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挨打」的孩子,和「幾乎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有啥區別?

2025年07月05日23:40:10 育兒 6342

小時候挨過打的孩子,其實挺多的。

有時候是寫作業磨蹭了,有時候是跟別的孩子打架了,也有時候,大人心情不好,一句話沒說對,就換來一頓打。

那時候我們都以為,孩子不打不成器,打一打,才能長記性、變乖。

可是等到自己也當了媽,才開始猶豫:孩子不聽話,到底要不要打?

打了,心疼;不打,又怕他越長越無法無天。

有意思的是,那些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長大後真的更懂事了嗎?

而那些幾乎沒被打過的孩子,難道就一定會無法無天?

說起來,其實「常挨打」和「幾乎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還真是有不少不一樣的地方。

「常挨打」的孩子,和「幾乎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有啥區別? - 天天要聞

一:會有什麼差距?

有些家長會說:「我小時候就被我媽打大的,現在不也挺好?」

還有人覺得,孩子調皮不聽話,打一頓就老實了。

確實,有些孩子在挨了幾次打之後,表面上好像變得特別聽話,大人讓幹啥就幹啥,不敢頂嘴、不敢反抗,甚至連眼神都不敢多看一眼。

但這種「聽話」,真的是孩子懂事了嗎?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懂了規矩,而是學會了「害怕」。

他不敢再做某件事,不是因為知道錯了,而是怕再挨打。

研究發現,孩子在經常被打、被吼的環境中長大,大腦中的「情緒控制」和「學習記憶」部分,會比其他孩子發育得慢一些。

也就是說,孩子一旦經常生活在緊張和恐懼中,他的腦子很難專心學東西。

別看他安安靜靜坐那兒,心裡其實是慌的。

有些孩子平時不敢說話,上課也不舉手,老師一提問就臉紅、結巴,看起來像膽小,其實是害怕做錯,害怕被批評。

越怕越緊張,越緊張越出錯,時間久了,孩子就更沒自信了。

而且打完以後,孩子學到的,不是「這件事不能做」,而是「爸媽生氣了我會倒霉」。

於是他開始偷偷摸摸、不敢表達自己,怕說錯話挨罵,怕做錯事挨打。

不少人在長大後,回想童年,記住的不是道理,而是那一頓頓吵罵和打罵帶來的委屈和害怕。

孩子不是不該管,而是我們有沒有更溫和、但一樣能讓他明白道理的方式。

這比打,更考驗父母的智慧。

「常挨打」的孩子,和「幾乎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有啥區別? - 天天要聞

二:「常挨打」的孩子,長大會變成啥樣?

小時候常挨打的孩子,長大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有研究發現,小時候經常被打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性格:

●要麼特別膽小、討好型,說話小心翼翼,連「不同意」都不敢說;

●要麼脾氣暴躁,情緒一上來就容易摔東西、發火,甚至傷害別人。

看著完全相反,其實背後的原因都是一樣的——小時候心裡受過傷,卻沒人幫他們處理過這些情緒。

我們的一巴掌、一頓打罵,在孩子心裡,是這樣的感覺:「我是壞的」「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

這種感覺如果從小就埋在心裡,長大後很難自己就消失了。

比如,一個小時候被打大的男孩,長大後可能特別愛發火。

一點小事就讓他炸毛,因為他學到的方式就是「有情緒就發泄」;

也有的女孩小時候常被打罵,長大後遇到伴侶不講理、動手,她反而習慣忍氣吞聲,不敢反抗。

因為她從小就學會了「不能頂嘴,頂嘴會出事」。

而且,孩子小時候挨的打、受的傷,長大以後可能會「轉化」為對自己或對別人的攻擊。

有的人成天自責、焦慮,不敢爭取;

有的人控制不了情緒,一吵架就摔門、砸手機,說話不帶剎車。

這不是天生的脾氣壞,而是小時候沒被溫柔對待過,也沒人教過他怎麼平靜地表達自己。

「常挨打」的孩子,和「幾乎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有啥區別? - 天天要聞

三:「幾乎沒挨過打」的孩子,會怎樣?

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擔心:「現在的孩子都沒吃過苦、不挨打,將來會不會無法無天、沒規矩?」

這其實是很多老一輩留下來的觀念——不打,就等於慣壞。

其實,真正被「慣壞」的孩子,往往不是沒挨過打,而是根本沒人好好教。

打和罵,不等於教育;不打不罵,也不等於放任。

現在有不少家庭,父母選擇不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結果孩子反而更懂事,更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為什麼?

因為這些孩子從小知道自己是被尊重的,他們也學會了尊重別人。

他們知道規則不是靠一巴掌強迫出來的,而是靠溝通和理解建立起來的。

比如,我鄰居女孩在超市想買糖,媽媽不讓,她開始大哭。

這個時候媽媽沒打她,也沒吼她,而是蹲下來跟她說:「我知道你很想吃糖,但我們約定好這周只吃一次,對不對?」

小女孩哭了一會兒,最後點了點頭。

這樣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慢,但其實更長遠。

「常挨打」的孩子,和「幾乎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有啥區別? - 天天要聞

四:「不打孩子」,不是「放任不管」

很多父母會擔心:不打、不罵,會不會讓孩子無法無天、不把我當回事?

其實,真正讓孩子有分寸的,不是「怕」,而是「有邊界」。

孩子的世界裡,其實特別需要「規則感」。

但規則不是靠吼出來的,也不是靠打出來的,而是靠父母平時一點一滴立起來的。

有個特別實用的小技巧叫「提前立規矩」。

比如,我們去朋友家前就跟孩子說:

「今天我們在別人家不亂跑、不動人家的東西,如果你想玩,可以問媽媽。」

不是等孩子闖禍了才一頓罵,而是提前告訴他什麼可以,什麼不行。

這樣,孩子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父母自己的情緒管理。

很多時候,孩子其實不是犯了多大錯,而是我們自己太累、太煩,結果一著急,就發火了。

但冷靜下來後,我們又後悔不已。

所以說,想管好孩子,先要管住自己。

不打,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管」;立規矩,也不是非得靠打才能立住。我們要做的,是在溫柔中堅持,在堅定中讓孩子感受到愛。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 天天要聞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手足之情,是世間一份難得的珍貴緣分,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幸擁有。多少人內心渴望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卻始終無法體會到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倘若我們足夠幸運,擁有了這份手足情,那就一定要懂得倍加珍惜!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 天天要聞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人生匆匆,不過數十載春秋,可我們卻常常在無謂的爭鬥中耗盡心力,在莫名的憤怒中迷失自我,在徒增的憂愁里蹉跎時光。其實,人生的至高智慧,便在於明了何事當爭,何事不必氣,何事無需愁。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 天天要聞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小暑,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標誌著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即為小暑。今年的小暑落在7月7日,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小暑有四大特點,分別是閏月加持、恰逢「出梅時間」、出現「秋包伏」現象以及小暑節氣在晚上。這些特點不僅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 天天要聞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新手媽媽玲玲最近頭都大了:二寶滿月後突然變得特別難帶,整天哼哼唧唧哭個不停,便已經是二胎寶媽,也不知道寶寶為啥哭。可是,你敢相信嗎?這種被無數媽媽恐懼的「二月鬧」恰恰是媽媽想要的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信號!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 天天要聞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每一代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和美好回憶。在沒有手機、電視、網路、快餐的年代,童年又會是什麼模樣?翻開作家劉海棲的新書《萬物生長》,答案就藏在11個帶著陽光、汗水和泥土芬芳的童年故事裡。它們像一扇明亮的窗,瞬間把我們拉回那個沒有電子屏幕卻野趣橫生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講大道理,只講少年們憨里憨氣的童年故...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人活著,不要去透支自己的身體,不要去透支自己的信用,不要去透支自己的福報,而是要腳踏實地,知足常樂,做好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透支自己的人生,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才能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