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你哪裡,你就打回去」、「他揪你頭髮,你也揪回去」、「他扔你玩具,你也扔他的玩具」。這種看似公平的處理方式,其實真的公平嗎?「沒事啦,都是不小心的」、「沒有受傷」,這種退讓又真的能解決矛盾嗎?
孩子之間的打鬧,往往是在表達感受,並不是大人認為的在攻擊自己孩子。而父母會心疼,會擔心孩子被欺負,甚至擔心孩子變成軟弱的人,因此有些父母會教孩子打回去,以暴制暴。讓孩子打回去,容易讓孩子形成暴力傾向並發生暴力行為。而如果父母如果認為事情不大讓孩子息事寧人,長期以往會讓孩子變得軟弱。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味的退讓會變得軟糯可欺,以暴制暴會產生暴力傾向;孩子是在矛盾和衝突中成長起來的,而只有引導孩子正確解決矛盾,才能讓孩子真正強大。
1.安撫孩子的情緒,並聆聽孩子講述經過。孩子被欺負找父母「告狀」,是因為不知道要怎麼處理,同時也是尋求安慰,因此父母要第一時間認同孩子的感受並安撫情緒,再聽孩子講述事情經過,以便做出正確判斷
2.告訴孩子被冒犯要第一時間反饋感受,並要懂得保護自己。
3.教孩子學會震懾對方。美國兒科學會提出了解決辦法,只需四步:①直視欺負者的眼睛,大聲喊「住手」;②筆直站立,保持鎮靜;③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的行為」,「請不要這樣對我說話」;④直接走開。
聰明勝過暴力,智慧強過動武。孩子被欺負,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引導他明智的處理衝突,並且做出良好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