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不是你的日常?
明明沒搬磚,卻渾身酸痛;明明沒熬夜,卻精疲力盡;明明生活按部就班,卻總感覺喘不過氣……
其實,我們的疲憊往往和那些有形的重物、可見的負擔無關。
真正消耗我們的,是心裡發酵變質的情緒,是腦海里循環播放的往事,是圈子裡刪不了又戒不掉的有毒關係。
著名心理學教授鮑邁斯特曾指出:
這些未被清理的「心理垃圾」,佔據了我們每天絕大部分的能量消耗。
而人體就像一台電腦,當內存被後台程序耗盡,運行速度自然會越來越慢,直至死機。
01
情緒垃圾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緒包袱」。
是說一個人長期積壓的、未被妥善處理的負面情緒,如憤怒,焦慮,委屈,壓抑等,會像沉重的「包袱」一樣被無意識地背負著,持續消耗一個人的心理能量。
未被處理的情緒不會自然消散,而是像黏稠的淤泥一樣沉澱在潛意識裡,一點點消耗著我們的生命活力。
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裡面,北漂女孩胡晶晶在朋友眼中是一個充滿正能量,愛笑愛鬧的「開心果」。
然而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胡晶晶在生日那天卻從天台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原來,表面陽光開朗的她,內心卻隱藏著長期的情緒壓抑。
父母對她過高期待,每次提出各種要求時,她表面總是笑著附和,但內心常常產生「不夠優秀」的愧疚和自責;
生日當天她被公司強行辭退,整個人如墜冰窟,卻依舊強顏歡笑著參加生日聚會,甚至主動活躍氣氛,掩飾自己的絕望;
每當朋友問起她的近況時,即便她已經落魄得連房租都交不起,卻還是用一句「我挺好的啊」來捂住即將決堤的哭聲。
在她的手機備忘錄里,密密麻麻地記載著一個個刺目的數字:第37次替同事背鍋,第28次被催婚,第163次失眠……
這些不斷堆疊,發酵的情緒垃圾,最終累積成了她天台上的縱身一躍。
我們總以為把委屈咽下,把憤怒壓下,把焦慮藏起,把傷痛深埋心底就能相安無事。
卻不知,那些一味吞咽而未被消解的負面情緒,終會在心底發霉變質,變成腐臭的沉積物,最終以更醜陋的方式湧現。
周國平說:當一個人習慣於掩蓋情緒裂縫時,實際上是在往自己的精神血管里塞入血栓。
情緒垃圾不會因為忽視而減少,也不會因為掩飾而消失,只會因為堆積而變得更加沉重。
學會適時清理,及時傾倒,讓情緒流淌不鬱結,心靈才能恢復輕盈。
02
記憶垃圾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道:一個人要學會仰望,更要學會遺忘。
可惜生活中很多人恰恰相反,他們緊緊抓著過去的傷痛不放,反覆咀嚼那些痛苦的回憶,無意義的懊悔以及無法改變的遺憾。
卻忘了當大腦的「回收站」里堆滿各種冗餘的記憶垃圾,靈魂的內存就會永遠停留在卡頓狀態,既無法載入未來,又難以通暢運行現在。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講過一個來訪者的故事。
這位來訪者事業成功,但始終無法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
深入諮詢才發現,原來他的潛意識裡一直在頻繁回放7歲時的創傷。
那年他的父母離婚,母親哭著說「男人都不可信。」
這個畫面,他總是時不時就會想起,即便三十多年過去了,這個記憶碎片依然在操控他的人生選擇,影響他的生活模式。
曾奇峰對此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實真正困住他的不是那段過往,而是他執著於背負記憶的枷鎖,不肯與經歷解綁,拒絕讓過去真正過去。
誠然如此,沒有人天生沉重,不過是我們自己不斷撿拾昨日的碎片,使得自己步履蹣跚,前行艱難。
電影《你好,李煥英》里,女主賈曉玲在母親去世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深陷自責與遺憾的泥沼中。
不僅多次回憶自己小時候成績差,被請家長等「不爭氣」片段。
就連母親隨口一句「你什麼時候能讓我長回臉」,都被她反覆回想糾結,並視為自己失敗的鐵證。
直到穿越後才發現,母親從未覺得她不夠好,那些她耿耿於懷的不完美時刻,恰恰是母親無比珍視的溫暖回憶。
她這才恍然意識到,原來她曾不斷反芻的「痛苦碎片」,不過是自己給自己強加的牢籠。
余華有句話說得好:當一個人背負太多記憶垃圾,就會變成自己過去的囚徒。
記憶是時光雕刻的琥珀,然而有些記憶卻只是無用的殘片,它們佔據大腦,像無法降解的塑料,堆積成心靈的負擔,壓得人喘不過氣。
放下那些結痂的舊傷,封存那些泛黃的往事,抖落那些冗餘的執念,方可輕裝前行。
03
社交垃圾
看過這樣一段話:
「糟糕的社交就和鍍金的假錢一樣,看似體面光鮮,實際上壓根沒什麼用,只會讓你在虛假的應酬里,耗盡心力,累垮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朋友越多越好,社交越廣越酷。
實際上大多數社交就像高利貸一樣,只會不斷透支你消耗你,讓你如同負枷行屍。
經典名著《圍城》里,主人公方鴻漸形容自己是一個被抽空了氣的皮球。
而他日漸萎靡的原因,正是這種高利貸式的社交。
他的日常,被各種無意義的應酬與虛偽的交際塞滿。
比如時常參與別人組織的卻並不喜歡的文人沙龍,被迫附和地空談;
頻繁參加毫無營養的飯局,強顏歡笑推杯換盞;
聆聽冗長而空洞的會議,在官僚們的自說自話中麻木奉承。
這些交際看似熱鬧,光鮮,實則充滿虛偽的客套與消耗,讓他心力交瘁。
連他自己都忍不住悲嘆他的社交「像在爛泥地里走路,每一步都沾一身臟。」
庸俗的社交不僅是時間精力的浪費,更是對自我的慢性謀殺。
知乎博主@三分甜講,有段時間她沉迷於拚命維護人際關係,到頭來卻發現原本她以為有價值的社交,大多都是拖垮她的「關係負債」,讓她整個人能量耗盡,疲憊不堪。
於是便狠下心清理了那些有毒關係:
遠離攀比成癮的老同學;退出永遠在抱怨的微信群;拉黑只索取從不付出的表親;疏遠雙標且一直道德綁架自己的塑料姐妹。
她說:「當我現在『無債』一身輕的時候,我才真正意識到以前那些社交垃圾的毒性。
才明白那些『關係高利貸』』的複利計算方式,是用一個人的生命活力來償還利息的。」
社交需要斷舍離,而不是盲目積累。
遠離透支你的人,捨棄消耗你的人。
真正的解脫,從敢於對有毒關係說「不」開始。
▽
白岩松曾說:我五十歲才發現日子輕鬆的真諦,就是把壓在心口的垃圾一件件丟出去。
真正的智慧不是增加什麼,而是把那個壓垮自己的包袱解開,一件件丟掉無用的垃圾,輕裝上陣。
生活已經夠重了,何必再自提垃圾前行?
你值得帶著清爽的心,走向更開闊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