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機
家長頭疼不已
遇到這種問題
應該怎麼辦?
老師家長要採取哪些巧妙的方法來應對?
一位幼兒園園長的建議
一起來看看
最近,不少家長向我反映,孩子不知什麼時候迷戀上了手機,起初以為只是好奇而已,沒必要大驚小怪,但後來發現孩子不管是吃飯還是做其他事情,都時常目不轉睛地看著手機,目光都開始「迷離」了。
面對孩子的「手機情結」,很多家長也表示無奈,擔心孩子對手機形成依賴。對此,幼兒園與家庭需形成教育合力,通過情感聯結、規則共建及興趣引導三方面協同干預。
以「導」破局,增強情感聯結
手機憑藉多功能、新內容和即時互動特性,持續吸引各年齡層用戶。對於自控力弱、缺乏內容甄別能力的幼兒而言,沉迷行為往往源於情感陪伴缺失。幼兒園應建議家長通過平等對話了解孩子的興趣點。例如:「這個節目爸爸/媽媽也愛看,但看久了會感覺眼睛酸酸的,你有這種感覺嗎?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作為父母,需要帶著真誠和理解,主動加入孩子的話題,正面積極回應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支持的。不要情緒過激,也不要危言聳聽,否則很容易造成反效果。同時,我們要用智慧的經驗,引領孩子走出困境,我們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打敗沉迷手機的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幼兒園可同步開設「家長情緒管理工作坊」,傳授溝通技巧,並藉助「家庭情感觀察記錄表」追蹤實施效果。班級內可創設「悄悄話信箱」,鼓勵幼兒用繪畫或錄音表達需求,教師每周匯總典型問題推送給家長,形成「幼兒表達—教師解析—家長響應」的閉環。

以「約」立矩,強化時間管理
孩子的自控力無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機成癮的過程中,家長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幼兒園應當向家長明確,教育不是簡單的告知,而是真正的言傳身教。如果大人經常在家裡玩手機,那麼孩子多半也會對手機產生興趣,並希望從手機中獲得滿足。只要孩子在身邊,家長就要盡量把手機「雪藏」,將全部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家長還要和孩子約法三章,什麼時候可以用手機、什麼時候不行,要以身作則、堅持遵守。如果孩子違反規定,要受到什麼懲罰,做好了又有什麼獎勵,賞罰一定要分明,執行一定要堅定。
幼兒園可通過「時間小管家」主題活動,利用沙漏計時、任務卡等可視化工具培養幼兒時間管理能力,並在班級設置「家庭公約展示牆」,每月更新優秀家庭案例供家長參考。要注意的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改變,需要家長充分的耐心、愛心和鼓勵,千萬不能著急。

以「動」代靜,培養健康興趣
現代人生活和工作節奏較快,親子時光格外寶貴。當孩子沉迷手機時,父母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來一場家庭親子遊戲,一起閱讀、畫畫、製作手工等,或是一家人出門散步、運動等。孩子之所以沉迷電子產品,很大的原因是缺少陪伴。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家長在自己忙碌的時候,因為顧不上陪伴孩子,會主動將手機扔給孩子,充當「電子保姆」。如果能做到全家總動員,和孩子一起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那麼一定會事半功倍。爸爸媽媽可以空出一段時間,不玩手機、不看電視,專註於與孩子互動,和孩子一起享受一段沒有手機打擾、沒有瑣事影響的快樂時光。幼兒園可以開發「親子資源庫」,提供分齡活動方案(如自然探索、傳統遊戲等)與配套視頻示範。

家庭教育不是隨心所欲,幼兒園要引導家長做智慧型父母,善於從孩子的心理、認知角度去尋找問題解決的突破口,遇到「火山口」時要學會「冷處理」,投其所好順其心,分析道理明利害,共同約定導其行,在和諧陪伴中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原標題:《家庭教育丨家有「手機娃」,如何巧妙應對?》
閱讀原文
來源:墊江女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