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內疚」的教育,到底錯在哪裡了

2024年01月19日23:45:04 育兒 1304

讓孩子「內疚」的教育,到底錯在哪裡了 - 天天要聞

01

記得在一檔電視節目《不要小看我》上,一個小女孩桃子在努力記憶作業。

她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卻總是記不住。旁邊的媽媽,情緒突然失控,竟然開始打自己的臉,每次桃子錯過那個點,她就給自己一巴掌。

這一幕,孩子目瞪口呆,心裡怎麼想的?

媽媽的這種行為,讓人感覺似曾相識,不是嗎?這是對孩子的隱形攻擊,內疚感成了這個份偏激母親的教育工具。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愧疚誘導。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對方的內疚感,讓他們順從你的意願。想想看,我們身邊是否常有這樣的話:「你知道我為了讓你上這個學校,付出了多少嗎?你一定要好好學習。」

或者「為了你,我忍受了這麼多,你怎麼能不聽話?」這些話,聽著是不是很熟悉?但實際上,這些不過是情感的勒索。

父母的這種所謂的「犧牲」,讓孩子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表面上看起來,這些父母心中所愛的,似乎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那種自我犧牲的道德感。

可是如此沉重的愛,又讓孩子如何承受?

再看看《奇葩說》里黃執中的故事。

讓孩子「內疚」的教育,到底錯在哪裡了 - 天天要聞

一位母親,一生都想吃魚頭,卻總是留下魚肚給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問她為什麼總吃魚頭,母親笑著說她愛吃。孩子就心安理得地享受著魚肚。直到母親臨終時,她才說出真相,她從來不喜歡吃魚頭。

孩子震驚了。

但是,作為母親的這種犧牲,實際上是在綁架孩子的情感。

因為在愧疚式教育下,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贅。他們會自我懷疑,變得敏感多疑,甚至自卑。

問題是,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

無論成績如何,父母都愛他們。這份愛不是因為孩子能做什麼,而是因為他們就是孩子。在這種愛的環境下,孩子會感到安全和被接納。

其次,別把學習成績和回報父母劃等號。

成績好固然重要,但不是一切。父母需要理解孩子,了解他們的想法,減輕他們的內疚感。

最後,讚美和肯定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長處,我們要發現並肯定這些。更多的讚美,少一點批評,讓孩子擁有自信。這樣,他們可以正確看待父母的付出,懂得感恩,而不是感到負擔。

讓孩子「內疚」的教育,到底錯在哪裡了 - 天天要聞

02

想像一下,你是一名學生,在家裡的氛圍中,總能感受到父母為了你的學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

他們的每一句「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在你心中激起了滔天的內疚。你感覺自己成了家庭的負擔,一切的不如意都是因為自己。這種教育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情感勒索,是父母將自己的期望和犧牲強加給孩子的一種方式。

但是,愛,真的應該是這樣的嗎?

首先,我們得承認,內疚式教育的存在,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種普遍現象。

不管是「我為你吃苦,你必須報答我」,還是「為了你我才忍受這段婚姻」,這些話語的背後,隱藏著對孩子的情感操控和壓迫。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會慢慢喪失自我價值感,總覺得自己欠了父母太多,必須通過成就來償還這份「債務」。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教育方式呢?

讓孩子「內疚」的教育,到底錯在哪裡了 - 天天要聞

首先,父母應該意識到,愛孩子,不是用犧牲和付出來衡量的。孩子不是父母情感表達的工具,也不應該是他們實現未完成夢想的替代品。

父母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是不求回報的。當父母能夠做到這一點時,內疚式教育自然就會減少。

其次,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是關鍵。

父母需要傾聽孩子的聲音,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是單方面地施加壓力。通過有效的溝通,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讓他們明白,他們的價值不是通過考試成績或者達到父母的期望來衡量的。

再者,父母應該學會欣賞孩子的每一點進步,而不是只看到他們的不足。

當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被看見和讚賞時,他們會更有動力去改進和成長,而不是被內疚和壓力所困。

最後,父母應該懂得放手,讓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興趣。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路要走。當父母尊重並支持孩子的選擇時,孩子會更有自主性和創造力。

讓孩子「內疚」的教育,到底錯在哪裡了 - 天天要聞

03

誰能想到呢,有些父母的愛,竟然成了孩子的枷鎖。

這種愛,充滿了犧牲和付出的情感演繹,卻讓孩子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式的問題,更是對愛的誤解和濫用。

實際上,在內疚式教育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深刻的心理錯位:父母認為自己是在無私奉獻,但實際上,他們在無形中操縱著孩子的情感,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然而這種愛,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它並不是真正的關注孩子的成長和幸福,而是要求孩子滿足父母的期望和需要。

這種愛,是一種自我感動的情感遊戲,更是對關愛的一種誤讀。

那麼,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內疚式教育的困境呢?

首先,父母需要重新定義對孩子的愛。愛,不應該是一種控制和索取,而應該是一種理解和支持。愛孩子,就是要尊重他們的獨立性,允許他們犯錯,允許他們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親子之間的關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不是一種交易或者契約。

讓孩子「內疚」的教育,到底錯在哪裡了 - 天天要聞

其次,父母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去體驗生活,去面對挑戰,去學會獨立。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是他們的支持者,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問題的人。通過這種方式,孩子能夠學會自我管理,學會面對生活的不同情況。

最後,父母應該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

經常和孩子交談,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納。

不難看出,這樣的溝通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減少內疚感和自責。

綜上所述,內疚式教育的問題在於,它把愛和犧牲混為一談,把控制和關心混淆。

但真正的愛,應該是鼓勵孩子成為獨立、自信的個體,是讓他們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和支持。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才能真正意義上感受到父母的愛。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有些人忙碌起來,彷彿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幾月都無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閑下來,便彷彿與世隔絕,可以很長時間都不踏出家門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他們一旦有了閑暇時光,便不喜歡出門,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寧願一整天都待在家裡。其實,他們大多屬於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