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萬物周而復始,乃至生生不息。」
一年有四季的輪迴,一天有日升月落,月升日落的輪迴。
人與人的關係,也是有輪迴的。
當你到了六十歲之後,年齡有一個花甲的輪迴,對於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也就看通透了。
一些看起來有變數的東西,其實充滿了定數,聰明的人,以不變應對萬變。

01
子女成家,也是分家。
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從子女走進校園的那一刻,你會發現,自己和子女相處的時間在變少。子女上大學了,要出遠門了,這時候,父母的心覺得被掏空了,卻又深深祝福,感到幸運。
子女真正和父母分開,那應該是結婚的那一天吧。
結婚,就是成家立業,父母非常欣慰,也很快意識到,這一天開始,兒女和父母不再是一家人——父母的家門為兒女們打開,是大家,兒女的家是小家,不是父母的家。
若兒女有困難,不是索要父母的錢,是向父母借錢了。尤其是兄弟姐妹多的家庭,這一點特別明顯。
子女要父母帶娃,是幫忙,不是義務。曾經,父母帶子女,是天經地義的,是責任擔當。
反過來,父母有理想要實現,也是向兒女借錢。比方說,開店鋪。
父母和兒女不再親密無間,閑來無事的時候,大家互相走動,就如同走親戚一樣。
也許是因為分家的緣故,很多父母看到兒女結婚,就止不住淚流滿面。有女兒的家庭,看到女兒遠嫁,這分別,就太扎心了。
繼續往後看,父母的家,會雲霄煙散,而兒女的家,會慢慢蓬勃。
終於,大家庭不在了,小家庭卻長大了。這是一次漫長的取代的過程。

02
過節相聚,也是離別。
有一次相聚,就有一次離別。
相聚的時候,有多熱鬧,離別就有多失落。
作為70後,我初中畢業之後,就有多次去東莞、深圳打工的經歷。
那時候,老家還沒有電話機,我們只能通過寫信,告訴父母,什麼時候到家。
如果臨時有變動,這信里說的時間,就不對了。
有一次,老家下大雪,這過年也不通車。
我匆匆忙忙從東莞趕回來,到了縣城,發現沒有去老家的車,這就只能硬著頭皮,走回去。
就在我心情沮喪的時候,忽然看到路的拐彎處,有一個黑影——是父親,披著雨衣,來接我了。
父親說:「這下雪的,我就擔心你搭不上車......」
父子在下著雪的路上重逢,說了很多,特別溫暖。
年後,父親卻忽然沉默了。這分別的滋味,沖抵了重逢時所有的喜悅。
最可怕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也是聚一次少一次,見一面少一面。
有人統計過,然後發出感慨:「如果你離開家在外工作,每年你能見到父母的時間是6天,每天相處的時間是11個小時,那麼你在以後20年里能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就是1320個小時,也就是55天。」
我們以為,久別後的重逢,是一個家庭最好的日子。卻忽視了,「久別」兩個字,有多扎心。
時間、親情就像車輪一樣。每滾動一圈,就意味著到了一個新的出發點。並且從來不可以退回去。
多少子女,總想自己條件好了,就可以多陪伴父母,接父母到身邊。但是後來,只有一個結果——子欲養而親不待。

03
我們給父母的一切,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我的老家,有句諺語:「屋檐水,點點滴滴在舊窩。」
也就是說,一個家庭里,做的一切,都會見證在每一代人身上。
一開始是父母做示範動作,後來是子女延續,或者發揚光大。
說通俗易懂一些,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父母如何孝順祖父母,子女就如何孝順父母。這孝道,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輪迴一次。卑劣的父母,是養不出孝順的子女的。
父母用什麼方法賺錢,子女對金錢的認知,就在什麼層次。父母能夠賺錢多少,就給了子女什麼樣子的生活,什麼樣的起點。窮父母也能養富有的子女,但是子女的致富過程,困難大於同齡人。
父母如何恩愛,那子女的婚姻觀就是什麼。父母感情不和,還要子女婚姻幸福,難度是很大的。真的有子女,因為父母感情敗了,自己也拒絕婚姻,害怕找對象。
父母的家在哪裡,就讓子女的成長環境是什麼。身在羅馬,走到羅馬,這是不同命運的。
有人說,子女們,一種是來報恩的,一種是來報仇的。
看起來,子女要如何,是自己決定的,其實是父母培養出來的。但凡子女都會愛父母,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一些父母太卑劣,對子女不管教,或者教子女低級的勞動方式,醜陋的三觀,導致子女心生仇恨。
04
詩人余光中說:「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當我們到了六十歲,再去思念已故的父母,再去看子女是如何生活,如何盡孝,那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掃墓的時候,其實也會預測到,若干年後,子女如何給我們掃墓。
祖輩走了,把血脈留給了我們。
我們老了,把生的希望給了子女。
我們走了,把家業留給了子女......
世事翻來覆去,本是周而復始。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