廣東一家三姐妹先後出家為尼,兩個擔任寺院住持,網友都稱太可惜

2021年09月19日19:17:02 佛學 1277

說起出家為尼,可能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古典文學作品《紅樓夢》里的惜春,她看透了賈府的興衰榮敗,知道繁華過眼,都是雲煙,只有常伴青燈古佛,孤獨凄涼才是人生最根本的真諦,所以說她選擇了出家。

廣東一家三姐妹先後出家為尼,兩個擔任寺院住持,網友都稱太可惜 - 天天要聞

總而言之,女子出家當尼姑,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因為感情和事業上受到了不可扭轉的挫折,讓她們對於人生心灰意冷,不再有期待才會選擇出家這條道路。但是在廣東,有一家三姐妹,都在年紀輕輕就選擇了出家為尼,原因是她們對於佛祖非常的虔誠。

一、與佛結緣

妙樂法師在十幾歲時就選擇了出家,並且她的兩個姐姐出家比她的年紀還要小,這件事在當時就引起了當地的轟動,在妙樂出家的時候,她的母親其實也是不支持的態度,因為她年紀很小,出家時才十幾歲。

廣東一家三姐妹先後出家為尼,兩個擔任寺院住持,網友都稱太可惜 - 天天要聞

妙樂的母親認為他的心智不夠堅定,在廟裡修行還不如在紅塵中再修鍊一番,想清楚自己究竟尋求的事是什麼,再選擇出家。妙樂出家,與她的母親的信仰非常有關係,她的母親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每日都吃齋念佛。

妙樂從小的時候就被母親帶著去寺廟裡,清修打坐。,並且姐妹三人從小性格也喜靜,不像同齡的孩子喜歡去遊樂場或者是動物園玩耍,她們喜歡清靜的地方,能夠靜下心來和母親一道打坐清心。

廣東一家三姐妹先後出家為尼,兩個擔任寺院住持,網友都稱太可惜 - 天天要聞

她們的童年就是在寺廟中度過的,寺廟給了她們安寧和清靜感,只要一有時間,姐妹三人都會一起去寺廟讀經。妙樂法師並沒有覺得自己的童年沒有玩耍而虛度了,她的童年就是用來追求真理的。

妙樂不像同齡的孩子,對於身外之物有著執著的追求。她說自己從小做夢的時候,偶爾會夢見菩薩,這對於虔誠的她來說是一件讓人欣喜的事情,從小就與菩薩結緣,這用於信徒的話說,妙樂從小就是一個有慧根的孩子。

廣東一家三姐妹先後出家為尼,兩個擔任寺院住持,網友都稱太可惜 - 天天要聞

妙樂之所以要小小年紀急著出家,是因為她覺得孩子是純凈的,她從小沒有受到玷污,性格和心靈能保持對佛祖的絕對虔誠。但是隨著自己閱歷的增長,在紅塵中會漸漸迷失了心境,不如早一點出家為尼,這樣不會讓自己虔誠的心靈受到蒙蔽。

二、姐妹出家

妙樂和她的兩個姐姐,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母親會經常在家裡的蒲團上跟前面三人講佛法,妙樂聽了很多很有隱喻的宗教故事,對於佛祖救人,印象深刻。她認為人活在世上,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也不是為了一口飯飽腹,而是要活得有意義。

廣東一家三姐妹先後出家為尼,兩個擔任寺院住持,網友都稱太可惜 - 天天要聞

人要活得有意義,就是要在這些經文中追求真理的同時,要力所能及地幫助苦難的人民。女兒們小小年紀就有如此的宏願,讓母親倍覺欣慰。妙樂法師的大姐和二姐,都在十幾歲的時候,皈依了佛門。妙樂法師也在8歲的時候,皈依佛門。

廣東一家三姐妹先後出家為尼,兩個擔任寺院住持,網友都稱太可惜 - 天天要聞

妙樂的兩個姐姐,對於佛法只能算是熱愛,妙樂卻不能簡單稱之為痴迷,簡直是到了茶飯不思的程度。她基本上一有空閑就往寺廟裡跑。兩個姐姐在成年以後都選擇了剃度出家,但是妙樂與她們倆就非常不同。

妙樂還在上初中的時候,就盤算著初中畢業以後出家了,妙樂母親不同意她這麼小小年紀就出家,因為寺廟,再怎麼說也是一個公共場合。妙樂小小年紀,一個人在寺廟裡,讓自己的母親擔心她的安全。並且她的閱歷還不夠豐富,要出家,可能會有一些不理性的因素在作祟,要年齡再稍微大一點,經過深思熟慮以後再選擇出家。

廣東一家三姐妹先後出家為尼,兩個擔任寺院住持,網友都稱太可惜 - 天天要聞

並且現在的社會不像以前,知識是一個很重要的競爭能力,妙樂雖然想著與塵世脫離關係,不參與社會工作,但是基本的知識積累還是要有。

妙樂的心卻十分堅定,不顧母親的反對,並且還就母親焦慮的問題一一說服了她,最後她和母親達成協議,讀完高中以後再選擇出家。

於是妙樂在16歲的時候在普賢寺出家,妙樂法師的法號叫做釋覺超,由於從小就有慧根,十幾年來對於佛教都非常的虔誠,著名的印進法師願意收他為徒弟。

三、成為住持

雖然說妙樂從小有慧根,但畢竟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寺廟的枯燥生活還是和在家裡接觸佛教知識然後清修是不同的,每日都是晨鐘暮鼓,她一開始是在天福寺佛學院,後來又到五台山去學習佛法,最後還是覺得福建的佛學院更適合自己就留了下來。

廣東一家三姐妹先後出家為尼,兩個擔任寺院住持,網友都稱太可惜 - 天天要聞

妙樂也有著屬於少年人的好奇心,並且寺廟裡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的打坐,對於她來說還是有些不適應,這種活潑調皮的舉止也讓她的師傅們有些頭疼。妙樂的天賦又很好,一些修行了十幾年幾十年的人都不如她對於佛法的造詣深厚。

師傅們為了讓她更快地進步,還是決定把她的缺點跟家人們溝通一下,便叫來了她的大姐和二姐,跟她們說了在她修行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大姐和二姐聽了以後,跟自己的妹妹談心,讓妙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此以後能夠更加靜下心來修行,進步更加快。

廣東一家三姐妹先後出家為尼,兩個擔任寺院住持,網友都稱太可惜 - 天天要聞

妙樂在20歲的時候,為了讓自己的修行更上一層樓,選擇了閉關修鍊。妙樂出關以後,她的佛法造詣贏得了廟裡眾人的認可,在24歲時就成為了普賢寺的住持。

四、總結

妙樂成為住持以後,寺里的生計問題也是她要考慮的一個點,妙樂並不像一些方丈一樣想方設法,把普賢寺打造成一個品牌,讓各路人馬前來遊玩。是在保持基本的香火,能夠讓寺里的眾人不愁吃喝以外,就知足常樂沒有再宣傳了

廣東一家三姐妹先後出家為尼,兩個擔任寺院住持,網友都稱太可惜 - 天天要聞

她對此作出的解釋是,過多的人前來寺廟遊玩,會讓寺廟與紅塵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這裡修行的虔誠信徒會覺得影響了他們的清修,產生不滿再去別的寺廟。

在這個人心慾望不斷膨脹的時代,依然有一些人能夠至始至終,遵守自己的初心,達成自己心中的願望。妙樂法師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尊敬的對象,她在修成大道的路上會走得更遠、更穩。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