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芳


她是青島濱海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大二學生,保持著專業第一的優異成績,不久前還榮獲了2022-2023年度國家勵志獎學金。而彼時,遠在一百多公里外的日照莒縣招賢鎮北黃埠村裡,一個虎頭虎腦的2歲半男孩正學著奶奶的神態,驕傲地向聚在一堆的大人們說:「我媽媽在上大學……」
18歲踏入社會,輾轉打工,結婚生子,23歲勇敢邁入大學校門,迥然不同的時空軌跡,為馬金華鋪陳了一條曲折的求學之路。

我這是為了啥
「起床了——」11月30日,距早六點差一刻鐘,隨著一陣緊促的鬧鈴聲響起,從寢室床上坐起來的馬金華提高嗓門喊道。學校每天早6點半組織晨跑,馬金華總是第一個起床並叫醒室友。
見室友們沒有什麼反應,馬金華穿好衣服從上鋪下來,繼續催促道:「起床了!起床了!」
「真不愧是個當媽的人……」有室友揉著睡眼嘟囔著。
看看手機日曆,現在是大二上學年第十三周,期末考試在第十七周,滿打滿算還有不到一個月,緊迫感有如實質向馬金華襲來。晨跑12分鐘,早飯盡量控制在15分鐘結束,7點左右,馬金華背著書包走進教學樓。

馬金華和室友們
順著走廊穿行,她透過門縫觀察著每間教室的情況,希望儘快找到一間人少並安靜點的教室。
很快,在一間空曠的教室里坐定,馬金華從書包里拿出了《高等數學》,這是她最頭疼的功課之一。之前讀職校時,英語和數學就是她的弱項。從18歲離開學校,到23歲重返課堂,學業放下了5年時間,想在短期內把基礎薄弱的兩門課補上困難重重。
「有些數學公式實在理解不了,對我來說像天書一樣。」記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上,馬金華在一個「正弦換正切」的公式旁,標註了一個「背」字。面對數學這個最大的「攔路虎」,除了其他班有數學課時她跟著多聽幾遍,再理解不了的,就只有靠笨辦法——「死記硬背」了。
「但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馬金華知道自己的學習天賦並不高,就只能用努力來補拙,「一遍背不過,就多抄幾遍,一道比較難理解的數學題,一般要抄十幾遍。」也因此,她的草稿紙用得特別快。後來,她想辦法解決了學慣用品消耗過快的問題——留意收集教室里同學們廢棄的本子和筆。
「她有個習慣,撿本兒和筆。」寢室的同學都知道,馬金華平時也毫不避諱自己節約的一面,總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默默撿起那些還剩下大半沒用就被扔掉筆記本,自己再利用起來。
臨近考試,自習教室里的人漸漸多了起來,進進出出,人聲嘈雜,馬金華便轉戰到圖書館裡自習。有時早早等在圖書館門口,一開門就迅速跑進去佔領空位,一直學到晚上10點關門。「好不容易搶到的位子,肯定要多學一會兒,才能發揮出它的作用。」已經習慣了大學生活節奏的她調侃道。
2022年剛走進大學校園,馬金華還有諸多不適應,「學習壓力大的時候特別想孩子」。
為了迎戰首次期末考試,她連續三周沒有回家。「那三周快要奔潰了,學也學不進去,孩子也見不上面,就開始『懷疑人生』——我這是為了啥?」回想起那段沮喪的時光,馬金華語氣憂鬱,「每天晚上都要找個角落哭一會兒,再回寢室睡覺。」
人在學校,馬金華只能壓抑對兒子的想念,盡量減少跟家裡視頻連線的次數,「有時候電話打多了,他晚上會做夢,哭著找媽媽。哭起來很難哄,得折騰半個多小時。」可接通視頻電話,兒子又經常是一團「影子」,對屏幕里的媽媽並不太熱情,聊不了幾句話就跑開了。

在一間教室里,馬金華和兒子視頻
實在受不了的馬金華做了調整,決定兩周回家一次。「兩周是極限了,要是兩周沒看到孩子,我心裡肯定受不了。」
馬金華也盤算過一周回家一次,但是細算下這一年的路費開支,讓她覺得挺心疼。娘家和婆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公婆在家帶孫子,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是老兩口承擔,「回家一趟坐大巴車要三四個小時,來回一趟車費就要一百多元。」馬金華認為自己在外上學非但沒有收入補貼家用,還需要不少花銷,因此必須精打細算每一筆花費,盡量減少用度。
最強「後援團」
兩周一次的探親時間到了。
12月1日中午12點,當天最後一堂課結束,馬金華拖著早收拾好的行李箱急匆匆走出教室,路過食堂只買了兩個包子,邊啃邊趕向校門口。大巴車下午1點多出發,一百多公里的路途滿載著一個母親的期待。
回到家,第一個跑過來迎接的必定是兒子莫莫,不滿3歲的他還不會表達思念,但是會用手臂緊緊環住馬金華的脖子。不知道他小小的身體怎麼會爆發出如此蠻力,常常勒得馬金華喘不上氣來。
不一會兒,鬆開雙臂的兒子轉而迫不及待地翻起馬金華的行李箱,那是他眼中「會變魔法的箱子」。為彌補對兒子的虧欠,每次回家她都會帶些小禮物,然而,讓兒子充滿期待的禮物其實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兒,比如班裡做活動用剩的氣球,室友們吃漢堡炸雞兌換的玩具,都是特意留給她的。

馬金華和丈夫、兒子
「太調皮了,跑得太快了,奶奶都追不上他。」兒子平時由婆婆照看,上了年紀的老人腿腳不便,常常追不上跑起來像風一樣的孫子,「奶奶出門都是騎著三輪電動車,追上就一把抓住,把他放進車斗里,然後帶回家。」
「我媽常說,你婆婆真是太不容易了,你一定要好好孝敬她。」滿懷感恩的馬金華都記在心上,婆婆身體不好,卻任勞任怨,把孫子拉扯得白白胖胖,「小傢伙體重超過了40斤,壯得像頭小牛,比同齡小孩看著都高半頭。」
馬金華更知道,老人的付出不僅僅在孫子,還有對自己這兒媳婦的支持和維護。
把孩子撂給公婆,自己卻經常不在家,馬金華也會招來一些不知內情的村裡人議論,有一次她剛回村,遠遠地就聽到有人說:莫莫他媽不見了……「在農村,女人結了婚主要任務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如果不常在家,就會被誤會成『跑了』或者是離婚了。」
面對流言蜚語,每次婆婆都出面力挺,自豪地告訴村裡人:「媳婦上大學去了。」兒子莫莫也跟著有樣學樣地說:「我媽媽在上大學。」
公公不善言語,但是每次新學年開學前,馬金華還沒出門,他就囑咐老伴兒給兒媳婦轉學費,「一學年的學費1萬多,都是公公給我出的。」

馬金華在上自習
家裡兩位樸實開明的老人,是馬金華讀大學最強大的「後援團」。
當然,這個「後援團」里少不了馬金華的丈夫。他是個貨車司機,今年6月份也去了往外地學習,「他在考駕照A證,原來的B證只能開小貨車,考取A證後,大貨車司機的收入能更高一些。」
「將來想去南方發展,找一份工作,帶著公婆、孩子一塊搬過去。婆婆的腿不好,南方的氣候也適合她休養。」馬金華這樣規劃著未來,現階段兩口子也正在為這個小目標努力打拚著。
我沒有資格浪費
「小時候身在農村,自己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也沒有人幫你規劃,每天過得稀里糊塗。」還有一年就要專科畢業,馬金華打算繼續攻讀本科,就像當初打工5年後毅然決定重返校園,她總結為「不想留遺憾」。
初中畢業後,馬金華進入職校學習機電專業。2016年第一次參加春季高考前兩個月,她因病休學。遺憾錯過高考的她,畢業後開始了打工生活,輾轉在山西大同、北京等地做化妝師。「有時候凌晨兩三點鐘起床,趕去新娘家化妝。在日照一處婚紗基地做婚紗攝影跟妝時,每天微信步數都要超過3萬步。」
馬金華想換個好點的工作,可屢屢被招聘欄里醒目的一條擋在門外——「本科學歷以上」。她越來越意識到學歷這塊敲門磚的重要性。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已經結婚並且懷孕的馬金華無法外出工作,安安靜靜守在家中的她開始重新思考起自己的未來。那一年,她聽說原來一起工作的同事考上了大學,這消息像火苗,一下照亮了她心底的渴望,「我想回到校園繼續學習,也是為了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心動不如行動,馬金華從弟弟那裡借來高中課本,又從網上找授課視頻,「前幾個月還有很強烈的妊娠反應,連喝水都要吐。」拖著水腫的腿腳,馬金華咬牙堅持自學。

馬金華的數學筆記
她在客廳里擺了一張老式木頭桌子,每天蹲坐在桌邊跟著全國中小學雲平台的視頻課學習,重新拾起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等課程,光複習筆記後來摞起來就有半米高,「那段時間就一門心思想考上大學。」
2021年初,兒子莫莫出生了,同時,馬金華也收到了臨沂職業技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看著尚在襁褓里的兒子,她猶豫了。這時候,丈夫給了她莫大的鼓勵:「不管你做什麼決定,我都支持。如果你決定去上學就去上,我不想你將來後悔。」
馬金華權衡再三,還是放棄了這次機會。「我並沒有把這個看成是為孩子做出的犧牲,我只是覺得孩子太小,他還需要媽媽。我既然這次能考上,下次肯定還能考上。」馬金華坦率地說道。
其後一年時間裡,馬金華一邊照顧孩子,一邊繼續備戰高考。她清楚地記得2022年接到高考錄取通知那天的情景——
「我們一家人正在吃飯呢,我跟婆婆說,今年要是考不上,我就出去找工作,不能總讓你們老兩口養著我們。」話音剛落,手機上就出現一條信息,通知她成功考取青島濱海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

走進校園後,馬金華毫不掩飾已經結婚生子的經歷,第一次聽到她介紹自己的同學,往往把嘴巴張成大大的O型,詫異地問:「你是在開玩笑嗎?」
「我比班上的同學大五六歲,感覺他們還是小孩子的心態,沒有社會閱歷,還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有過打工經歷的馬金華總是忍不住現身說法,勸誡同學們不要揮霍時間,比如看室友熬夜追劇,她會說一句「肥皂劇浪費時間」;比如晚上10點會強行關掉室友手機,督促她們早睡早起……嘮叨得多了,有室友會嘟囔一句「怎麼跟我媽一樣」。
對此,馬金華有時候會覺得無力反駁,「她們還不能理解,像我這樣打過工又回來上學,才知道校園的時光多美好,多值得珍惜。」
對馬金華來說,「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恨不得多看點書。」她的空餘時間幾乎都泡在圖書館、自習室里度過,同學有時約著出去聚餐吃飯,或者去玩一玩年輕人喜愛的劇本殺,馬金華基本不會參加。
「時間和金錢對我來說都很緊張,我沒有資格浪費。」馬金華每個月的生活費控制在1000塊錢之內,除了吃飯、日用品,她很少有其他花銷。
把「勵志」寫進履歷
馬金華的努力學校老師們都看在眼裡。「大一時的班主任孫振波老師了解我的情況後,主動詢問我,有沒有什麼是學校能為我做的,那時候我的心裡就很暖。還有我大二時的班主任申鳳霞老師,以及很多任課老師,他們一直都很關心我,幫助我。」
班主任申鳳霞今年9月份剛接手馬金華這個班,她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到馬金華,是在火車站迎新生。作為學生幹部,馬金華負責指引剛出站的新生乘上附近停靠的接駁車。「早晨7點多我到車站時,她已經在那裡指引了,一直到下午1點多我離開的時候,她還在站在那裡。我雖然不知道她的名字,就覺得她很特別,一般的年輕人在太陽底下站一個小時就喊累了。」
還有一次上晚自習課,申鳳霞走進教室,發現教室後面全是垃圾,很生氣地問:「誰是衛生委員?」馬金華立馬站起來,拿著掃帚和拖布就開始打掃起來。「其實她是上一任衛生委員,現在已經換成其他人了。但那時候就能看出來,她是個責任心很強的人。」
通過兩件小事,馬金華留給申鳳霞的印象是:雷厲風行,颯。
但是,畢竟基礎薄弱,努力、自律的馬金華偶爾也會流露出負面情緒。「有一次我正在開班會,她突然站起請假,說『老師,我現在特別難過,想出去溜達溜達』。」有著23年教齡的申鳳霞沒有責怪馬金華,把她叫到一旁關心地詢問遇到了什麼事情,可馬金華堅持說:「我就是想出去走走。」
申鳳霞理解,人的有些情緒一時不想表達,要尊重年輕人的想法,於是就給馬金華批了假。
「老師,我回來了。」下午馬金華返校後,第一時間跑到申鳳霞的辦公室里,還帶來幾個泡芙點心,「我在路上買的,特意送給您。」看到馬金華臉上又露出輕鬆的表情,申鳳霞才鬆了一口氣。又一番交談後,了解到馬金華是因為學業壓力大,又想孩子,一時有些情緒。
後來,申鳳霞了解到更多馬金華的情況,就向學校宣傳部門進行推薦。於是,今年10月25日,一篇名為《既是媽媽又是專業第一,她是濱海學生馬金華》的文章發布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閱讀量很快就超過了兩萬。「學校同學們都轉瘋了,很多同學告訴我,他們轉給自己的父母看,家長們都誇這個學生很勵志。」

聞聽消息的馬金華很開心,告訴申鳳霞:「老師,我成名人了。」
在老師們的幫助下,今年馬金華拿到了2022-2023學年的國家勵志獎學金。「我們專業學生有533人,拿這個獎學金的成績要求綜合測評和綜合成績排名在總人數15%以上,而馬金華兩項都是第一,所以我覺得她獲得這個榮譽當之無愧。」申鳳霞認為,國家設立這個獎學金的「勵志」兩字用得很好,意在貧中選優,激勵年輕學子們在人生履歷里寫入自己的奮鬥之路。
拿到5000元的國家勵志獎學金,馬金華第一時間就告訴了婆婆,「我想讓家人看到,支持我是值得的。」
微信朋友圈裡,馬金華的簽名是:不知道未來的結果時,就比別人堅持得久一點。
>>記者手記
為改變命運,懷揣一顆「勇敢的心」
「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採訪中,馬金華多次跟記者提起這句話。
在宿舍採訪時,室友們則向記者吐槽著馬金華的嘮叨,一片開玩笑似的「討伐聲」:「她的鬧鐘最響」」我還沒睡醒她就叫我起床」「晚上10點她把我手機收了」……
馬金華25歲,同學們19歲,6歲不僅是年齡差,更是認知和經歷上的差距,這讓馬金華的勸諫成了「嘮叨」,顯得蒼白無力。也許有一個瞬間,馬金華也會感慨:自己的18歲,也是這般不知愁滋味。
離開校園打工多年後重返課堂,本就是一場人生的挑戰,更何況她又是媽媽的身份,還要拿出精力照顧孩子,這使得「媽媽大學生」聚焦了社會關注的目光。無獨有偶,這些年關於「媽媽大學生」的新聞屢見不鮮:2005年,日照27歲的丁雲娟考取了山東省萊陽農學院(今青島農業大學),女兒只有11個月大;2012年,輟學7年的河南農婦傅慧珍以文科525分的成績被河南科技學院外語系錄取,高出二本線整整16分,女兒兩歲半;2021年,時年51歲的張計玲複習兩年後,以高出「二本C類」線45分的成績考入山西工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成為該校年齡最大的學生……
她們,曾經是農民、全職媽媽、理髮師……為了彌補沒有上大學的遺憾,拼力圓夢,成為一名有知識有文化有事業有家庭的新時代女性,也成為自己孩子的榜樣。
人生難免有遺憾,而人們缺少的往往是彌補遺憾所需的巨大勇氣和毅力。求學路上更為波折的經歷,讓「媽媽大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學業。如果不是懷揣一顆「勇敢的心」,怎會迎難而上,勇毅前行?
作為一名農村媳婦,馬金華上大學的路走得並不輕鬆,好在這條路上她並不孤單。親人們不但要承擔日常照顧孩子的責任,同樣也要有一顆堅定的心,「莫莫的媽媽不見了」這樣的流言蜚語,在小小的村莊里也是不小的輿論壓力,隨時能壓倒一家人的心理防線。
好在家人都支持馬金華,為她組成最強「後援團」;好在老師們的幫助,班主任申鳳霞總是為她開綠燈:有什麼困難儘管提。這些都說明,整個社會氛圍對「媽媽大學生」更為開明和支持的態度。
當馬金華亮出「國家勵志獎學金」的那一刻,所有的磨礪如雪落江河,消融在喜悅里。她迫不及待要給親人們打一個電話,告訴他們:支持自己是值得的。為改變命運而勇敢出走的心,那一刻滿懷收穫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