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難搞,是你不懂尊重

2025年06月19日22:02:06 育兒 1054

比起「叛逆」,我更怕那種沉默。

說難聽點,孩子要是還敢吼你、頂你嘴、摔門走人,至少說明他還願意耗情緒跟你糾纏,還有點親情的存貨在裡頭。

最怕那種——你說東他看西,你說「吃飯了」他動都不動,連個表情都不送你一枚。這不是「沉穩」,這是在用零交流給你發傳票:

你已被踢出我的人生聊天室。

很多家長發現一個現象越來越詭異:

我越尊重,孩子越冷漠;我越退讓,孩子越囂張;我越講理,他越「擺臭臉」。

到最後,家長像個朝貢使者,孩子像個老佛爺,動不動就冷宮伺候你……

有些人這時候就愛甩出一句「孩子變了」,你再往下聊,他又憋一句「這代人心眼多,脾氣怪」。

啷個不說說自己教崩了?

甩鍋給DNA,不如先看看家長眼中的「尊重」,到底都擰成了啥形狀。

不是孩子難搞,是你不懂尊重 - 天天要聞

第一、尊重≠滿足,搞反順序就等著反噬

父母嘴裡常說「我尊重他啊」,實際操作是——只要他想的、說的、做的,我都盡量不干涉。

把界限當自由,把放手當成成全。

結果就是:孩子慢慢學不會受挫、不懂規矩、遇到問題就想讓別人讓道。

我有個表哥,特別信奉「順其自然式育兒」。

他家娃五年級,天天不上學理由就一條:「心情不行。」只要不想做的事,表哥就說「尊重孩子選擇」;我說他慣,他還反嗆一句:「小孩子有小孩子的節奏,不要逼。」

結果上次那娃去遊樂園排隊,前面有人插隊,他氣得跳起來說:「我要投訴!他們不尊重我!」

你瞧,他從小學會的唯一一項「規則」叫別人都得聽他的。

有次在商場,我看到一小男孩在地上打滾,嘴裡喊:「我不要穿這個褲子!它顏色傷害了我的情緒!」

爸媽一邊哄一邊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我們忽略你的審美了。」

店員愣在一旁,不知道到底是來買褲子,還是給小孩做心理輔導的。

最後父母拎著五條色號完全一樣的褲子結賬,孩子卻在外面打電話說:「爸媽太煩了,控制欲好強。」

尊重嗎?確實很尊重。

只是尊重得毫無底線,連孩子的「垃圾情緒」都要供奉,結局當然是被反咬一口。

鄰居阿姨炫耀她家寶貝:「我們家從不打孩子,他想幾點睡幾點睡,我從不干涉。」

我一聽就警覺了,這娃小學一年級,睡覺時間全靠玄學調度。後來有次去她家玩,那孩子凌晨兩點還在刷劇,看著我說:

「你不覺得《人民的名義》太好看了嗎?侯亮平太man了!」

我震驚了三秒問:「你看得懂?」

他說:「看不懂,但我有選擇的自由,我媽尊重我。」

你看,孩子是被「自由」喂大的,但自由從來不是想幹啥就幹啥,是明知道不能幹啥也要剋制。

不是孩子難搞,是你不懂尊重 - 天天要聞

第二、尊重≠溺愛,孩子會拿你當「情緒垃圾桶

有種「尊重」比操控更致命——你以為你在支持他,其實你在代償他。

什麼叫代償?用成人的情緒和邏輯為孩子的任性買單。

這就像家裡有個「小皇帝」,一哭就給,一鬧就答應,明面上說「他還小,我們包容他」,暗地裡全在說:「別惹他,太麻煩。」

以前我舅舅家老三,小的時候上街都要坐購物車,而且只坐那種藍色的。換別的顏色他就原地開演:「我好傷心,這不是我童年的顏色。」

我舅舅居然還感動了,說:「你看孩子多有情感表達能力。」

結果孩子一路哭嚎,還不忘大喊一句:「你們這些大人都很煩,我要申請解散這個家庭。」

你要知道,孩子不是傻,他會試探父母的底線,然後精準地找到最軟的那塊開始撒潑。

你以為的「懂事」,其實是他在等你「情緒破防」的那一刻好下手。

閨蜜的兒子三年級,平時家裡啥事都順著他。那娃脾氣一上來就是砸書桌、撕作業、吼媽。

閨蜜好聲好氣哄他:「媽媽理解你,發泄很重要。」

後來有次她手一滑,把娃最喜歡的樂高模型撞歪了一角,孩子怒吼:「你毀了我人生最重要的建築!」

閨蜜愣了幾秒,居然說:「媽媽賠你個新的。」

我直接問她:「你孩子以後要是被領導批評,是不是還指望你去打人家?」

你種的不是尊重,是一顆「情緒炸彈」,平時拿捧著,爆炸那天還以為是孩子成長的火花。

不是孩子難搞,是你不懂尊重 - 天天要聞

第三、尊重≠敷衍,別拿「在場」冒充「關心」

父母經常以為:「我在他身邊,我陪他寫作業,我接他放學,我不是尊重他了嗎?」

問題是,你在場不代表你參與,他說一句你敷衍三個字,跟沒在現場效果差不多。

尊重的核心不是表面互動,而是你是不是真心把他的表達當回事。

朋友女兒小學四年級,成績一直中等。有次拿到小考語文80分,興奮地和爸爸說:「我超過班裡那個學霸了。」

她爸頭都沒抬,從電腦前說:「哦,挺好。」

小姑娘一秒變臉,低聲說:「那我以後考不考你也不在意吧。」

朋友那時候才意識到問題嚴重了:「我不是不在意,是我正加班……」

可你再解釋也晚了,小孩覺得你只尊重你的時間,不尊重她的努力。

你口頭是「隨便聊聊」,可對孩子是「人生里程碑」。

有次朋友一家在飯店吃飯,他兒子突然開始背唐詩。

背一句看爸媽一眼,爸媽低頭剝蝦、刷抖音、點菜,一個反應都沒有。

他怒吼一聲:「你們能不能聽一下我說的『黃河之水天上來』?!」

朋友順嘴說:「黃河水你說了也沒用,快吃飯。」

小孩立刻炸鍋:「你們根本不愛我,你們只愛大蝦。」

場面一度十分尷尬,我只想說:別怪孩子多想,你每一句「我聽著呢」都比空氣還飄忽。

不是孩子難搞,是你不懂尊重 - 天天要聞

因此,真正的「尊重」,是情感上並肩作戰,原則上毫不退讓。

想明白一點:教育不是人情,是立規矩;尊重不是讓步,是平等。

講白了,就是該聽的時候聽,該硬的時候硬。不是每一聲哭你都該哄,不是每一個選擇你都要點頭。

如果你非要在「尊重」上搞個全場通行證,結果只會是——孩子眼裡你沒有權威、嘴上你沒有話語、心裡你沒有位置。

不如試著這樣做:

他說話時放下手機、看著他的眼睛,把他的廢話當回事; 他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不是「委婉拒絕」,而是堅定說不; 他抱怨你不懂他時,不去辯解,而是問他「你需要我做什麼?」

因為,尊重從來不是一個操作,是一個態度;不是「給了就好」,是「要得對路」。

不是孩子難搞,是你不懂尊重 - 天天要聞

說到底,尊重孩子不是把他當大人,而是像大人一樣去引導他;不是跪著愛他,而是站著陪他成長。

父母要做的,是孩子面前那座永不塌方的大山,而不是一灘唯唯諾諾的流沙。

孩子不怕你拒絕,怕你軟弱;不怕你生氣,怕你冷漠。

他要的,是一個能推他一把,也能接住他的人。

當你給出的不是「想怎樣都行」的尊重,而是「有底線、有溫度」的在意,那孩子即便叛逆,也不會迷失。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有老人帶娃」和「沒老人幫帶娃」的家庭,3大差別明顯 - 天天要聞

「有老人帶娃」和「沒老人幫帶娃」的家庭,3大差別明顯

我有一位寶媽朋友,孩子剛一歲,沒人幫忙,老公晚上還要加班。她說,她已經好幾天沒洗頭了,連吃口熱飯都是奢侈。娃一哭,她整個人都綳著,哪怕只是去廁所,也得操心著,生怕出什麼事。而我表姐,孩子一樣大,但家裡有婆婆幫忙。
做人,就要這樣! (精闢) - 天天要聞

做人,就要這樣! (精闢)

做人,當以善良為根。莫行坑蒙拐騙之舉,勿懷害人傷人之心。路上遇見傷殘之人,主動讓個座;他人遭遇困境求助,伸手幫一把。與人為善,其實也是在善待自己;常做善事,福澤自會悄然降臨。善良就像心靈的暖陽,能驅散陰霾,照亮他人,也溫暖自己,讓人生的道路充滿溫情與希望。
最容易遇到貴人的四種人,有你嗎? - 天天要聞

最容易遇到貴人的四種人,有你嗎?

何為貴人?當你深陷泥沼、難以自拔,是貴人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將你從困境中拉出;當你迷茫徘徊、不知所措,是貴人及時出現指點迷津,讓你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當你遭遇難題、孤立無援,是貴人挺身而出為你排憂解難;當你風雨交加、舉步維艱,是貴人默默撐起雨傘,為你遮風擋雨。
90%寶媽都在浪費錢!老祖宗5毛退燒法秒殺千元理療! - 天天要聞

90%寶媽都在浪費錢!老祖宗5毛退燒法秒殺千元理療!

當媽前以為養娃是費錢,當媽後才知道養娃是費命!夜裡發燒咳嗽鼻塞輪流上陣,葯當水灌錢當紙燒,娃難受得打挺,我也熬得眼冒金星!踩了幾年坑,才發現那些簡單到嚇人的土辦法才真能救命,尤其最後一個,親測後醫生都服氣:1. 咳嗽關不上閘?一個熱水瓶搞定
帶孫子的那些「扛不住」的時刻,你也有過嗎? - 天天要聞

帶孫子的那些「扛不住」的時刻,你也有過嗎?

人到老年,本以為能享享清福,可真接過帶孫輩的活兒,才發現這比年輕時上班還累。不是咱不心疼孩子,實在是身子骨、精氣神,跟年輕人差著輩兒,好多時候真覺得「力不從心」。就說這體力吧。年輕時追著自家娃跑二里地不喘氣,現在跟在孫輩屁股後頭轉半小時,就
廣東92歲爺爺為孫子重孫焗雞湯羨煞網友,孫子:爺爺閑不住,下廚更開心 - 天天要聞

廣東92歲爺爺為孫子重孫焗雞湯羨煞網友,孫子:爺爺閑不住,下廚更開心

近日,廣東一網友分享視頻,92歲的爺爺用高壓鍋焗雞給孫子一家吃,讓網友們羨慕不已。網路截圖。7月13日,黃先生告訴瀟湘晨報記者,他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爺爺今年92歲,奶奶87歲,他現在把爺爺奶奶接過來一起住。奶奶患了阿茲海默症,不過爺爺身體很好,只是有點耳聾。黃先生說爺爺以前是在農村生活,農村的老人閑不住,家...
換了個地方,孩子專註力飆升!90%家長忽略的環境密碼 - 天天要聞

換了個地方,孩子專註力飆升!90%家長忽略的環境密碼

點擊上方「笑薇讀書」關注並星標,和笑薇一起讀書成長,知識創富!最近,玥兮開始了幼小銜接的學習,每天放學回家,第一項「任務」便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識字打卡、拼音拼讀、簡單的數學計算。 小傢伙表現得相當自覺,每次讓她「先完成作業再去玩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