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過麥家在鳳凰衛視的一個訪談片段。
主持人問:「走到人生需要和解的地方,我們該怎麼辦?」
麥家回答:「當你感到困難重重時,少跟人打交道,多和書打交道。」

人生旅途中,我們難免會遇到種種挫折與困境。
很多人遇到一點難題,就會忍不住向外界傾訴,總希望有人能夠幫助自己。
但人性總是捧高踩低,越是不順時,他人就越會冷眼旁觀。
所以,與其寄希望於外界,不如向內求索。
少說話,多讀書,慢慢沉澱,靜靜蟄伏。
當你熬過了這段無人問津的日子,餘生便皆是坦途。
1
少跟人說話
《水滸傳》有個經典橋段,令人唏噓不已。
李逵的母親被老虎吃掉了。
李逵悲痛欲絕,憤而殺死了四隻老虎。
回到梁山後,他向眾兄弟哭訴此事。
誰知晁蓋、宋江二人聽罷,仍只為山寨新加入了兩位頭領高興,笑著道:
「被你殺了四隻猛虎,今日山寨里又添得兩隻活虎,正宜作慶。」
這一幕,正應了魯迅的那句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現實生活也是這樣,於你而言再難過的事,在別人眼中不過是笑話。
別人不懂你的感受,你哭得再大聲,也只是白費工夫。
作家李尚龍曾收到一封讀者來信。
讀者是位年輕的女士,剛步入職場不久。
有段時間,她遇到了工作瓶頸,犯了幾次小錯,頻頻受到上司的批評。
碰巧這時候,父母的身體又出了點問題,她的心情非常低落。
她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就給朋友發信息傾訴愁悶。
本以為朋友會及時開導她,結果等到深夜,對方才輕描淡寫地回復說:
「剛在忙,生活就這樣,別想太多了,早點休息吧。」
失落的她,第二天又跟關係不錯的同事,傾吐自己的難處。
對方耐心地聽她說著話,還不時道「你是挺難的」。
不承想,同事轉頭就把她的遭遇添油加醋,當作笑料說給旁人聽。
讀者直接氣哭了,她不明白,人心怎就如此涼薄?
對此,李尚龍回信道:
「相信我,訴苦最好的結果,也只是別人的憐憫。」
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不過是冷暖自知,各自悲喜。
很多時候,你的情緒,別人無法感同身受;
你的困難,別人也沒法替你解決。
一味向別人訴苦,只是在反覆撕扯自己的傷痛。
正如莫言在《檀香刑》中所講:
「人是很奇怪的生物,你哭哭啼啼時,沒有幾個人真同情你,更多的是看笑話。」
人在低谷,四處乞求寬慰,不如自己默默療傷。
向上的路,只能獨自走;生活的難,只能自己扛。
少跟人說話,學會自我消化情緒,才是一個人觸底反彈的開始。

2
多跟書交往
著名商業顧問泰·洛佩茲,曾在TED演講中分享自己的經歷。
有一段時間,他陷入了職業低谷,處處碰壁,對未來充滿了迷茫。
無助的他便給祖父寫了一封信,希望祖父能告訴自己接下來的路該如何走。
四天後,他等來了回信。
當他興奮地打開包裹卻發現,裡面只有厚厚一摞書和一張紙片,上面寫著:
「親愛的,對不起,我不能幫到你,或許這些書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得益於這些書籍,洛佩茲重新找到了職業方向,並成為知名商業顧問。
作家馬德說:
「讀書或許不能讓人生的每一刻都熠熠生輝,但能在人生低谷時,給予你撫慰和滋養。」
對處於低谷的人而言,書籍中往往蘊含著無盡的能量。
你每多讀一本書,在絕望的時候,就能多一分希望與救贖。
特級教師唐民出生在70年代的農村,日子很是艱苦。
於是他從小就拚命地讀書、考大學,想要走出農村。
沒想到,他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卻被分配到了偏遠的鄉村學校。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還是困在農村。
那段時間,他對現狀感到十分痛苦,對未來更是一片迷茫。
這讓他大把大把掉頭髮,整晚都翻來覆去睡不著。
後來,朋友給他寄來了一本《平凡的世界》。
花了幾個通宵讀完後,他看到了一種全新的人生觀、價值觀。
就如孫少平、孫少安兄弟一般,在窮苦的日子中,照舊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他也開始按照書中的觀念去生活,每天認真備課、上課。
他一邊積累鄉村教學經驗,一邊思考特色教育。
就這樣,困擾他許久的負面情緒,自然而然消失了。
幾年後,他因為出色的表現受到提拔,人生之路豁然開朗。
白岩松曾說過:
你會遇到很多煩惱的事情,苦難會折磨人。
不過書讀多了讀出智慧,總可以好好地,正確地去面對各種各樣突如其來的苦難。
身處困境時,書,就是人最可靠的朋友。
我們所遇到的問題與困擾,其實前人都已經經歷過。
人生的救贖之道,有時候就藏在一個故事,甚至一句話之中。
知名公益人陳行甲說:
在最沒希望的時候讀書,心是往裡走的,人是向山外行的。
沒有人願意跟一個落魄者共情,但書籍卻永遠向任何人敞開心扉。
書讀多了,你內心所有的不平,都能得到撫慰。
只要捧起了書本,即使身處泥沼,你也會生出無限能量。

3
身處低谷時,應該怎麼做?
許倬雲的回答,令我無比動容。
他說:「我傷殘之人,要能自己不敗不餒,唯有向內走,安頓自己。」
許倬雲年幼時身有殘疾,不能行走。
他也曾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可一路走來,受到的唯有嘲笑與憐憫。
悲傷許久,他終於明白,向外尋求終究無法救贖自己。
於是,他便一股腦鑽進書中,日日苦讀。
就這樣,他在文字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勇氣。
王陽明說,外求於物不如內求於心,內求於心才能本自具足。
屏蔽外界的聲音,遇事靠自己,才是一個人強大的開始。明威曾多次在戰爭中受傷,好幾次差點死掉。
同時,殘酷的戰爭,還給他帶來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1938年,他的精神瀕臨崩潰,人生也跟著進入了低谷。
當時很多人斷言,海明威沒法寫作,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但他既沒有抱怨命運降臨在他身上的苦難,也沒有理會外界的冷眼。
而是獨自躲到了古巴海邊的一所小屋中。
在這裡,他沒有找人傾訴衷腸,而是一邊通過讀書修心養性,一邊靠寫作來紓解心結。
終於在1952年,他寫出了轟動世界的《老人與海》,人生也跟著走向了巔峰。
真正厲害的人,都有一種向內求的智慧。
無論遭遇了什麼事情,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跟外界訴苦,而是保持沉默,向內探求。
心理學家把人的價值觀分為兩類,一類叫「弱勢價值觀」,一類叫「強勢價值觀」。
弱勢價值觀的人,喜歡向外歸因,一旦遭遇了挫折,就會四處抱怨。
而強勢價值觀的人,凡事內求。
他們在落難之時,會先從自身找原因,而後靠自己,一點點改變嘗試,一步步走出來。
人在低谷時,戒掉抱怨、向內生長,才是一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
▽
曾有人問蔡瀾:自己近來事事不順,覺得人生暗無天日,如何排解?
蔡瀾答:關門,讀書。
在被現實打擊時,與其奢求外人的幫助,不如關起門來,以書自渡。
當你閉上嘴,翻開書,向內求,路就會在你腳下延伸。
點個贊吧,把目光投射在自己身上,哪怕身處低谷,生活也終能迎來新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