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更高層面去審視習俗的利弊,不但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和文化自覺,更為關鍵的是要擁有紮實的信仰知識。只有全面了解習俗的成因和它造成的影響,我們才不會盲目地跟隨習俗。有些習俗在現代社會可能已喪失了原本的積極意義,有些習俗甚至已經演變成了迷信或陋習,或許還會對個人或者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如果我們不明白習俗的成因以及其帶來的危害,我們就會麻木,就很容易被這些習俗帶偏。例如,某些地方流行的重男輕女習俗,這種習俗不但侵犯了女性的平等權利,也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對於這類習俗,我們需要通過教育、宣傳等手段來促使其改變。而有些習俗蘊含著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是值得傳承與發揚的。

當然,不盲從別人的習俗,並不等於不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因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就很容易產生誤解和衝突。比如在歐洲一些國家,每年的萊麥丹月期間,那裡的信士們都會進行齋戒,白天禁食和禁慾。當地人也會自覺尊重他們的習慣,不在他們面前吃飯,也不說不當的話,從而保證了當地社會的和諧。

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不同習俗之間的交流、碰撞與融合愈發頻繁。我們應當站在更高維度上看待這種變化,在尊重差異的同時堅守自己的信仰原則。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學習和了解信仰知識,以提升自己的辨別能力。仁慈主說:「在這個城市中有九個人,他們在地方上傷風敗俗,而不行善。」(27:48)
文/馬石頭,圖/蘭心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