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觀察|遏阻「祖安文化」需要協同深入

2020年11月21日13:36:04 育兒 1870

e觀察|遏阻「祖安文化」需要協同深入 - 天天要聞

國家網信辦今年以來開展了遏阻「祖安文化」傳播等專項行動,以期還網路一個清朗的環境,保護青少年。

但是,對於多數家長來講,什麼是「祖安文化」、怎麼解釋它的含義很犯難,這就為有效遏阻其蔓延、防止其侵害設下了難題。

不過,就像人不一定非要被狼咬過才知狼之患一樣,作為家長要明白的是,網路上有很多虎狼之患,絕不要用不設防的心理對待自己孩子的上網行為,放心大膽往往意味著放縱,會使孩子進入危境,後悔莫及。

e觀察|遏阻「祖安文化」需要協同深入 - 天天要聞

從字面上看,「祖安文化」沒有什麼可怕之處,而且它是與孩子最喜歡的網路遊戲相伴隨產生的。當今的家長,有誰會一點兒都不讓孩子上網、不準孩子玩網遊呢?誰會想到附著於網遊的對話框內,竟萌生出變著法子罵人的「祖安現象」呢?更重要的是,「祖安現象」在野蠻生長,其形式多樣,竟然慢慢演變出罵人親屬、高速罵人、隱晦惡罵、罵人爭霸、以罵為榮的特徵,成為一種惡俗的亞文化。

心理學實驗證明,沉浸於惡俗的語言環境,會使青少年陷入特定的消極狀態,產生對人際關係的敵對情緒,特別是一種語境帶有挑戰性和競爭性時,參與者會變著法子升級力度,把心智投入到非正當的取勝於人和取悅於己的衝動之中。

用「野蠻生長」形容這類亞文化是毫不為過的。青少年旺盛的活力,與寬鬆的網路環境一旦結合,會形成驚人的爆發力,產生快速的溢出效應。「祖安現象」自從伴隨網遊產生後,已經蔓延到了其他網路空間,甚至對很多不諳世事的青少年產生裹挾,他們不上網則已,一上就身不由己進入這種惡俗的語境,霸凌和被霸凌、污染與被污染,二者渾然一體,結果參與者無論是誰都是輸家。

成年人千萬不要低估了這種亞文化造成的影響,因為當你不明不白感到自己的孩子性情大變,發現孩子的心態陷入消極,抑或生活中發生仇視敵對行為時,應該想到網路的作用,要問一下為什麼,要有一種過去不曾有過的警惕性。

e觀察|遏阻「祖安文化」需要協同深入 - 天天要聞

亞文化本身是一種泛象,它不帶褒貶,卻容易在主流文化之外產生價值位移。網路文化太寬泛了,當然要產生無數亞文化,而且一種亞文化會與其他亞文化產生難以逆料的勾連。

國家網信辦在提醒遏阻「祖安文化」傳播的同時,還指出了「軟色情」等現象的危害。善良的家長們哪會想到,不帶一個髒字、不涉敏感器官的網路產品,也會有獨特的色情效果呢,這種亞文化的引人之法,與「祖安文化」的惡俗本質,屬於同宗同源,都是訴諸人之非正當的情慾。

家長深入了解,各方協同努力,遏阻才會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網路已經深刻影響到每一個人,一定要以審慎之心待之,千萬別放手。

e觀察|遏阻「祖安文化」需要協同深入 - 天天要聞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 天天要聞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手足之情,是世間一份難得的珍貴緣分,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幸擁有。多少人內心渴望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卻始終無法體會到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倘若我們足夠幸運,擁有了這份手足情,那就一定要懂得倍加珍惜!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 天天要聞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人生匆匆,不過數十載春秋,可我們卻常常在無謂的爭鬥中耗盡心力,在莫名的憤怒中迷失自我,在徒增的憂愁里蹉跎時光。其實,人生的至高智慧,便在於明了何事當爭,何事不必氣,何事無需愁。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 天天要聞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小暑,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標誌著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即為小暑。今年的小暑落在7月7日,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小暑有四大特點,分別是閏月加持、恰逢「出梅時間」、出現「秋包伏」現象以及小暑節氣在晚上。這些特點不僅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 天天要聞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新手媽媽玲玲最近頭都大了:二寶滿月後突然變得特別難帶,整天哼哼唧唧哭個不停,便已經是二胎寶媽,也不知道寶寶為啥哭。可是,你敢相信嗎?這種被無數媽媽恐懼的「二月鬧」恰恰是媽媽想要的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信號!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 天天要聞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每一代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和美好回憶。在沒有手機、電視、網路、快餐的年代,童年又會是什麼模樣?翻開作家劉海棲的新書《萬物生長》,答案就藏在11個帶著陽光、汗水和泥土芬芳的童年故事裡。它們像一扇明亮的窗,瞬間把我們拉回那個沒有電子屏幕卻野趣橫生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講大道理,只講少年們憨里憨氣的童年故...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人活著,不要去透支自己的身體,不要去透支自己的信用,不要去透支自己的福報,而是要腳踏實地,知足常樂,做好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透支自己的人生,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才能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