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義」字,多數人可能會想到一句「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說的便是劉關張三兄弟情比金堅,而瓦崗兄弟則多半只是表面兄弟,不過你若是讀過《水滸傳》的話,就會知道梁山兄弟比瓦崗兄弟更不靠譜。
「忠義堂前啟道場,敬伸丹悃醮虛皇。精誠感得天書降,鳳篆龍章仔細詳。月明風冷醮壇深,鸞鶴空中送好音。地煞天罡排姓字,激昂忠義一生心。」
原著第七十一回中,各路好漢在聚義廳里痛飲結義酒時,書中有這般贊詩,可他們真是「激昂忠義一生心」嗎?還真未必,那忠義堂里其實也有不義之人。
一、背叛兄弟之人
對於行走江湖的人而言,他們最重視的就是一個「義」字,比如一向暴躁的武松初遇宋江時也依舊不改那臭脾氣,宋江跐了火杴柄,他便暴跳如雷,要打宋江,可當柴進介紹起對面這黑臉漢的大名時,武松卻立馬老實了。

(宋江、武松劇照)
書中只道是:「那大漢聽得是宋江,跪在地下,那裡肯起,說道:『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瀆兄長,望乞恕罪!』」
武松為何如此懼怕宋江?自然談不上懼怕,他不過是崇拜忠義之人罷了,就因為宋江的忠義之名早已傳遍天下,提到他的大名,人們就會想到「及時雨」「呼保義」「孝義黑三郎」,人人都說他宋江好,武松自然不得不服。
可梁山之上也有不少背信棄義之人,比如最初與晁蓋、三阮等人一同智取生辰綱的「白日鼠」白勝,這傢伙就是個貪生怕死之輩,這也沒轍,誰讓他上梁山前不過是個閑漢呢?所以在他被擒之後,他便供出了晁蓋等人的信息。
除了白勝之外,林沖也做出了出賣魯智深的舉動,當初董超、薛霸有心打探魯智深是何來頭,魯智深也不蠢,自然不願明說,可後來林沖卻在與他們對話時「無意間」說了一句:「林沖道:『這個直得甚麼?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二人只把頭來搖,方才得知是實。」

(林沖、魯智深劇照)
不是相國寺的和尚,怎會跑去相國寺拔人家的大樹?林沖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他此舉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著實不好說,只知道上梁山後魯智深不再叫他兄弟,而是稱其為「林教頭」,這份情似乎淡了不少。
不過無論是白勝還是林沖,他們都還算不上過分,真正過分的,還要說「金錢豹子」湯隆。
二、見不得人好的「親戚」
如今有句笑談叫「怕兄弟吃苦,又怕兄弟開路虎」,這話雖然可笑,卻也足夠真實,其實也就是「嫌你窮,怕你富」的心態,相信多數人身邊都有這種親戚或朋友。
湯隆就是這麼一個小人,你且看他是如何淪為草寇的。
原著道:「那漢道:『小人姓湯名隆。父親原是延安府知寨官來,因為打鐵上遭際老種經略相公,帳前敘用。近年父親在任亡故,小人貪賭,流落在江湖上,因此權在此間打鐵度日。入骨好使槍棒,為是自家渾身有麻點,人都叫小人做金錢豹子。』」

(徐寧劇照)
說白了,這哥們原本也算是個官二代,後來卻因為好賭而敗盡家財,當了鐵匠,可他這公子爺又如何會甘當苦力,於是便踏上了綠林路,成了草寇,就是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曾經輝煌過,如今沒落了。
而你若是這種人的親戚,那你就要倒霉了,至少湯隆的表哥徐寧就倒了大霉。
後來汝寧郡都統制呼延灼被朝廷派去征討梁山軍,那連環馬陣令梁山軍吃盡苦頭,而此時湯隆主動站出來獻了一計,說是他表哥徐寧有一手鉤鐮槍絕技,剛好就能破這連環馬。
不過人家徐寧是禁軍金槍班教師,有著大好前程,又如何會主動幫梁山這幫草寇去對付朝廷的人?那不等於是主動放棄前程,讓自己淪為反賊嗎?但凡不是傻子,都不可能做出這般愚蠢的決定。
湯隆自然也知道這一點,於是他主動請纓,聯合時遷一同設計陷害了徐寧一番,時遷去盜出徐寧的寶甲,而他則負責擺平徐寧的老婆。

(徐寧妻子劇照)
書中只道:「湯隆笑道:『我教哥哥歡喜,打發嫂嫂上車之後,我便復翻身去賺了這甲,誘了這兩個丫嬛,收拾了家中應有細軟,做一擔兒挑在這裡。』徐寧道:『恁地時,我們不能勾回東京去了。』湯隆道:『我又教哥哥再知一件事來:在半路上撞見一夥客人,我把哥哥的雁翎甲穿了,搽畫了臉,說哥哥名姓,劫了那伙客人的財物。這早晚,東京已自遍行文書捉拿哥哥。』徐寧道:『兄弟,你也害得我不淺!』」
徐寧的夫人面對他湯隆這強人又豈敢反抗,自然只能被他帶走,都不用湯隆做出什麼,這件事本身就已經足夠屈辱。
也正如徐寧所言,湯隆確實害他不淺。
三、註定凄涼的結局
常有人問,為何《水滸傳》的結局是悲劇,征方臘一戰會如書中呈現的那般慘烈,其實從湯隆的經歷就能看出這一點了,他們雖然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但他們所行之事哪一件是替天而為?或者說他們替的是哪一片「天」?若是指「天子」,那昏君又如何值得他們賣命?
所以從最開始,梁山的方向就錯了。
無論如何,多行不義之人必自斃,湯隆這等出賣兄長,欺辱嫂嫂的卑鄙小人自然不值得一個好的結局。

(湯隆劇照)
原著第一百一十八回中就提到了他的結局,說是:「李立、湯隆、蔡福,各帶重傷,醫治不痊,身死。」
相對於在戰場上陣亡,湯隆這種在病痛之中受盡折磨的死法自然是更為痛苦的,不過他出賣表哥的那一刻就應該想到自己會落得如此下場,著實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