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桂林市婦幼保健院耳鼻喉科接診了一名9月大的寶寶,寶寶聲音嘶啞、哭鬧……家長告訴醫生,前一天寶寶在家中趁大人不注意時,把錫紙放進嘴裡,家裡老人情急之下用手試圖把錫紙取出,結果寶寶嚇得一哭就將錫紙吸進去了。家長當即帶寶寶到外院就診,但由於病史表述不清未做特殊處理,回到家後,寶寶反覆哭鬧,情況一直沒得到好轉,於是來到了桂林市婦幼保健院。
耳鼻喉科醫生了解到寶寶的病史後,為患兒做了電子喉鏡檢查,電子喉鏡下明確可見氣管內有異物。考慮異物繼續在氣管內隨時會危及生命,必須馬上手術治療,家長便為寶寶辦理住院。
因手術區狹窄,給手術取出異物增加了難度,手術留給醫生操作的時間非常短,都是以秒記的,要求手術者必須有很熟練的操作。同時,患兒年齡小,新生兒及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麻醉中易發生心率變化,對呼吸抑製藥耐受性差,所以手術麻醉風險也高。
耳鼻喉科和麻醉科發揮各自在兒童耳鼻喉疾病治療和兒童麻醉上豐富的經驗,為寶寶制定了相關的治療計劃,向家長詳細說明了有關方案並取得了家長的理解和同意。隨即,完善術前檢查後,耳鼻喉科專家團隊在全麻下為寶寶實施了氣管鏡下氣管內異物取出術,手術過程順利,將「錫紙」異物成功取出。寶寶術後情況正常,術後第二天便平安出院了。
耳鼻喉科主任秦堤表示,兒童異物卡喉的例子時不時就會發生,小朋友容易對很多東西產生興趣,喜歡把其放在嘴裡,一不注意就可能發生誤食。由於兒童發育尚未完全,一旦發生氣管支氣管異物,很難自行咳出。如果異物卡在氣管內堵塞氣道,易引起呼吸困難、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對於異物卡喉,重在預防。家長要隨時警惕,讓孩子樹立安全意識、遠離風險,讓他摸不到、夠不著,把住異物進口關,就有可能避免絕大多數異物卡喉的發生,杜絕卡喉窒息悲劇的上演。
今日科普
什麼是氣道異物
任何與氣體無關的東西進入氣管內都叫氣道異物,它好發於學齡前兒童,臨床表現主要有呼吸不暢、胸悶氣短、劇烈嗆咳,不過當異物存留在氣管的一側時,也可能暫時不會出現咳嗽,但此後會間斷地出現咳嗽,甚至發熱。
如何預防兒童發生氣管異物
1.不要給孩子吃不能咀嚼的食物,3歲以內寶寶不要給花生、瓜子、蠶豆等不易咬嚼的食物;5歲以下寶寶不要吃泡泡糖和不要進食體積較小的果凍等食物。
2.教育孩子正在吃食物或口中含有東西時,不要哭、笑或玩耍。
3.告訴孩子不要將小物件含在口內玩;小兒玩具不要帶有容易脫落的小零件。
4.對於剛會爬、會走的寶寶,周圍不可放置小物件,以免抓到後放入口中。
5.發現孩子口內有異物,應勸說或誘導其吐出,切不可急於從其口內挖取或打罵。
6.調製孩子飲食時,應仔細小心,防止有異物摻雜
7.告訴孩子進食時應細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吃瓜類時吐出瓜子,最好將瓜子取乾淨後再給孩子吃;吃水果時要吐出果核,切勿囫圇吞食。
發生氣管異物,家長該如何處理?
如果孩子發生氣道異物,家長務必保持冷靜,不要試圖用手把異物挖出來,可採取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措施,並將患兒送往醫院到耳鼻喉科或兒科就診。在送往醫院過程中,家長要保持鎮靜,哄好孩子不要哭鬧並減少活動,不要吃飯或喝水,以避免因異物移動引起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