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有新茶友問了村姑陳這麼一個問題。
說,現在市面上有各種付費課程,教你怎麼泡茶,怎麼系統性地學茶文化,但我總覺得只有看書才是正途。
不知道小陳你怎麼看?到底哪種學習方式最好?
說實話,聽到這個疑問,覺得很懵。
學泡茶,學茶文化,還要花錢?
我們平時的文章,不是免費看,免費就能學嗎?

果然,知識付費的時代,有很多人認為只要花了錢,買了課程,自己能力就可以提升了。
就像有人去辦健身卡,認為只要花了錢,躺著就能瘦。
那麼,即使給你一把屠龍刀,也只不過是一把菜刀而已。
言歸正傳。
習慣看書學習,那肯定完全沒問題。
因為無論任何時候,書永遠不會被代替,永遠是最原始、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但反過來說,知識付費時代,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學習,效率更高。
總結就是,社會是發展的,時代是變化的。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值得鼓勵的。

《2》
喝茶也是如此,一定要找到最適合的口感。
同時,在茶圈裡也存留了很多歷史疑難問題。
比如,茶葉是不是「不苦不澀非好茶」?
經過大眾一致認為,肯定不是,好茶完全能做到不苦不澀,香清甘活。
再比如,好白茶到底該不該壓餅?有「好茶不壓餅」的說法怎麼回事?
其實,這個說法,先前是來自普洱茶。
後來,隨著白茶的復興,在市場上擁有了更高的佔有率,尤其是隨著白茶餅的盛行。
於是乎,「好茶不壓餅」又被生搬硬套到了白茶身上。

久而久之,就傳開了。
在不懂茶的朋友聽來,似乎成為了一種既定事實。
再加上某些同行的煽風點火,把白茶餅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成為了眾人議論的對象。
然而,謠言傳播得多了,就變成事實了嗎?
正所謂,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白茶餅並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是為了掩蓋茶葉原料上的不足,才通過高溫蒸壓的方式,促進轉化。
反之,正常的白茶餅工藝,加工得當,有利於塑造成別具一格的風味特點。
品質好的白茶餅,它本身的原料就很好。

而在散茶的基礎上,進行蒸軟、包揉、壓制定型和烘乾,在這個過程中,也是由經驗豐富的制茶師來操作。
對於溫度、時間、力度等因素的把控,都很嚴格。
所以你會發現,白茶餅壓得並不是嚴絲合縫,而是有一定的縫隙,保證在儲存時,內外能均勻陳化。
並且,茶餅的顏色也很自然,沒有因為蒸壓,變得咖啡色、黑褐色一體。
在工藝到位的前提下,春白茶餅的顏色,比原來的嫩綠、蔥綠色,變為偏向黃綠色。
秋白茶餅的顏色,則依舊是鮮亮五彩色。
層次繽紛的色彩,代表了內部養分沒有受到過多的破壞,品質高,具有收藏價值。

《3》
很多茶友都好奇,白茶到底為什麼要壓餅?
從喝茶方便性來說,餅茶的確更麻煩,這點比不上散茶。
喝散茶,只要從罐子里取出適當的茶葉即可沖泡,根本沒有難度。
相比之下,喝餅茶之前,要拿出來,把桌面清理乾淨,打開白綿紙,要準備撬茶。
而光是撬茶這一個步驟,就難倒了很多人。
其實,白茶壓餅背後的原因,主要從兩點說起。

第一,方便儲存。
過去,白茶沒有太多量,特別是白毫銀針。
壓餅會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且倉儲壓力比較小,就沒有必要了。
但時至今日,白茶的產量在提高,大家也漸漸發現了它的價值,能夠長期保存,越陳越香。
所以,庫存的壓力在與日俱增。
此外,新的白茶也在生產,為了預留出足夠的空間,壓餅是最好的選擇。
像壽眉這樣梗粗葉大又蓬鬆的白茶,想要整箱以散茶形態儲存,一兩年還好,時間一長,實在佔地方。
將它壓成餅以後,就簡單多了,體積縮小了十幾倍。
舉個例子,讓大家很直觀的感受一下。
同樣大小的兩個紙箱,如果全部去存壽眉,散茶只能存大約16斤,而餅茶卻能放下60餅,按照一餅350克來計算,摺合42斤。
也就是說,能存16斤壽眉散茶的紙箱,能放下42斤的壽眉餅。
用數字來說明差別,簡單又直白。
所以,對於商家而言,壓餅能減輕庫存壓力,這是毋庸置疑的。
對於茶客來說,想要自己存一批老壽眉,家庭存茶空間又比較有限,選擇壽眉餅便是最好的。

《4》
第二,風味轉變。
很多茶友都發現,同樣的料子,散茶和餅茶,香氣滋味有著明顯的區別。
散茶更清新,更純粹,更原汁原味。
餅茶更濃郁,更渾厚,更氣吞山河。
這兩種迥乎不同的風格,也是工藝帶來的。
散茶在壓餅的過程中,部分細胞壁破裂,細胞液溢出到表面上。
故而,這些細胞液,有了更多的機會與氧氣接觸,陳化的速度也略微加快一些。
即使還沒有到3年,白茶餅已經擁有了醇厚飽滿的湯感,這是散茶所難以獲得的成熟感。
另外,有些剛開始喝白茶的新茶友,嘗試喝散茶,會覺得喝不懂,太清淡。

嘗試喝餅茶,又能體驗到白茶的香氣滋味特徵。
這就說明,白茶餅的風味,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也就成為了外界認識白茶,喝懂白茶的一個助力。
相較之下,散茶雖然原汁原味,但鮮爽清新的風味,不是一下子就能讓人喝懂的。
不同的白茶,服務不同的人群。
白茶餅在陳化以後,還會生出獨特的果香。
特別是產區好、工藝好、儲存好的,譬如高山的壽眉餅,有很大概率陳化出棗香。
這也是沒有經歷破壁,細胞保持完成的散茶,所沒有的特殊香型。
當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在偌大的白茶江湖裡,終歸會遇到自己喜歡和滿意的好茶。

《5》
重複舊的觀念,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而改變,是一切進步的起點。
其實,改變最難的不是心動,而是內心的轉變和思維方式的更新。
我們喝茶之人,也要學會放下對過去的執念和固守。
尤其是,要把其他茶類和白茶區別開。
白茶就是白茶,它是六大茶類里獨一無二的,不管是它的工藝,它的風味,還是其他方面。
所以,壓餅對於白茶而言,是利大於弊的。
既能方便儲存,又能增添風味,何樂而不為呢?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