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對《水滸傳》中的「綠林好漢」的印象是怎樣的?他們路見不平就會拔刀相助?哪裡有奸惡之人,他們的拳頭就揮向哪裡?
不,《水滸傳》其實不是一本歌頌綠林好漢的小說,施耐庵也壓根沒有美化這幫人,他是直接將好漢們的好與壞都直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那李逵殺人如麻,周通欺男霸女,難道他們的行為不足以顛覆你對「好漢」二字的認知?

真正算得上是「好人」的,其實並不多,比如那「花和尚」魯智深就算得上是其中之一,不過《水滸傳》原著中賦予魯智深的結局卻十分耐人尋味,甚至可以說是有些蹊蹺。
所以他真的死了么?
一、死得蹊蹺的魯智深
魯智深算是故事初期最早登場的角色之一,因為「魯十回」的存在,他也成了讀者心中人氣最高的好漢,唯有武松、林沖能與之相提並論。
不過相對於武松和林沖而言,魯智深那仗義的形象更深入人心一些,畢竟他幫金老漢父女教訓鎮關西,在野豬林救林沖,在桃花村幫劉太公教訓周通等事迹都可以說是在懲奸除惡。
他在後續的劇情中,無論是二龍山時期,還是上了梁山之後,都有不少精彩的表現,一個為人仗義,且武功高強的人,怎能不讓人喜歡,再加上他那豪爽的性格,誰能不想要結交這麼一位兄弟呢?

(魯智深之死劇照)
施耐庵也確實是將他作為主角一般來塑造的,畢竟後來擒下方臘的人就是他。
這裡要解釋一番,原著中可不存在「武松單臂擒方臘」的橋段,真正擒下方臘的人正是魯智深。
可以說魯智深這角色身上的「主角光環」是十分耀眼了,可誰又能想到,在一切看似塵埃落定,梁山群雄要歸朝接受封賞之時,魯智深卻死了。
只是他的死屬實有些不合常理。
書中只提到一句:「去法堂上,捉把禪椅,當中坐了。焚起一爐好香,放了那張紙在禪床上,自疊起兩隻腳,左腳搭在右腳,自然天性騰空。比及宋公明見報,急引眾頭領來看時,魯智深已自坐在禪椅上不動了。」
說圓寂就圓寂啊?這未免也太扯了,畢竟魯智深之前甚至連傷都沒怎麼受過,怎麼說死就死了?
只有一種解釋,他是為了不與宋江歸朝,才故意以「聽潮圓寂」為借口,來金蟬脫殼,不願再與宋江有任何的瓜葛。
儘管《水滸傳》的故事在一百二十回畫上了句號,但金庸卻用自己的想像力給魯智深編了另一段傳奇人生。
二、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
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是存在不少水滸元素的。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郭嘯天被設定為「賽仁貴」郭盛的後人,也就是說大名鼎鼎的郭靖也是梁山好漢的後人,這屬於是金庸單方面蹭了《水滸傳》的熱度。
不過他筆下的水滸元素可不僅僅只是如此,其中被提及最多的要數那「浪子」燕青。

(燕青劇照)
比如郭靖與梁子翁交手時,書中就明確提到了那參仙老怪的招式:「只見參仙老怪梁子翁笑嘻嘻的站起身來,向眾人拱了拱手,緩步走到庭中,忽地躍起,左足探出,已落在歐陽克插在雪地的筷子之上,拉開架子,『懷中抱月』、『二郎擔山』、『拉弓式』、『脫靴轉身』,把一路巧打連綿的『燕青拳』使了出來,腳下縱跳如飛,每一步都落在豎直的筷子之上。」
還有《飛狐外傳》中也提到:「那燕青是宋朝梁山泊上好漢,當年相撲之技,天下無對。」
《鹿鼎記》中的李西華也用過燕青拳。
那燕青在梁山之上只排名第三十六,固然排名不完全與實力掛鉤,但很明顯,他的實力是遠不如魯智深的,燕青尚且能夠影響武林數百年,那魯智深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觀里豈不是更厲害了?
你還真別說,至少他的傳人就給黃蓉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三、被欺負的蓉兒
魯智深以「圓寂」為由金蟬脫殼後去了哪兒?《水滸傳》中只提到武松在六和寺活到八十歲,那魯智深自然是離開了六和寺。

(丐幫劇照)
而在金庸筆下,他是成了丐幫之人。
畢竟後來他的武功就成了丐幫長老的拿手絕技。
你且看黃蓉與簡長老的這場戰鬥:「蓉竹棒伸出,一招『撥狗朝天』,將鋼杖杖頭挑得甩了上來,笑道:『不用多禮,只怕我本領不及你。』這鋼杖是簡長老已使了數十年得心應手的兵刃,給她輕輕一挑,竟爾把持不住,杖頭翻起,砸向自己額角,忙振腕收住,更加暗暗吃驚,當下依晚輩規矩讓過三招,鋼杖一招『秦王鞭石』,從背後以肩為支,扳擊而下,使的是梁山泊好漢魯智深傳下來的『瘋魔杖法』。」
這簡長老就讓黃蓉嘗盡苦頭,儘管最後是黃蓉獲勝,卻也是使出了洪七公的打狗棒法才得以壓制那長老,若沒有拜師洪七公的經歷,只怕黃蓉都難免死在簡長老手中。
且不知魯智深是如何加入的丐幫,他在丐幫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黃蓉、洪七公劇照)
至少洪七公傳功郭靖的時候,談及自己的師父,就是個脾氣暴躁之人,說是:「洪七公見他臉上神色似懂非懂,說道:『這『降龍十八掌』的道理,深奧得很。當年我恩師教我之時,我還以為出掌越強越好,拚命發力,給恩師重重打了幾個耳光。』」
若洪七公口中的這位師父就是當年的魯智深,那一切就說得通了,畢竟魯智深確實是個急性子。
當然,這只是筆者結合原著劇情做出的推測,且當笑談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