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別人「保持距離」,安全!
和孩子「保持距離」,快樂!
不僅自己感到輕鬆了
孩子亦然
為什麼我要和孩子「保持距離」?
因為
1.我總忍不住「吵」他
孩子本來在聚精會神看繪本,一會兒奶奶過來喂塊蘋果,一會兒爺爺催他喝口水,一會兒我拿了條隔汗巾給他換……
孩子畫畫,寶爸有時會忍不住搭腔:房子還沒畫完呢,這裡加個窗戶更好……
這些情景是否似曾相識?
我們看似自然而然的「關心」
也許是在破壞孩子的專註力!
玩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所以,在陪玩這件事兒上
小編建議「多陪伴,少干擾」
他玩得好好的
咱也不需要總是「提醒」和「指正」
2.我總忍不住替他「拿主意」
「先刷牙,刷完再換衣服,牙膏都給你擠好了。」
「深色衣服太吸熱了,今天穿這件白的吧。」
「再不吃,飯就要涼了!」
這些台詞有沒有很熟悉?
總替孩子拿主意
他可能會變得沒有主見,或者愈加叛逆
試著多點信任
在非原則性的事情上
適當給孩子「掌控感」
比如,穿藍色還是穿白色
先刷牙還是先換衣服
就讓他自己說了算吧
這樣你不用三催四請,他都會很積極哦
3.我總是時刻「操碎」心
孩子跑跑跳跳時,我追在後面喊「慢一點,小心摔跤」;
孩子想種西瓜籽時,我幫他把花盆泥土都裝好了;
孩子想用積木搭房子,我幫他把造型設計好了……
這些行為,你有嗎?
看似總「幫」孩子做事
實際是總「阻撓」孩子做事
一看到他遇到困難
就迫不及待告訴他「你應該這樣做」
久而久之,他的自主思考空間就少了
對於挫折的承受能力也差了
所以,聰明的爸媽們偶爾也要「裝裝傻」
讓他自己解決問題
甚至,讓孩子「幫助你」
比如「媽媽要做午飯了,你能幫我洗米嗎?」
當然,也並不是讓大家當甩手掌柜
「親密育兒」≠1天24小時圍著孩子轉
和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
給他多一點自由的空間
少點嘮叨、少點控制、少點規劃
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
放手讓他去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