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大唐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2024年07月30日11:10:22 历史 6643

“大唐拾阳县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她发髻盘起,面容坚毅,步伐豪迈,气势汹汹而来。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大唐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 天天要闻

这是曹惠出场时的第一句话,也成了剧中这位大唐女性的标志性场面与台词。

她极其专业,观察细致,推断精确,用词严谨,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一场验尸。

验尸完毕,她的面容从之前始终保持的镇定坚毅,转而松懈下来,露出悲凄恸哭状。

原来她竟是死者的母亲,强忍悲痛为儿子验尸。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大唐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 天天要闻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仵作之死”单元中,极为难得地塑造了一名大唐女仵作的经典角色。

她是一名退休的仵作,也是一个深爱儿子的母亲。

一日仵作,终身仵作。

她将毕生的技艺亲传给儿子独孤羊。

当独孤羊死在了自家的明器店里,曹惠亲临现场,亲自为儿子验尸。

她的验尸技艺与仵作精神,已经深入骨髓,即使她患上了疯病,即使她面对的是亲生儿子,都无法影响她的专业程度。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大唐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 天天要闻

曹惠的年龄大概在五十岁多岁左右,在唐代,人均寿命是59.3岁。

这个年龄的女人基本上是一个老妇人的形象了。

头发花白,但气势十足。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大唐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 天天要闻

曹惠的精神状态明显有问题,剧中人称她患了疯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以我们现代的医疗常识来看,猜测她大概是患了阿尔默茨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

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工作状态下的曹惠。

当她以仵作身份进入验尸状态时,就会格外清醒,精神极度专注,展现出极佳的观察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

后来,有幸得遇神医费鸡师救治,曹惠基本恢复了神志,没有再犯糊涂了。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大唐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 天天要闻

曹惠在验尸方面有着极为精湛的技艺,连苏无名都得甘拜下风,对这位老妇人甚为敬重。

娄青苔的尸身被从泥俑中挖出来后,关于他的死因,表面上看像是脖颈被掐,窒息而死。

但苏无名与曹惠都敏锐地觉察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苏无名将尸体置于太阳下暴晒,取水浇于尸身,然后用红油伞遮挡太阳光,仔细观察每一个部位。

在红伞的遮蔽下,肋骨部位的颜色出现变化,现出淡红色淤痕。

非利器、钝器所造成的伤痕不明显,不容易被看到,但骨头断裂处,必定会有淤血。

苏无名所做的便是让这淤血在红油伞的遮挡下,暂时显现出来。红伞拿走,皮肤还是原样。

由此推断,死者的肋骨受重压而断裂。

这才是致使娄青苔死亡的真正原因。

苏无名所用的红伞验骨法,在《宋慈洗冤笔记》中有记载,但此手法有其局限性。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大唐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 天天要闻

而曹惠所用的是更加罕见的白梅饼验尸法。

将烤热的白梅饼,隔着油纸置于尸身,片刻之后可将尸体内伤呈现于表面。

由此发现肋骨断裂,受重压导致,娄青苔是被闷压而死。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大唐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 天天要闻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大唐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 天天要闻

苏无名只从恩师狄公处听闻过白梅饼验尸,但之前从未见过,如今亲眼得见此手法高明,不由握拳,道谢、致敬。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大唐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 天天要闻

曹惠不但技艺精湛,而且职业精神绝佳。

其实她早已把仵作之职传于儿子,按理说,她已经不在其位了。

县令又没有返聘她,她是一个子也拿不到的。

但在曹惠心中,一日仵作,终身仵作。

儿子不在了,只要有需要,她随时上岗。

她已年老体衰,验完一具尸体,身体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

儿媳心疼她,喊她先回去休息,而后再来验也不迟。

曹惠却呵斥道:“验尸,关乎死亡真相、人间正义,身为仵作,岂可懈怠?”

于是,接着验下一具尸体,直到她体力不支,晕倒为止。

她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字字铿锵,凛然生威,这股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大唐女仵作曹惠验尸,闲杂人等退后! - 天天要闻

儿媳春条,本来对仵作之职抱有偏见,因其位卑而钱少,结婚七年,对当仵作的丈夫积攒下了诸多不满。

直到丈夫独孤羊死去,婆婆曹惠代替儿子重新行仵作之职,春条侍奉在侧,耳熏目染,对仵作的职业有了很大的改观。

她在曹惠的感召下,自愿拜其为师,接下了这个仵作之家的技艺传承。

这就是大唐女仵作曹惠的人格魅力。

这位老妇人身上的仵作精神,着实令人动容,肃然起敬。

一辈子练就一门精湛手艺,对职业有着深刻的热爱,对死亡抱有敬畏之心,探明死亡真相,维护人间正义。

一生做着被世人轻贱的职业,她却活出了一种一往无前的豪迈气势。

致敬大唐女仵作曹惠。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 天天要闻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 天天要闻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 天天要闻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 天天要闻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7月4日,香港培侨中学在校内举行活动,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据了解,培侨中学在2025年7月1日组织60名师生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编号2023-0205号)。图为迎国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7月4日,香...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 天天要闻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迎来开通50周年。这条穿越秦巴山脉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个关于父女与宝成线的故事,也在这蜿蜒的铁轨上,清晰回响。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 天天要闻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3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9月3日晚将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晚会根据中央安排,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