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军起源
清末的新军,最早从何时开始,已经很难考证。但是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过程中,已经有所体现,湘军很多火器就是从国外买来的,中国人对洋枪的战斗力已经有所认识;到后来左宗棠、李鸿章直接聘用洋人训练组成洋枪队,已经不止装备,包括他们的治军思想开始靠近西化。至光绪二十年,李鸿章接受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这就是北洋新军的雏形。次年,胡燏棻调走,袁世凯正式接任。
光绪二十五年,满族人荣禄接管新军,并把几支新军集中改编为“武卫军”,分前后左右中五军。袁世凯这支“定武军”被编为武卫右军,驻天津;改聂士成的武毅军为武卫前军,驻开平;董福祥甘军为武卫后军,蓟州;宋庆毅军为武卫左军,驻山海关;荣禄自领中军,驻南苑。戊戌变法之后,慈禧逐渐感到分权威胁,让满族人荣禄来牵头改组,无疑还是集权,控制军权分散到外人手中。同时,荣禄也是有手腕的,在晚清也是起了一定“裱糊匠”作用。
但是也是命运弄人,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前、后、中军伤亡、溃散甚多,旋被取消番号。左军也受创削弱,民国后纳入北洋军系统。而只有武卫右军保存了实力,并且得到了扩充。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加上先锋队扩大至两万余人。左军已经不具备制衡的实力,导致了右军一家独大。
北洋新军成军
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为基础进行北洋常备军的建设,光绪三十年,扩编至三镇,将原有常备军各镇一律改称陆军各镇。不久,以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袁世凯以山东巡抚署直隶)地区建成北洋六镇。
北洋新军从成立开始,就是清廷的机动力量,同时其战斗力也不容小觑。士兵年龄必须在20岁到25岁之间,身高1.6以上,能举重百斤,每小时行军20里以上,没有不良嗜好,遵纪守法。装备几乎全靠进口,信奉“火炮是战争之神",火力十分强大,装备德国克虏伯火炮,还有马克沁机枪。清廷几乎一半军费用在北洋军身上,北洋新军的建成,是清廷陆军近代化的开始,也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始,所以相对之前的军队,北洋新军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是略胜一筹的。
北洋新军战斗力方面,北洋新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无论是声势浩大的第二次革命还是白朗起义,甚至是沙俄支持的蒙古叛乱,北洋新军都能轻松搞定。对于清廷而言,毫无疑问,这支部队真香。
其他新军
光绪三十一年,在北洋新军的影响下,纵使财力紧张,全国仍然划分三十六镇新军,即除北洋六镇,再组三十个。到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只成立了二十六镇,总数十六万人,即除北洋以外二十镇。
这些新军有三个特点,是无法同北洋新军相比的:
一是军费,二十镇军费就和北洋六镇差不多,加上地方贪墨估计更少;而袁世凯的部队对军需管控是极其严苛,克扣军饷是重罪;所以,实际上费用二十镇到手还不如北洋六镇;
二是装备,钱只有这么多,人又不少;钱不够,就只能用地方造的劣质武器,同时没有那么多大炮,火力肯定不及北洋;
三是地方驻扎,不是全国性部队。很多用兵和调动受到严格限制,中央想调也不顺。
综上,北洋新军为何能成为清末唯一能用的军队。实力固然是一个方面,同地方政府关系纠缠是另外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