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2025年05月06日17:43:03 健康 1690
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带来效率革命的同时,也暴露出隐私泄露、歧视偏见、算法滥用等伦理问题。

当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人类能否对其托付生命健康?

近日,健康报记者专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江平,请他谈谈医疗AI存在的伦理风险以及应对策略。

医疗AI可能导致患者权益损害

健康报:在您看来,医疗AI带来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王江平:医疗AI带来的最大风险是可能导致患者权益损害。医疗AI有三大特殊性,每一项都和患者权益息息相关。

一是数据敏感性。患者的生理指标、诊疗记录、病史等都属于敏感信息,直接关联个人生命权和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医疗数据列为敏感个人信息重点保护。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医疗数据被用于AI训练。

二是结果不可逆性。在医疗场景中,AI容易产生“幻觉”,而“幻觉”可能导致误诊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国际期刊《放射学》刊发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在磁共振/超声图像的阅片分析中,原始放射科医生与复查放射科医生的分析达到几乎完美的一致性,而大型语言模型与人类阅片者的分析仅达到中等程度的一致性,这会对临床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责任主体复杂性。若AI参与决策导致医疗事故,责任主体涉及模型开发者、部署者(医疗机构)、使用者(医生)等,责任程度难以界定。2024年,欧盟颁布《人工智能法案》规定,以权责清单等形式明确责任判定原则和办法,避免出现技术出错、操作失误、患者买单的困局。这为国内相关实践提供了参考。

基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必须将人机对齐法则深度融入医疗AI。

伦理不是枷锁而是技术发展的基石

健康报:人机对齐具体指什么?

王江平:人机对齐就是通过技术手段与伦理框架,让AI的目标、行为和输出与人类的价值观、社会规范保持一致。人机对齐是一项对齐伦理、对齐人性、维护人权的重要科学实践,是一项涉及技术、伦理、法律的系统性工程,被认为是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健康报:人机对齐法则在医疗场景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王江平:第一,可解释性。对齐的AI能够清晰展现决策逻辑。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医学影像多模态大模型矩阵“明岐”采用透明诊断舱机制,通过提供影像标记、诊断路径决策树、相似病例参考库三级决策证据,打消医患疑虑。

第二,信任性。当AI的诊疗建议与医学伦理深度对齐时,人类才能对其建立信任,才敢对其托付生命健康。

第三,人类和谐性。目标偏移是AI应用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风险。人类设计AI目标时通常无法将真实目标完全、准确地写入程序,因而AI达成的目标常常会偏离人类的真实需求。比如,医疗AI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可能忽视治疗痛苦,情感陪伴机器人可能导致用户过度依赖、人际疏离等。人机对齐就是要在算法设计中加入人性考量、目标校准,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

健康报:有观点认为,在发展技术的过程中过度强调伦理规范,可能会限制技术创新。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江平:我认为恰恰相反,伦理不是枷锁,而是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人机对齐法则可以推动技术透明化、人本化,更能够激发技术创新。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出现某些智力和能力超越人类的“超人模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提出了弱到强泛化技术,阿里通义实验室提出了基于辩论驱动的弱监督对齐技术等,这些研究为解决未来“超级对齐”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数据飞轮是人机对齐法则的重要实现路径

健康报:在医疗领域中,如何实现人机对齐法则的全面渗透?

王江平:关键在于技术与管理双管齐下。具体来说,应从技术架构、数据集建设、医院管理、患者知情、行业监管五大环节协同发力。

在技术架构环节,要从源头上注入伦理基因,实现价值观驱动。在模型预训练阶段,应引入医学伦理知识图谱,让模型优先学习循证医学指南、临床诊疗规范等。在模型微调阶段,应通过人工反馈强化学习方法,让模型适应具体场景的伦理偏好,在给出方案时综合评估患者年龄、病情、经济状况等因素,避免“一刀切”决策。

在数据集建设环节,要充分考量医疗数据格式不统一、多模态混杂、小样本和高维度数据并存、隐私问题突出等难题。在技术层面,应运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通过术语标准化打破数据孤岛,利用小样本增强技术解决标注数据不足问题。在机制层面,应设立数据过滤器,自动屏蔽包含歧视、错误伦理导向的数据源;建设医疗可信数据空间,推动建立统一数据规则和技术标准,促进合规共享。

在医院管理环节,在诊断、手术等高风险场景实施“双保险机制”,如由医生对AI提出的手术建议实时复核并留存记录。在健康咨询、用药提醒等中低风险场景,可允许AI自主决策,但需嵌入动态监控日志,记录交互细节,以供事后审计。同时,应开发可视化工具包,让医生快速理解模型逻辑;设立人机协作绩效指标,将AI使用规范纳入医生考核体系,避免盲目信任或过度抵触。

在患者知情环节,应向患者提供“可理解的AI决策报告”,用通俗语言解释推荐药物、治疗方案的理由;建立“患者一票否决通道”,当患者质疑AI建议时强制切换至人工服务,保障患者的否决权。

在行业监管环节,应建立国家统一的医疗AI人机对齐认证标准体系,由第三方机构开展测评,并作为市场准入前提;常态化开展“红蓝对抗演练”等对抗性测试,模拟罕见病误诊、数据投毒等极端场景,测试模型鲁棒性;设立由临床医生、AI工程师、伦理学家、患者代表等共同参与的多学科伦理委员会,定期评估模型对齐度;编制《医疗AI人工对齐白皮书》,为开发者、医疗机构等提供操作指南。

健康报:据了解,数据飞轮是人机对齐法则的重要实现路径。什么是数据飞轮?如何确保其在医疗行业的有效运转?

王江平:数据飞轮就是用户对AI输出进行标注、反馈,从而实现模型持续优化的闭环机制。数据飞轮不仅是AI技术迭代的引擎,更是人机对齐法则的重要实现路径。医疗行业有必要引入数据飞轮,通过“模型输出评估—数据收集—应用反馈—模型优化”的闭环,使医疗AI持续贴近真实医疗需求。

医疗行业的数据飞轮需建立准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准入机制的目的是确保数据干净合规。医疗数据贡献者(医疗机构、医生)需通过伦理审查和资质认证,以避免噪声数据污染模型价值观。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让数据共享实现“双向受益”。比如参与数据共享计划的机构可优先使用定制化AI工具。只有让数据飞轮在真实医疗场景中持续运转,才能不断修正模型偏差,使模型“越用越聪明,越用越可靠”。

需要强调的是,医疗AI应用的终点绝不是取代医生,而是成为人类可以信赖的“医疗助手”,成为帮助医生、造福患者的高效工具。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 天天要闻

文:健康报记者 宁艳阳

编辑:张昊华 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 天天要闻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 天天要闻人机对齐:破解AI伦理困境的“钥匙” - 天天要闻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87G1CZ9】获取授权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黄帝内经》空腹睡觉的智慧:不吃夜宵反而更健康? - 天天要闻

《黄帝内经》空腹睡觉的智慧:不吃夜宵反而更健康?

现代人睡前刷手机、吃夜宵已成习惯,但2300年前的《黄帝内经》却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主张"空腹而眠"。古人这种反常识的养生法,如今被科学证实:适当饥饿感能让睡眠质量翻倍!今天我们就来破解这个"饿着睡更香"的千古谜题。 一、《黄帝内经》到
刚睡醒还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啦! - 天天要闻

刚睡醒还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啦!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早早爬上床,一觉睡到自然醒,可起床后还是感觉浑身疲惫,就像没睡过一样。这是咋回事呢?今天咱就来唠唠,为啥刚睡醒身体却还是很累。 在古代,人们就很重视睡眠,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就提到“起居有常”,强调了合理作息对
带状疱疹引发“世界第一痛”,甘肃老人坐飞机来汉接受微创除痛 - 天天要闻

带状疱疹引发“世界第一痛”,甘肃老人坐飞机来汉接受微创除痛

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梦石 谯玲玲 钟亚春76岁的吴奶奶近日从甘肃兰州坐飞机来到湖北武汉,接受“世界第一痛”即三叉神经痛的治疗。5月6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病房内,老人术后疼痛大为缓解,即将出院的她拉着医护的手道别。老人拉着医护的手表示感谢 通讯员 代雨朦 摄吴奶奶家住甘肃省兰州市,育有一儿三女。20多天前,其...
手脚一旦出现这4种异常,很可能是血管堵了,尽早检查 - 天天要闻

手脚一旦出现这4种异常,很可能是血管堵了,尽早检查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忽视了生活习惯对血管的毁灭性伤害,不知不觉中,血管就悄悄“报废”了。那么,哪些习惯会加速血管的“报废”?出现哪些异常,意味着血管堵了?一起来看 年轻人常做的3件事正加速血管报废 ■高糖饮食每天奶茶甜点不离口,熬夜还要吃夜宵,这些习惯会不断腐蚀血管内皮,让血管壁“坑坑洼洼”。■高...
《中国医药指南》:深表歉意,辞退涉事编辑 - 天天要闻

《中国医药指南》:深表歉意,辞退涉事编辑

【来源:新闻晨报】此前被媒体报道的 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中出现“男性病例”一事中 ,其中两篇涉及文献均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期刊,如宫颈癌、高危产妇等论文中出现多个男性病例。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 天天要闻

立夏后,每天中午做一件事就能“养心”

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代谢变快,负担加重的心脏更需要保护。中医五行学说里,夏季对应“火”,而人体五脏的心也属“火”,因此,传统医学提倡夏季“养心”,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午睡。《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立夏要“养心”的原因,并推荐几个日常方法。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姚斌彬立夏起,为什么要“养心...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 天天要闻

24款!4月首家过评品种大盘点

医药圈的4月,迎来一波首家过评药品的“小高潮”,这些药品不仅突破技术壁垒,更有望改写市场格局。根据摩熵医药数据库,本月倍特药业、福元医药、立方制药等22家企业的24款药品(按批文号计)首家过评,共23个品种。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 天天要闻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学家发现,修复失衡肠道菌群,比起粪菌移植,多吃膳食纤维或更关键丨科学大发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我们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肠菌对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参与程度超乎我们想象,因此也有很多针对肠菌的干预疗法出现,例如粪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过粪菌移植来恢复平衡的肠菌组成,首先需要目标菌群能够定植,而这又受到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期发表在《自然》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