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我国,每10个人中就约有1人患有慢性肾脏病,其中不少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尿毒症。对于这些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成为了维持生命的关键手段。而在血透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生命通道”,它就是血管通路。
血管通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
血管通路,作为血液透析的基石,就如同为干涸土地引来生命之水的水渠,承载着患者生的希望。当患者的肾脏失去功能,无法正常过滤血液中的毒素和多余水分时,血液透析便承担起这份重任。而血管通路则是连接患者身体与透析机的关键纽带,它负责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机净化后,再输回体内。一旦这条“生命线”出现问题,透析无法正常进行,患者的生命也将岌岌可危。
传统的血管通路建立与维护面临诸多挑战。在建立血管通路时,要考虑患者的血管条件、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稍有不慎,手术就可能失败。而在使用过程中,动静脉内瘘等常见血管通路容易出现狭窄、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导致血管通路丧失功能,患者不得不重新寻找血管建立通路,甚至面临无血管可用的绝境。据统计,过去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8%,这让无数血透患者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忧心忡忡。
中大医院创新突破,引领血透新时代
就在众多患者和医护人员为血管通路难题困扰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专家团队挺身而出,向这一医学难题发起挑战。他们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在血透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
创新的血管通路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是中大医院团队的“得意之作”。这个体系从患者准备建立血管通路的那一刻起,就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管理。在术前,医生会利用先进的检查手段,如超声、血管造影等,对患者的血管进行详细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血管通路类型。术中,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设备,确保手术的精准实施。术后,密切监测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通过定期检查、药物干预等方式,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这一体系的实施,如同为血管通路配备了一位贴心的“管家”,将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从28%降至9%,大大提高了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和患者的透析质量。
而超声引导三维重建技术,则是中大医院团队的又一“秘密武器”。在复杂血管通路的建立过程中,该技术就像给医生装上了“透视眼”。通过超声引导,医生可以实时清晰地看到患者血管的位置、走行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再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将这些信息整合成立体图像,让医生对血管情况了如指掌。这使得复杂血管通路的建立成功率大幅提升至96%,术后6个月通畅率保持在92%以上。相关成果更是被国际权威期刊《血管通路杂志》列为年度突破性进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患者重燃希望,医疗界备受鼓舞
中大医院的这些创新成果,给血透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患者李大爷,患尿毒症多年,之前由于血管条件差,多次建立血管通路都不太顺利,透析过程也饱受折磨。在接受了中大医院的创新治疗后,他的血管通路状况明显改善,并发症减少,透析效果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李大爷激动地说:“以前总担心血管通路出问题,现在有了这项新技术,我终于能安心透析了。”像李大爷这样受益的患者还有很多,他们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大医院的突破也为整个医疗界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发展方向。一方面,激励着更多的科研人员和医疗机构加大对血透领域的研究投入,探索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推动了医疗行业对血管通路管理的重视,促进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完善。相信在未来,随着这些创新成果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血透患者从中受益,他们的“生命线”将得到更有力的守护,生命也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