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2025年05月12日10:50:27 育兒 9635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

中國,四川,汶川

8.0級地震

近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

37萬餘人受傷……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17年過去了

歲月撫平滿目瘡痍

這裡有撕心裂肺的痛與殤

也有永志難忘的愛和力量

汶川已從廢墟中重新站立

那些在地震中獲救的少年‍

都已長大

如今他們怎麼樣了?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01

劫後重生,她們閃閃發光

她叫王睿

17年前的那一天

15歲的她正在教室備戰中考時

汶川地震發生了

幾塊預製板砸中她的雙腿

在廢墟下被掩埋十多個小時後

她終於獲救

但右腿肌肉壞死,不得不截肢

之後,她安裝了假肢

重新站了起來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2009年,在家人的鼓勵下

她成為乒乓球運動員

奮力揮拍,與命運搏擊

她在一次次奮力揮拍中

一路打進國家隊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東京殘奧會上

和隊友一起奪得乒乓球女團冠軍

2023年杭州亞殘運會

她再次奪得女子單打c7級金牌

2024年巴黎殘奧會

她斬獲女子單打銅牌

實現個人成績新突破

王睿說

開始享受競技體育帶來的

暢快和拼搏精神後

她發現那個曾經明媚、開朗的自己

又回來了

王睿接受採訪時的一段話

感動了無數人

「我是汶川大地震的一名倖存者

感謝乒乓球給我第二次生命

為國爭了光」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她叫牛鈺

11歲時在汶川地震中不幸失去右腿

曾經歷「至暗時刻」

「想要把自己藏起來」

為了讓她找回自信

父母鼓勵她做一些挑戰自我的事情

比如爬山,打羽毛球、乒乓球等

漸漸地

她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她戴著假肢參加汶川半程馬拉松賽

被譽為「中國最美馬拉松女孩」;

她踩著「機械鋼腿」亮相上海時裝周

贏得了陣陣掌聲;

她給假肢綁上閃光棒

在夜色中自信前行……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如今

牛鈺成為一名攝影師、短視頻博主

成為網友眼中超酷的「鋼腿女孩」

2023年

她當選四川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

於2024年榮登「中國好人榜」

今年,牛鈺28歲了

熱愛文字的她

通過自學

考入自己理想的學校繼續深造 

併當選全國自強模範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這些新的身份也給她帶來了新的挑戰

「未來,我還將奔走在助殘扶殘的路上

用自己的『光』

照亮更多殘障人士前行的路」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02

從受助者到守護者

她叫楊琳

汶川地震發生時

她所在的教學樓瞬間坍塌

年僅14歲的她拼盡全力

將兩名同學推到安全地帶

但自己骨盆、下巴、腿等多處受傷

後被轉移到浙江省人民醫院救治

醫院的醫護人員幫她走出陰影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那時起,「醫護夢」就在她心裡扎了根

楊琳大學專業選擇了護理

面臨畢業實習

她首先想到了曾救治過自己的醫院

——浙江省人民醫院

如今她是康復科的骨幹護士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楊琳說從自己做康復到幫助病人做康復

角色上的轉變

更能感同身受

未來還繼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

「不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

我都深有體會

因為自己被光照亮過

所以希望成為別人的一束光 」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她叫朱宇

17年前,5歲的她被倒塌的房屋砸中‍

醫生冒著餘震的風險

在晃動的無影燈下

為她進行開顱手術和左腿截肢

蘇醒後,小朱宇依舊用微笑感染大家‍‍‍‍‍‍‍‍‍

被大家稱作「重傷天使」

後來,學醫成為她的目標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2021年,第一次高考失利後

她毅然選擇復讀

次年,她如願被成都中醫藥大學錄取‍‍‍‍‍‍‍‍‍‍‍‍

今年已經大三的她談及未來職業規劃

她說「身體的缺陷從未限制我的夢想

反而讓我更懂得健康的意義

我從小到大受到無數人的關愛

我要把這份愛繼續傳遞下去」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03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他叫張自立

17年前汶川地震時

6歲的他剛讀一年級

當時家裡的房屋倒塌

解放軍和消防員幫助他們搭起帳篷

解決了生活急需

張自立說「一名解放軍叔叔過來

陪我玩、教我唱歌

一直告訴我——

不要怕,我們來了」

這句話給張自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長大後

他選擇在汶川縣森林消防大隊

成為一名消防員

在森林火場,與火魔決鬥

2022年瀘定地震發生後

他與戰友一起趕赴災區

將搜救出的嬰兒呵護在懷中的一幕

感動無數網友

他也因此被稱為「汶川哥哥」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張自立說:

「6歲時在汶川特大地震中

被解放軍和消防員救過

我想接力好這一棒」

今年23歲的張自立

一直很熱愛這份使命般的工作

「我只有在日常不斷提升體能與技能

才能在需要我的時候挺身而出」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2008年5月14日

15人組成的空降兵小分隊臨危受命

在沒有地面指揮引導、沒有地面標識

沒有氣象資料的情況下

從近5000米的高空跳向汶川震區

打開空中救援通道

地震中被救助的12歲少年程強

將這一幕深深印刻在心裡

他用稚嫩的雙臂高高舉起

「長大我當空降兵」的橫幅

他回憶,在自己最絕望的時候

空降兵來了

「當時心裡就埋下了當兵的種子」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後來,程強參軍入伍

來到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

如願成為一名空降兵

還走上閱兵場

在去年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上

身為空降兵軍「模範空降兵連」排長的他

來到現場

17年前被救的孩子們,如今閃閃發光! - 天天要聞

今年是程強成為空降兵的第13年

他對自己的選擇始終堅定

「作為一名軍人,尤其是空降兵

在面對嚴峻挑戰時

義無反顧衝上去」

十七年過去了

曾經撕裂的土地,今已平復

曾經受傷的人們,邁向新生

今天,我們緬懷逝去的同胞

也銘記危急時刻的生死救援

災難面前的守望相助

此刻,一起致敬重生

祝福汶川!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心術不正」的人,身上有3個特徵,儘快和他絕交! - 天天要聞

「心術不正」的人,身上有3個特徵,儘快和他絕交!

為何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疏離社交,寧願獨處也不願輕易與人往來?這背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們看透了社交的本質——並非所有相遇都是真心相待,許多人接近你,不過是有所圖謀。當我們意識到,真正的友情難以尋覓,便開始主動遠離那些虛偽的社交。特別是當你遇到以下這三種「
這3個地方越是捨得,越有福氣! - 天天要聞

這3個地方越是捨得,越有福氣!

人生如一場漫長的旅程,有舍方有得,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我們常常誤以為,緊緊攥住手中之物便是智慧,殊不知,真正的智慧在於懂得在恰當的時機放手,讓心靈與物質都得以輕盈前行。那些福氣滿滿的人,並非因為他們擁有得比別人多,而是因為他們更懂得「舍」的藝術。今天,就讓我們
當你接觸的人多了會發現,脾氣好不露鋒芒者,往往城府最深 - 天天要聞

當你接觸的人多了會發現,脾氣好不露鋒芒者,往往城府最深

在人際交往的廣闊舞台上,我們常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性格直率,喜怒哀樂溢於言表;而有的人則溫文爾雅,從不輕易展露鋒芒。起初,我們或許會被那些直脾氣的人所吸引,覺得他們真實可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接觸的人越來越多,我們便會逐漸發現,那些脾氣好、說話穩、平時
一家祖孫三代被殺,嬰兒睡覺僥倖存活!兇手稱吃5年精神病葯 - 天天要聞

一家祖孫三代被殺,嬰兒睡覺僥倖存活!兇手稱吃5年精神病葯

今年3月27日,廣東廉江某村發生了一起慘案,村民葉某志在晚上進入同村鄰居家中,將在家裡的祖孫三人殘忍殺害。被害人家屬葉女士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死者是她70歲的母親、30多歲的妹妹以及年僅兩歲的外甥。「我妹妹還在襁褓中的小兒子因在房間睡覺逃過一劫。」案發後,犯罪嫌疑人葉某志被鑒定為精神分裂症,被評定為限定刑事...
高琦幼兒園:萌娃識幣初體驗 - 天天要聞

高琦幼兒園:萌娃識幣初體驗

近日,安慶市高琦幼兒園精心策划了「家長進課堂」活動,特別邀請在銀行工作的黃梓瑄小朋友的媽媽走進班級,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識鈔小能手》活動。
這樣的「媽媽崗」,不要也罷 - 天天要聞

這樣的「媽媽崗」,不要也罷

我們需要的是,職場上的公平準入,而不是「媽媽崗」這種對系統性缺陷的「半遮半掩」。 撰文丨閆桂花 「媽媽崗」正在全面鋪開。 2019年廣東中山率先設立「媽媽崗」試水就業新....
考試光喊「認真檢查」是沒用的,要教會孩子這些試卷檢查方法 - 天天要聞

考試光喊「認真檢查」是沒用的,要教會孩子這些試卷檢查方法

很多老師總是在孩子考試前不斷叮囑:「一定要認真檢查啊!」「考完至少檢查三遍!」但結果是怎麼樣的呢?——基本沒用。很多孩子無法安靜答題且不會主動檢查的,考完都做三件事。「發獃」「開小差」「睡覺」。有的甚至在桌上畫出一幅連環畫了……答題後到底該怎麼檢查呢?老師需要把這些方法教給孩子們。開始做題時,就要為...
將「青春叛逆期」改成「自我意識期」,可避免引導對抗! - 天天要聞

將「青春叛逆期」改成「自我意識期」,可避免引導對抗!

樓下張姐最近總嘆氣:「我家閨女才十三歲,怎麼越來越叛逆了?大太陽讓她打把遮陽傘出門,她偏不,多說兩句就摔門而出。」我看著張姐發紅的眼眶,突然想起自己初中時也是這樣——其實不是故意氣媽媽,只是實在沒法再像小時候那樣,對她的話言聽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