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小的《新華字典》,恐怕是幾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我們用它一筆一畫地認識漢字,也用它懵懵懂懂地理解世界。可誰能想到,這本我們無比信賴的「國民工具書」,有一天會因為一個例句,像一根針一樣,精準地扎在了無數中國父母最柔軟、也最疲憊的心尖上。
「累(lěi)贅:……孩子小,成了累贅。」
就這短短八個字,在社交媒體上瞬間炸開了鍋。憤怒的質問排山倒海而來:「字典是教書育人的,怎麼能給孩子灌輸這種『你是負擔』的毒思想?」「這簡直是文化毒瘤!」「編字典的人,你自己沒有孩子嗎?」
面對洶湧的輿論,出版方商務印書館的回應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他們說,這只是在「描述一種社會現象」,不代表字典的觀點,也沒有任何價值傾向。這個回應,非但沒能滅火,反而像是往滾油里潑了一瓢冷水,激起了更猛烈的沸反盈天。
但我們不妨冷靜下來想一想,這場風波,真的只是一本字典、一個例句的對錯問題嗎?或者說,與其追著一本字典喊打喊殺,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回頭看看,是什麼樣的現實,讓這句刺耳的話,擁有了戳痛億萬人的力量?
一本字典的「本分」與大眾的「期望」
平心而論,這場爭論的核心,是一場關於工具書「本分」與大眾「期望」的錯位。
在我們,尤其是為人父母者的心裡,《新華字典》早已超越了一本普通工具書的範疇。它是權威,是啟蒙,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道門。我們理所當然地希望這扇門背後,是一個充滿陽光、積極向上的世界。我們期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不僅解釋字詞,更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弘揚正能量。所以,當「孩子」和「累贅」這兩個詞被粗暴地捆綁在一起時,那種被背叛和冒犯的感覺,是真實且強烈的。
但如果我們跳出情感,站到辭書編纂學的角度看,事情就複雜了。一本字典的首要任務,是「客觀記錄」和「科學解釋」。語言是活的,它像一面鏡子,誠實地反映著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論光明還是陰暗。一個詞怎麼被人們使用,字典就有責任去記錄下來。這叫「描寫性」。
商務印書館的回應,正是站在這個「描寫性」的立場上。我們必須承認一個雖然扎心但卻無法迴避的事實:「孩子小,成了累贅」,這句話,確實是真實社會語境中存在的一種表達。它可能出現在某個因孩子生病而工作泡湯的下午,可能出現在某個被輔導作業逼到崩潰的深夜,也可能出現在某個年輕父母因經濟拮据而相對無言的瞬間。
它是一種真實的情緒,一種客觀存在的語言現象。字典收錄它,不是在提倡「孩子是累贅」這種價值觀,而是在記錄「累贅」這個詞可以這樣被使用。這就像字典里會收錄「偷竊」「搶劫」等負面辭彙一樣,記錄不等於認同。
所以,把所有的怒火都傾瀉到一本字典上,要求它過濾掉所有可能引起不適的負面信息,變成一本純粹的「讚美詩集」,這既不現實,也有些苛責。價值觀的塑造,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家庭的言傳身教,學校的悉心教導,以及整個社會環境的共同努力。把這副沉重的擔子,完全壓在一本小小的字典上,它實在承受不起。
與其批判一句例句,不如正視背後的萬千嘆息
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該不該刪掉這個例句」的層面,我們就錯過了這場輿論風暴背後,真正值得全社會警醒和反思的信號。
為什麼「累贅」這兩個字,能像電擊一樣,瞬間引爆如此巨大的公眾情緒?
答案很簡單:因為它太真實了,真實到殘酷。它精準地戳中了當代中國家庭最核心的痛點——那份幾乎要溢出來的、沉重到讓人喘不過氣的養育壓力。當一個社會現象普遍到能被《新華字典》當作典型用法收錄時,它早已不是個例,而是無數家庭在現實泥潭中掙扎的縮影。
這份壓力,是壓在父母身上的「三座大山」。
首先是經濟上的。從嗷嗷待哺時的奶粉尿不濕,到讀書後的天價學區房、補習班、興趣班……每一項開支,都像一個無底洞。父母們不敢病,不敢窮,更不敢失業,每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花。所謂的「碎鈔機」,真不是一句玩笑話。
其次是時間和精力上的。多少父母,白天在公司「996」被榨乾最後一絲力氣,晚上回家還要開啟「007」模式。輔導作業是渡劫,親子陪伴是任務,屬於自己的時間被無限擠壓,彷彿一個永不停歇的陀螺。那種身體被掏空,電量永遠紅格的疲憊,又有誰能真正體會?
最後是精神上的。教育內卷的焦慮,對孩子未來的擔憂,社交媒體上「別人家孩子」帶來的攀比,再加上職業發展因生育而受到的影響(尤其是女性),種種壓力交織在一起,讓「父母」這個身份,變得無比沉重。
當這些壓力累積到臨界點時,「孩子小,成了累贅」,就不再是一個冰冷的例句,而是很多人在深夜裡一聲無聲的嘆息,是一句藏在心底、想說卻又不敢說的「禁忌之言」。它之所以扎心,不是因為字典把它寫了出來,而是因為它說出了太多人的心聲。
所以,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堵住那本字典的嘴,而是去直面那個讓無數父母感到「心累」的現實。我們應該反思,是什麼讓我們的社會,讓我們的家庭,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本不該存在的「累贅感」?
冰冷的5.6%,比文字更殘酷的現實
主觀的感受或許可以爭辯,但冰冷的數據不會說謊。這種瀰漫在空氣中的「累贅感」,背後有著殘酷的經濟學現實作為支撐。
國內權威期刊《人口與經濟》在202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通過對「中國家庭追蹤調查」長達八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在中國,生育一個孩子,將使得家庭總收入(包括父母雙方)平均下降5.6%。
看,就是這個數字,-5.6%。
它將養育的「累贅感」清晰地量化了。它不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經濟代價。這5.6%的背後,可能是一位母親為了照顧孩子而放棄了晉陞,可能是一個家庭為了教育開支而常年不敢外出旅遊,可能是父母雙方為了賺取更多收入而透支著自己的健康。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看到一個無法逆轉的趨勢:生育,正在變得越來越「成本化」。我們的生育觀念,從過去的「多子多福」,到集體主義時期的「為國生育」,再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考慮要不要生孩子時,就像在評估一個投資項目。他們會拿出計算器,理性地盤算成本、風險和未來的「收益」。
《中國公眾生育觀念調查報告(2023)》顯示,民眾生育一孩的意願最高,但生育二孩、三孩的意願則斷崖式下跌。這背後,正是對高昂養育成本最深切的恐懼。當生兒育女的幸福感,被賬單、壓力和犧牲不斷稀釋,當「孩子」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和「開銷」「麻煩」「內卷」聯繫在一起時,我們又怎能去苛責那一句刺耳的例句呢?
真正的解藥,從來不在於刪改詞典,而在於構建一個強大的、能為家庭實實在在減負的社會支持體系。我們需要價格親民、質量過硬的普惠托育服務,來解放被捆綁的父母;我們需要能真正落地、不打折扣的父母育兒假,讓陪伴不再奢侈;我們需要真金白銀的生育補貼和稅收減免,來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我們更需要一個對婚育、對女性更寬容、更友好的職場和社會環境。
只有當整個社會都行動起來,共同分擔養育的成本,將它從一個家庭的「私事」,變成全社會的「公事」,我們才能讓生育,真正回歸它幸福和快樂的本源。
到那一天,「孩子」這個詞,在我們心中喚起的,將只有愛與希望。字典里那句冰冷的例句,才不會再輕易刺痛我們敏感而疲憊的神經。
那麼,你覺得那句「孩子是累贅」,刺痛的到底是一本字典,還是我們每一個負重前行的普通人?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故事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