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2023年11月02日16:12:14 育兒 1733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 天天要聞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作者/孫樹恆

1、《大盛魁》在觀眾心中紮下根來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盛魁》,在觀眾心中紮下根來,引起全國人民追劇,一度排名進入前三甲。在《大盛魁》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對《大盛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一部良心大劇。「等待了十三年,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現在播也不晚」。很多觀眾表示,「期待第二部的播出,有些年頭了,能有這樣讓我放不下的電視劇!」

藝術來源於生活,對於大盛魁,本身在呼市起家的,是一個真實的傳奇故事。歷經二百七十年,亞洲第一商,跨國商業集團。王新民導演本人也在呼和浩特出生、長大,對蒙古族文化、草原文化都有深刻的認識和思考,拍電視劇《大盛魁》成為他的夙願。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 天天要聞

為了拍好電視劇《大盛魁》,王新民導演組織專家重走萬里商道,劇本寫了四年、拍攝了三年,「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夠把劇本做得紮實,才能夠使劇中的人物鮮活起來,才能夠讓這個戲符合具體的歷史邏輯和給人一種真實感。」

鮮明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給予觀眾視聽上與眾不同的新鮮感,並對地域文化產生親近感,表明了內蒙古電視劇人的文化自信。魯迅先生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 天天要聞

2、歸化城是大盛魁的城市也是我的城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的地理、氣候、歷史等因素滋養出了各個地域不同的風土人情。在我國的電視劇中,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成為一抹亮色。

對於《大盛魁》這部電視劇的內涵,想像既指向過去,也指向未來。歸化城是大盛魁的發家地,曾經在這個城市發生的,大盛魁原來就在玉泉區的這片地界。贏得觀眾的《大盛魁》,從內到外就是濃濃的塞外味道。

《大盛魁》對歸化城的空間呈現,對於房屋、擺設、用具都精心布置,還原了老歸化城的煙火氣,召城的佛家聖地,玉泉井的傳說,稍美的來歷…鄂爾多斯、四子王,烏里雅蘇台,壩口子、西龍王廟,都是耳熟能詳的,作為歷史地標頻繁出現,既是對當時歸化城的樣子,也是對往昔人們生活的狀態的了解,勾起了觀眾別樣的鄉情。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 天天要聞

本地景、本地人、本地駱駝,本地事等具體的視聽效果,作為電視劇的核心意象,鞏固著人們對歸化城到呼和浩特歷史變遷和文化積澱的印象,也正因如此,拉近了距離,才能引發觀眾的共鳴,形成了很強的代入感。「做為一個呼市人,電視劇大盛魁,內蒙電視台首播就先睹為快了。濃厚的呼市地方方言聽著又搞笑,又貼切,如:討吃貨,灰疙泡,賊忽拉等聽著非常接地氣。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好的電視劇。為此還特意去大盛魁影視城兩次旅遊觀光,只可惜有的建設已經破敗不堪,鳳娘客棧大門破損嚴重,建議有關部門把影視城重視起來,做為呼市一個旅遊景點,造福呼市百姓。」

3、創始人是走西口的山西貧苦農民到草地挑銀子

在康熙年間,與葛爾丹戰事不斷的背景下,王相卿、張傑和史大學他們三個大盛魁的創始人,都是山西人,走西口過來的,「一直走,一直想」到草地挑銀子。

在整個電視劇的自始至終,他們的台詞對白,方言、土語、表情,地道的鄉音,讓人親切,草地的蒙古族的軍爺、牧仁他們說著笨拙的漢話,憨厚的神態和蒙古族諺語,沒有陌生性和隔閡感。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 天天要聞

一副對聯,「貪心惹禍」「舍利招財」是大盛魁的商魂,一根扁擔、兩個貨櫃,一碗稀粥和一塊石頭是大盛魁的傳家寶,與中國商魂和蒙古馬精神是一致的,從不同層次、多個維度交織譜寫出當年大盛魁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底蘊。歸化城到呼和浩特是奮鬥者的夢想地,更具新穎性和感染力。

《大盛魁》在情節安排上非常的自然,沒有煽情和誇張的情節,卻又讓觀眾在感覺到,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朋友,表現出了各自角色的真實心路歷程和成長變化,以及在人生歷練中逐漸理解、體諒和包容彼此的美好品質。

地域文化在電視劇《大盛魁》中展現,為電視劇的場景提供了更多差異化的、新穎的內容和細節,角色性格和價值觀特徵,形成了視覺上的真實感。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 天天要聞

4、地域的音樂元素

電視劇與插曲向來是相輔相成,相匹配的插曲能讓劇情變得感人肺腑,動人心弦。

一部好的電視劇需要有好聽的插曲,甚至很多人一度因為插曲而喜歡電視劇的。

在《大盛魁》插曲上,是當地的音樂家創作的,著名作曲家王星銘,以一個藝術家的情懷,從劇本創作階段開始與王新民導演和編劇頻繁交流,他多次進行實地考察,親自走進土默川和山西,在一年的時間裡創作出了與《大盛魁》劇情相匹配的濃郁的地域特色的插曲。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 天天要聞

充滿了草原情懷的《一直走,雅布薩爾》和地方風情《親蛋蛋親》,《一陣風》則展現了委婉凄美的愛情故事。

不僅符合人物情緒,還將塞外味蔓延開來,不僅烘托情節氣氛,還渲染了情緒。

背景音樂輕柔,自然,蒼涼,悲苦…與劇情相得益彰,讓觀眾的情緒隨著劇情和音樂的起伏起起落落,增加了欣賞的興趣和情感共鳴。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 天天要聞

5、衣食住行作為地域文化的又一表徵。

總的來說,衣食住行作為地域特色呈現時代特徵的重要元素,地域文化不僅讓電視劇在藝術上更豐富、細膩、真實,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風俗禮儀、生活習慣。

在《大盛魁》人們的衣服上屬於「古裝」土布衣帽,圓口布鞋,吃的莜麵魚魚、燒麥、焙子、羊雜碎,牛肉乾,所熟悉的這裡的美食。

玉泉井和鳳娘客棧 為戲劇設計情節增添了別緻的塞外意境。

挑擔子,騎馬,拉駱駝,看物護貨的狗,

風餐露宿在萬里商道,增添了空間敘事的真實性,調動觀眾的記憶,營造地域歸屬感。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 天天要聞

6、地域歸屬感到文化認同感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大盛魁》的地域特點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影戲最是逼真,所以代表生活狀態的能力,最是充足不過的」

因此,電視劇《大盛魁》的地域性特色,充分地演繹出來,覆蓋了歸化城的演變過程,覆蓋了草原生意的發展歷程,有真實的點,有真實的面,有情節,有亮點。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 天天要聞

藉助電視劇《大盛魁》傳播,地域文化能夠加強人們與家鄉、地域、國家的精神聯繫,從而建立起更深邃的文化認知和感情聯結。

《大盛魁》的地域性特色多是依附於故事情節且多元化的,地域文化與電視劇的融合,對於宣傳大盛魁,豐富北疆文化內容、增加對外文化交流、傳承優秀文化。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 天天要聞

正如《大盛魁》的號伙,一路艱辛,一路收穫。(作者檔案:孫樹恆,筆名恆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通俗文藝研究會員)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基層醫療機構開辦普惠托育園啦!全市首批兩家,均在昌平 - 天天要聞

基層醫療機構開辦普惠托育園啦!全市首批兩家,均在昌平

5月6日北京市首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辦的普惠托育園和科學育兒指導驛站分別在昌平沙河、北七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揭牌運行兩園共可提供超過100個普惠托位將以「醫育結合」為特色為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提供全面、科學、優質的健康管理和普惠托育服務沙河鎮愛
家裡那點事兒(2025—125)以後節省點兒吧,又沒人養你了 - 天天要聞

家裡那點事兒(2025—125)以後節省點兒吧,又沒人養你了

星期四聲明:本文為半分雨今日頭條原創首 發,禁止抄襲搬運。感謝您點贊,評論,轉發。本故事是以第 一人稱來寫的,純屬虛構,請不要過度解讀一齊學書昨天給我發了一個信息,說是這兩天都回不來,要在醫院裡照顧他大哥。因為他大哥不是什麼大毛病,他嫂子就
母親節特輯|今天,我當一天媽媽! - 天天要聞

母親節特輯|今天,我當一天媽媽!

真正的換位思考是一個移情的過程,需要你發自內心地體諒別人,並真正地站在他人的立場,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墨菲定律》母親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媽媽們是否在期待孩子能給您一份特別的禮物?不是精美的鮮花,也不是昂貴的首飾,而是一份發自內心的
長沙媽媽請注意!本周末藝術Buff疊滿,帶娃or被娃帶都能嗨 - 天天要聞

長沙媽媽請注意!本周末藝術Buff疊滿,帶娃or被娃帶都能嗨

當五月的康乃馨綻放出愛的氣息,母親節便悄然而至。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長沙各文藝場所準備了不少活動,以儀式感加固我們與母親之間的聯繫,一起來看看,母親節我們可以和媽媽去哪些地方吧~小時候,母親帶我們看世界長大了,我們帶母親重溫經典近日,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票務中心特別策劃母親節專屬票根定製,帶...
《是女兒是媽媽2》解鎖母女關係的治癒密碼 - 天天要聞

《是女兒是媽媽2》解鎖母女關係的治癒密碼

湖南衛視、芒果TV推出的代際溝通節目《是女兒是媽媽2》將於5月11日上線。黃聖依和鄧傳理、李嘉格和薄永霞、陳夢和逄敏、程瀟和梁愛群四對性格迥異的母女,攜手踏上一場只屬於母女的率性「出走」,她們在過程....
機構大規模調倉!?年度確定性機會來了? - 天天要聞

機構大規模調倉!?年度確定性機會來了?

免責聲明:本文是個人日記,不構成投資建議。文中所有觀點, 僅代表個人立場,不具有指導作用 各位股東好:最近我們「圈友群」氣氛越來越好,原因無他:我們已經連續3天新高了。我們實盤也順利錄得新高。都知道歡樂的日子都是短暫的。那麼,問題來了,這次行情能持續多長時間呢?01其實,今天我們「實盤」能繼續上漲,我是...
校門口的鏡子:媽媽的形象如何照亮孩子的成長之路 - 天天要聞

校門口的鏡子:媽媽的形象如何照亮孩子的成長之路

作者 | 張可沂伽放學時分,校門口的奶茶店總上演著微型人生劇場:妝容精緻的林媽媽被女兒同學誤認為「姐姐」,而穿著家居褲的王阿姨則被兒子要求「以後別來接我」。這些場景折射出一個教育真相——母親的形象管理正在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