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和美好回憶。在沒有手機、電視、網路、快餐的年代,童年又會是什麼模樣?
翻開作家劉海棲的新書《萬物生長》,答案就藏在11個帶著陽光、汗水和泥土芬芳的童年故事裡。它們像一扇明亮的窗,瞬間把我們拉回那個沒有電子屏幕卻野趣橫生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講大道理,只講少年們憨里憨氣的童年故事,翻著翻著,你會開懷大笑,更會恍然——原來無論哪個年代,童心和童趣的模樣,都不曾改變。
關注童書的人,對劉海棲肯定不陌生。他深耕童書出版領域三十多年,又作為給孩子們寫書的「海棲伯伯」,創作了《有鴿子的夏天》《街上的馬》《諾言》等備受小讀者喜愛的故事,曾兩次獲得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萬物生長》則是劉海棲開始嘗試短篇小說創作之後,推出的首部作品。
《萬物生長》雖然說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孩子們的事兒,但當下的小讀者仍然能夠找到現實生活的影子,比如畫黑板報、入少先隊、養寵物,甚至還有孩子們之間的莫名「攀比」——誰的兄弟姐妹更多,誰打乒乓球更厲害等。這些孩子的故事是真實發生過的,所以那些為了朋友做出的傻事,同學間的鼓勵,不時能讓人會心一笑。
為了畫好黑板報,少年劉立憲苦練美術字,認真研究仿宋、隸書、黑體的字形結構和運筆技巧;甚至偷偷溜進工廠看別人辦的黑板報,差點被當成小偷;畫冊上的圖案不夠生動,那就找朋友當模特,再發揮想像,威武的騎兵、堅毅的司號員栩栩如生。劉立憲對痴迷於畫畫,最後竟然因此實現了「軍人夢」。
畫黑板報是一件多麼平常的事情呀,可有了熱愛,普通的小事就成了一根若有若無的線,牽引著命運走向截然不同的遠方。有時候,判斷一件事情無需帶著太過功利的眼光,有了最純粹的專註和堅持,夢想也會悄然而至。「萬物生長,我們按照我們的方式生長,這邊拱拱,那邊伸伸,時快時慢,左支右絀,但不曾停止,最後長成現在這個樣子。」或許,這就是劉海棲寫下這些短篇的意圖:童年和成長都是自由的,成人世界裡的那些條條框框或許可以來得晚一些,再晚一些。
作家劉海棲深知孩子們有自己的智慧和思考。一本正經、高高在上的說教根本行不通,所以在寫作中避免過多的修飾和太過複雜的長句,語言力求平實,符合孩子的語言習慣,用平和自然的語調娓娓道來。
比如《回家叫哥哥》這一章,男孩王小明和趙小光打架,兩個人只鬥嘴不動手,十分默契地搬出「家裡的哥哥們」來嚇唬人。斗著嘴的兩人突然話鋒一轉,說起毫不相干的事情,原來他們開始訴苦,誰的哥哥多,誰在家就搶不到肉吃。作者緊緊抓住了神韻,捕捉到孩子思維的跳躍性和內心的直接單純,又總是能在不經意間展現出細膩的觀察和對童年的懷念。書里的每個故事篇幅都不長,適合孩子利用零散時間閱讀,不至於像讀長篇故事一樣,讀到精彩處被迫停下,接下來很容易半途而廢。
本書11個憨氣十足的故事,記錄下少年們的遊戲、競賽、吵鬧、學習,也寫出他們在成長中的歡欣、憂傷、煩惱和夢想,儘管物質條件遠不如當下,但少年們在大自然這個最豪華的遊樂場里奔跑嬉戲,擁有最充盈富足的內心,收穫了閃光的友誼、生活的智慧和蓬勃的生命力。這不僅是一次懷舊之旅,更幫助所有正在長大的孩子和曾經是孩子的大人,找回萬物生長的蓬勃力量,珍藏那份永不褪色的童心和童趣。
(大眾新聞記者 師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