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裏海岸線,巍巍昆嵛山,威海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彙集融合了衛所文化、海洋文化、文登學、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這裡有著深刻集中的體現。即日起,海岬專版將推出「中華文明裡的威海」系列報道,以小切口、融媒體的方式,帶您一起摸清威海文化「家底」、鑒往知來,在新的起點上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李江玉正在製作錫鑲工藝品。 本報記者 楊正 攝
威海錫鑲:百年技藝 萬物可「錫」
金秋時節,一陣陣「叮叮噹噹」的敲擊聲從位於環翠區的威海民俗邨里傳來。劉公島圖案的錫鑲水杯、「行雲流水」字樣的錫鑲書籤,錫鑲扇子、錫鑲筆筒……這段時間,威海錫鑲文化館又「上新」了不少。
錫鑲發祥於清光緒末年,是威海獨有的傳統手工藝之一。2009年,「威海錫鑲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錫鑲文化館的工作室里,威海錫鑲技藝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李江玉左手扶鏨,右手持錘,隨著輕輕敲擊,精美的圖案逐漸顯現在錫片上。
「威海錫鑲融合了石雕、剪紙、鍛銀、錫雕等技藝,是一項集眾家之所長的傳統非遺。錫鑲的工藝相對複雜些,要經過熔煉、鍛打、鏤雕、鑲嵌等近二十道工序,講究的是精挑細選、精雕細琢、精心製作、精益求精。像這樣最具代表性的龍紋茶壺,純手工製作下來至少要五天時間。」李江玉說。

錫鑲工藝品展示。 本報記者 楊正 攝
上世紀90年代,威海錫鑲曾面臨失傳。那時,20歲出頭的李江玉不甘心告別老手藝,便與丈夫兩人開始專註於錫鑲工藝品的研發生產。如今,李江玉先後培養錫鑲技師500餘人,申請專利20項、版權50餘項。
「從謀生手段到保護傳承,錫鑲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這些年,我恢復了簪花等傳統工序,也創新了載體形式,以萬物可『錫』來活化這項技藝。你看,這款錫鑲與大漆融合的工藝品,我們試了五年才成功。」李江玉說。
埋頭「敲打」30年,李江玉已將錫鑲載體擴展到玉器、木器等八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其作品在多個國家級比賽中獲得金獎。不過,最讓李江玉欣慰的是,她新收了3名大學畢業生徒弟,留學歸來的大女兒杜佳慧選擇了「接棒」傳承錫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了錫鑲館。

威海錫鑲文化館內部分展品。 本報記者 楊正 攝
今年上半年,威海錫鑲文化館吸引5萬人次前來感受、體驗非遺之美。「在外國人看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相當『酷』。這兩年,我用年輕人的視角給了媽媽一些建議,推出了油畫錫鑲、布藝錫鑲等創意作品。我打算今年去進修設計,探索錫鑲的更多可能性。」杜佳慧說。
據了解,近年來,環翠區出台扶持政策激勵傳承人創新創造,推進非遺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深度挖掘傳統非遺的存續力和創造力。
威海日報記者 杜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