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農村生活過,一定看過白鷺停在牛背上的畫面。
動物學家發現,白鷺會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蟲,還能吃到被牛驚飛的蟲子。
牛身上的蟲子少了,免除了很多的痛苦,因而很是歡迎白鷺的到來,這就是共生關係的體現。
人,往往是自私的,總是在趨利避害,習慣把他人當成對手,防人之心不可無。
那些厲害的人,才懂得「共生」的智慧,就像牛和白鷺一樣,互相利用,讓利益最大化。
三國時的曹操,之所以能坐鎮中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依靠了強大的群體,他把共生關係,用到了極致。
01
和他人共生,形成利益的團體。
和劉備、孫權可以相提並論的曹操,並沒有和他們一樣的身份,曹操並沒有稱帝。
從歷史上說,他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也是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的人。
他和袁紹一起討伐董卓,接著把受制於董卓的漢獻帝,迎接到許縣。
有人勸說曹操,要取代漢獻帝,曹操不同意,反而把兩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做了親戚。
曹操所有的官職,都是漢獻帝封的。
他在文章中寫道:「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一輩子能混到宰相的位置,已經足夠了。曹操希望出人頭地,但是對自己的慾望,是有所克制的,也權衡利弊,不讓自己變成出頭鳥。
曹操的手下,有一個叫司馬懿的人。後來,司馬懿取代了曹魏,平定了天下。
很多人責備曹操,說他養虎為患。
其實曹操對司馬懿的野心,是知道的,在一次聊天中,曹操對兒子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明知司馬懿會如何,但是曹操還是加以利用,畢竟他需要人才輔佐自己。
他還多次發布求賢令。在《短歌行》中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和周圍的人團結一心,自己的事業就會得到很多人的輔佐,圈子也會擴大。
人在社會上混,和周圍的人友善一點,形成利益團體,達成共同目標,才能走得更遠。

02
和自己共生,接納自己的正反面。
曹操有一句話,讓人心寒:「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很多人從這句話,看到了曹操心狠手辣,不顧人情的一面。
曹操還有一些令人費解的行為。
比方說,有一次他要接待匈奴使者,又擔心自己的外貌不夠好,於是請人扮演自己,他在一旁做侍衛。
使者看出了端倪,說:「接待我的人,不一般,而那個帶著刀,在一旁做侍衛的人,才是真英雄。」
還比方說,有一天,曹操命令士兵,不能夠動百姓的麥子,若是動了,格殺勿論。
忽然,曹操的馬跳起來,糟蹋了麥子。大家都說:「算了。」他卻把自己的頭髮割下來,狠狠地教訓自己。
李瓚說:「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
孫權:「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外人對於曹操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的。
但是曹操並沒有因為外人的指指點點,就放棄做自己,始終是一個「多面人」。
哲學家巴哈歐拉說過:「人類如鳥,有雙翼,一翼是男,一翼是女。除非兩翼健壯並以共同的力量來推動它,否則,這隻鳥不能飛向天空。」
每個人都有正面和反面,陽光或陰暗;善良或惡劣;果斷或猶豫;成功或失敗......我們不無法去除一個面,保留一個面。
就是世上最善良的人,也有一些惡念,甚至曾經是一個犯錯的人。
讓自己的多面共生,人就沒有了內耗,精神是通透的。
好的人生,苦而不言,喜而不語;成不驕,敗不餒。這就是多面共存的成功狀態。

03
消除無法共生的人,保護共生群體。
在這個世界上,和我們共同生存的,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也有滿目的罪惡和悲傷。
因此我們不能讓所有的人,都和自己共存。
曹操的身邊,有一個叫楊修的人,很是聰明。曹操要幹嘛,他都能猜出來。
有一天,曹操帶兵打仗,說「雞肋」。楊修就斷定要撤軍,於是收拾行李。
曹操憤怒了,斬殺楊修。
還有孔融,在曹操下令禁酒的時候,他帶頭喝酒。在曹操要推崇孝道的時候,他說風涼話,還嘲諷父母。
孔融被斬殺,家人也入獄受罰。
袁紹是曹操小時候的朋友,但是後來成為了競爭對手,彼此兵戎相見。
呂布本想認曹操做義父,曹操拒絕了,還剿滅了呂布的勢力。
是的,社會是一個大圈子,大圈子裡也有小圈子。你要維護小圈子的利益,就要去排擠其他的小圈子。
再厲害的人,也難以把全世界,變成一個團隊。
150定律告訴我們,能夠熟悉的人,也就那麼一百多個。其他的,還是做路人好了。
現在,我們在和平年代,不能動不動就斬殺不同行的人,但是可以保持距離,彼此互不相干。不要因為怕被排擠,就總是委曲求全,也不要去遇見什麼狐朋狗友。
選擇性交友,在志同道合的圈子裡,才能一起走向遠方。

04
曹操說:「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人要變得厲害,就要找到可以共生的關係,或者創造共生的關係。
在家裡,和家人共生,多溝通,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
在單位,和同事共生,一起合作,促成大事業,一起分利益。
在社會,和同志氣的人一起走,互相促進。
在獨處,和自己的正面反面共存,促進內心的平衡,人生的祥和。
當然,也把那些妨礙你的人,為虎作倀的人,傷害你的人,從圈子裡清出去。
往後餘生,利人利己,善良中帶著鋒芒。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