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小說都存在一種通病,那就是故事前期往往會有十分出彩的設定,吸引讀者讀下去,可劇情越往後發展,就給人一種後繼乏力之感,甚至有的作者為了不斷更而湊水劇情,以至於故事虎頭蛇尾,那樣的故事自然無法成為經典。
而金庸的武俠故事則恰恰相反,儘管他的作品都在數萬字乃至數十萬字的體量,談不上「惜字如金」,但他確實是不會寫多餘的劇情,他總是會讓故事在恰到好處的時候畫上句號。
可金庸眼中的「恰到好處」卻未必會得到讀者的認可,倒不是說金庸賦予那些作品的結局太差,而是因為書迷總是貪婪的,咱們總期待看到更多的劇情,比如《天龍八部》的故事就值得被續寫,可金庸直至封筆也未再寫出一部《天龍續集》,這又是為何?
一、虛竹的徒兒
多數人可能有所不知,其實金庸在新修版《天龍八部》中對原著劇情進行了些許延伸,比如虛竹後來的故事就被續寫了。

(蕭峰、虛竹、段譽劇照)
新修版末尾,蕭峰多半是早已有了赴死的覺悟,所以在大戰爆發之前,他便將降龍十八掌與打狗棒法傳給了虛竹,虛竹也心領神會,代替義兄將這兩門神功傳給了一位丐幫少年。
書中如此寫到:「過得多年,丐幫中出了一位少年英雄,為人穩重能幹,人緣甚佳,群丐公議,推之為主。各人尊重蕭峰原意,送此人去靈鷲宮,先由虛竹考核認可,再傳他『打狗棒法』及『降龍十八掌』。這少年幫主不負所托,學得神功,又將丐幫整頓得蒸蒸日上,竟爾中興,丐幫自此便視靈鷲宮為恩人。」
而這樣的設定在《射鵰英雄傳》與《倚天屠龍記》中也得到了回應,書中明確提到丐幫的兩門神功得以傳承至洪七公這一代,正是虛竹的功勞。
洪七公絕不是虛竹的徒兒,畢竟《射鵰》的故事發生在《天龍》結束數十年之後,中間可能還差了幾代幫主,但無論如何,虛竹那弟子的故事就值得展開細說。

(段譽、王語嫣劇照)
當然,金庸沒將那人的故事寫出來也說得過去,畢竟也只是簡單的傳承而已,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那角色不過是個承上啟下的棋子。
但段譽後人的故事卻值得展開細說。
二、段譽的孫子
金庸在新修版末尾提到了段譽的結局,與舊版不同,他沒能娶到王語嫣,只娶了木婉清、鍾靈以及曉蕾,但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一向樂觀的段譽後來居然選擇了出家。
書中是這麼說的:「據大理國史籍記載:大理(史稱『後理』)憲宗宣仁帝段譽,登基時年號『日新』,後改文治、永嘉、保天、廣運,共有五個年號,其後避位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傳位於其子段正興。段正興史稱『景宗正康帝』,次年改元『永貞』。他做了二十五年皇帝後,也避位為僧,傳位於其子。」
至於段譽為何會出家,書中沒明說,金庸僅僅只是用「避位」二字搪塞過去,那讀者也只能認可這種說法,但段譽這兒子的人設卻大有文章可作。
段正興可是有歷史原型的,金庸在此時明確了段譽之子為段正興,也就是刻意將段譽的形象向其歷史原型段正嚴靠攏,那段正嚴的別名就叫段和譽,與段譽僅一字之差。

(一燈劇照)
而段正興的兒子則是段智興,讀過《射鵰英雄傳》的人肯定不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了,這角色恰恰就是後來被稱為射鵰五絕之一「南帝」的那位高手,只是他在正篇故事中登場時,已經落髮為僧,被稱為一燈大師。
當金庸將段譽與「南帝」段智興變為爺孫的關係之後,你會發現劇情產生了漏洞。
三、不該失傳的三大神功
虛竹當年替蕭峰傳下了丐幫的兩門神功,卻沒有將自己逍遙派一脈的武功傳給任何人,或許是因為在他看來,逍遙派的武功過於詭異,難免害人害己,他又宅心仁厚,不喜爭鬥,於是就與夢姑淡出武林,逍遙派、靈鷲宮一脈斷了傳承是完全說得通的。
可段譽不同,段譽沒有任何的退路,他是大理國君,他肩負著大理國的命運,身為一國之君,他要考慮的可比虛竹要多得多,至少在武俠的世界中,通過習武,就可以壯大一個國家的國力,就段譽而言,是一定有理由將自己身上的三大神功傳給自己的兒子的。

(六脈神劍劇照)
首先看那六脈神劍,那是大理段氏至高無上的絕技,可傳承到南帝那一代時,卻只剩下了作為六脈神劍根基而存在的一陽指,書中明確提到過,六脈神劍就是以一陽指為基礎創出的一招無形氣劍。
而後來的南帝明明已經將一陽指修鍊至巔峰,他為何沒接觸到六脈神劍?
莫不是因為當年枯榮大師將《六脈神劍劍譜》給燒了?
非也,原著中明確提到過,劍譜是可以重塑的:「枯榮大師以一陽指的內力逼得六張圖譜焚燒起火,生怕鳩摩智阻止搶奪,於是推動煙氣向他進擊,使他著力抵禦,待得煙氣散盡,圖譜已燒得乾乾淨淨……好在六人心中分別記得一路劍法,待強敵退去,再行默寫出來便是,只不過祖傳的圖譜卻終於就此毀了。」

(金庸)
被毀的只是祖傳劍譜,劍譜的內容早已被六位僧人牢記於心,完全可以重塑。
所以不傳六脈神劍已是漏洞,至於他身上那逍遙派的北冥神功與凌波微步就更沒有不傳之理了,那兩招都堪稱保命神技,對於一位皇帝而言,還有什麼比保住性命更重要的?
顯然這就是問題所在,當《天龍八部》與「射鵰三部曲」的世界觀統一之後,大理段氏的武功傳承出現了問題,金老難以自圓其說,索性避而不談反倒是一種聰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