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盛魁》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
作者/孫樹恆
1、《大盛魁》在觀眾心中紮下根來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盛魁》,在觀眾心中紮下根來,引起全國人民追劇,一度排名進入前三甲。在《大盛魁》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對《大盛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一部良心大劇。「等待了十三年,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現在播也不晚」。很多觀眾表示,「期待第二部的播出,有些年頭了,能有這樣讓我放不下的電視劇!」
藝術來源於生活,對於大盛魁,本身在呼市起家的,是一個真實的傳奇故事。歷經二百七十年,亞洲第一商,跨國商業集團。王新民導演本人也在呼和浩特出生、長大,對蒙古族文化、草原文化都有深刻的認識和思考,拍電視劇《大盛魁》成為他的夙願。

為了拍好電視劇《大盛魁》,王新民導演組織專家重走萬里商道,劇本寫了四年、拍攝了三年,「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夠把劇本做得紮實,才能夠使劇中的人物鮮活起來,才能夠讓這個戲符合具體的歷史邏輯和給人一種真實感。」
鮮明的地域特色成了內蒙古文化的一個名片,給予觀眾視聽上與眾不同的新鮮感,並對地域文化產生親近感,表明了內蒙古電視劇人的文化自信。魯迅先生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

2、歸化城是大盛魁的城市也是我的城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的地理、氣候、歷史等因素滋養出了各個地域不同的風土人情。在我國的電視劇中,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成為一抹亮色。
對於《大盛魁》這部電視劇的內涵,想像既指向過去,也指向未來。歸化城是大盛魁的發家地,曾經在這個城市發生的,大盛魁原來就在玉泉區的這片地界。贏得觀眾的《大盛魁》,從內到外就是濃濃的塞外味道。
《大盛魁》對歸化城的空間呈現,對於房屋、擺設、用具都精心布置,還原了老歸化城的煙火氣,召城的佛家聖地,玉泉井的傳說,稍美的來歷…鄂爾多斯、四子王,烏里雅蘇台,壩口子、西龍王廟,都是耳熟能詳的,作為歷史地標頻繁出現,既是對當時歸化城的樣子,也是對往昔人們生活的狀態的了解,勾起了觀眾別樣的鄉情。

本地景、本地人、本地駱駝,本地事等具體的視聽效果,作為電視劇的核心意象,鞏固著人們對歸化城到呼和浩特歷史變遷和文化積澱的印象,也正因如此,拉近了距離,才能引發觀眾的共鳴,形成了很強的代入感。「做為一個呼市人,電視劇大盛魁,內蒙電視台首播就先睹為快了。濃厚的呼市地方方言聽著又搞笑,又貼切,如:討吃貨,灰疙泡,賊忽拉等聽著非常接地氣。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好的電視劇。為此還特意去大盛魁影視城兩次旅遊觀光,只可惜有的建設已經破敗不堪,鳳娘客棧大門破損嚴重,建議有關部門把影視城重視起來,做為呼市一個旅遊景點,造福呼市百姓。」
3、創始人是走西口的山西貧苦農民到草地挑銀子
在康熙年間,與葛爾丹戰事不斷的背景下,王相卿、張傑和史大學他們三個大盛魁的創始人,都是山西人,走西口過來的,「一直走,一直想」到草地挑銀子。
在整個電視劇的自始至終,他們的台詞對白,方言、土語、表情,地道的鄉音,讓人親切,草地的蒙古族的軍爺、牧仁他們說著笨拙的漢話,憨厚的神態和蒙古族諺語,沒有陌生性和隔閡感。

一副對聯,「貪心惹禍」「舍利招財」是大盛魁的商魂,一根扁擔、兩個貨櫃,一碗稀粥和一塊石頭是大盛魁的傳家寶,與中國商魂和蒙古馬精神是一致的,從不同層次、多個維度交織譜寫出當年大盛魁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底蘊。歸化城到呼和浩特是奮鬥者的夢想地,更具新穎性和感染力。
《大盛魁》在情節安排上非常的自然,沒有煽情和誇張的情節,卻又讓觀眾在感覺到,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朋友,表現出了各自角色的真實心路歷程和成長變化,以及在人生歷練中逐漸理解、體諒和包容彼此的美好品質。
地域文化在電視劇《大盛魁》中展現,為電視劇的場景提供了更多差異化的、新穎的內容和細節,角色性格和價值觀特徵,形成了視覺上的真實感。

4、地域的音樂元素
電視劇與插曲向來是相輔相成,相匹配的插曲能讓劇情變得感人肺腑,動人心弦。
一部好的電視劇需要有好聽的插曲,甚至很多人一度因為插曲而喜歡電視劇的。
在《大盛魁》插曲上,是當地的音樂家創作的,著名作曲家王星銘,以一個藝術家的情懷,從劇本創作階段開始與王新民導演和編劇頻繁交流,他多次進行實地考察,親自走進土默川和山西,在一年的時間裡創作出了與《大盛魁》劇情相匹配的濃郁的地域特色的插曲。

充滿了草原情懷的《一直走,雅布薩爾》和地方風情《親蛋蛋親》,《一陣風》則展現了委婉凄美的愛情故事。
不僅符合人物情緒,還將塞外味蔓延開來,不僅烘托情節氣氛,還渲染了情緒。
背景音樂輕柔,自然,蒼涼,悲苦…與劇情相得益彰,讓觀眾的情緒隨著劇情和音樂的起伏起起落落,增加了欣賞的興趣和情感共鳴。

5、衣食住行作為地域文化的又一表徵。
總的來說,衣食住行作為地域特色呈現時代特徵的重要元素,地域文化不僅讓電視劇在藝術上更豐富、細膩、真實,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風俗禮儀、生活習慣。
在《大盛魁》人們的衣服上屬於「古裝」土布衣帽,圓口布鞋,吃的莜麵魚魚、燒麥、焙子、羊雜碎,牛肉乾,所熟悉的這裡的美食。
玉泉井和鳳娘客棧 為戲劇設計情節增添了別緻的塞外意境。
挑擔子,騎馬,拉駱駝,看物護貨的狗,
風餐露宿在萬里商道,增添了空間敘事的真實性,調動觀眾的記憶,營造地域歸屬感。

6、地域歸屬感到文化認同感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大盛魁》的地域特點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影戲最是逼真,所以代表生活狀態的能力,最是充足不過的」
因此,電視劇《大盛魁》的地域性特色,充分地演繹出來,覆蓋了歸化城的演變過程,覆蓋了草原生意的發展歷程,有真實的點,有真實的面,有情節,有亮點。

藉助電視劇《大盛魁》傳播,地域文化能夠加強人們與家鄉、地域、國家的精神聯繫,從而建立起更深邃的文化認知和感情聯結。
《大盛魁》的地域性特色多是依附於故事情節且多元化的,地域文化與電視劇的融合,對於宣傳大盛魁,豐富北疆文化內容、增加對外文化交流、傳承優秀文化。

正如《大盛魁》的號伙,一路艱辛,一路收穫。(作者檔案:孫樹恆,筆名恆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通俗文藝研究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