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又是一年10月黃金旅遊季,很多小夥伴們來到了黃帝陵,感受華夏文明的繁榮昌盛,不知道,你有沒看到「黃帝陵」題字,一幅是出自大文豪郭沫若之手,另一幅卻出自蔣中正之手,他們書寫的這三個字,有著諸多不同,對比來看,蔣中正的題字,章法略顯凌亂,並且缺乏常識。
郭沫若先生於1958年題寫了「黃帝陵」三個字,而蔣中正是在1942年所題寫的,時間背景不一樣,所賦予的歷史意義就有所不同,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分別欣賞一番吧。

從書法的角度來賞析,你會發現,這兩塊碑有著諸多不同,首先表現在書體上,郭沫若先生採用了行書的筆意書寫,而蔣中正則使用了楷書的形式書寫,這種書體上的差別,也就造成了更多的不同,其次,就是風格不同,蔣中正的書法,以一種方筆的形式,獨來獨往,並且結字上十分工穩,將唐楷的嚴謹法度,得到了最為痛快的表現,深受柳公權、歐陽詢,以及魏碑的影響,而郭沫若的書法,在筆法上,主要是以圓筆為主,寫的非常凝重渾厚,還有一種開張率意的感覺,將這種奇崛的態勢發揮到極致境界。

第三點不同,主要表現在章法上,蔣中正的題字,從整體上看鋪滿了全碑,給人一種密不透風的感覺,尤其是落款中的「蔣」字,還頂住了「黃」字,有一定的任性,並且,還有一種霸氣的感覺,而郭沫若的題字,有著明顯的舒朗對比,而且是一種主次分明,大小錯落的境界,尤其是落款上,書寫在最下方,有一種對人文始祖的虔誠恭敬之意,又頂住了左向傾斜的「陵」字,期到了一種支持作用,從整體章法上看,給人一種很得當,很穩妥的感覺,眾所周知,中國書法,講究的就是一種計白當黑,疏密相間,而蔣中正雖然在楷書上有一定的功夫,並且有著紮實的基礎,但是,在章法布局上,顯得比較凌亂,而這三個字的題寫,卻有一種缺乏常識的感覺。

眾所周知,在蔣中正身邊有著諸多書法大家,諸如沙孟海、于右任等等,而在章法上有如此缺失,的確讓人有些意外,不懂得疏密對比,大小之變,對比二人所題寫的「皇帝陵」三個字,筆者認為,還是郭沫若先生的題字,更加有水平,更加有韻味,對此,你會支持筆者的觀點嗎?你又有怎樣的看法和見解呢?單純地從書法的角度來看,書法的常識,是不容忽視的,倘若忽視了書法之法,就是一種背道而馳,我們應該遵循古法,遵循傳統,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博採眾長。

一點感悟
黃帝陵這三個字的題寫,既有技法方面的體現,又有常識的體現,更是一種歷史背景的體現,期待你加入我們的行列,為弘揚傳統做出自己的貢獻,期待你的完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