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5年太平路城破的时候,朱元璋盯着被俘的元朝将领纳哈出,想劝降却遭到了对方拒绝。
而当得知这位手下败将是木华黎的后人时,朱元璋竟亲手解开了绳子,说道:“放他走!”
众将立即傻眼:这可是元朝的一员大将,怎么就这样放了?
偶像效应
这一年的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战况空前激烈。当时朱元璋的军队就像潮水一般,迅速涌入太平路城门。
元朝守将纳哈出正站在城楼上,指挥着元军作战。他看着城门已经被敌军攻破,觉得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但他心里仍有不甘,并没有主动投降。
这位三十岁的蒙古将领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会以被俘的方式到来。
明军士卒上前制服了纳哈出,并用绳子绑住他的双手。在士兵的押送下,他被带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仔细打量他,开口说道:"你就是守将?"
纳哈出不说话,心里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心想:自先祖木华黎以来,家族就没有投降的先例。
而朱元璋接下来的话却让他愣住了:"我看你气度不凡,跟着元顺帝能有什么前途?不如归顺我,日后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纳哈出突然笑了,说道:"谢主公的好意,但我是木华黎的子孙,绝对不能给祖宗丢脸。"
这话一出,周围的将领都握紧了刀柄,以为朱元璋会下令杀死他。
但朱元璋只是摆摆手,示意亲兵松绑,并把他带到后营,好吃好喝伺候着。
众人就像丈二和尚,一时摸不着头脑。没人知道,此刻朱元璋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名字——木华黎。
这个成吉思汗麾下的 "四杰" 之首,是他最为敬佩的人物。
说白了,朱元璋是木华黎的“忠实粉丝”。他将木华黎当做自己的榜样,一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他觉得木华黎有勇有谋、赤胆忠心,简直就是成吉思汗的“头号功臣”。正是基于此,他才没有亏待木华黎的后人。
三日后的深夜,朱元璋带着一壶酒来到关押纳哈出的营帐。
他对纳哈出说道:"知道我为什么不杀你吗?" 纳哈出没有回答,心中充满了问号。
朱元璋解释道:“因为你是木华黎的后人。" 纳哈出猛地抬头,看见朱元璋眼中没有敌意,只有一种奇异的光。
纳哈出知道,先祖木华黎征战四十年,从未有过败绩。因此木华黎有一些“粉丝”,也并不奇怪。
那天晚上,两人谈论了蒙古铁骑的战术,直到次日凌晨。
放虎归山
朱元璋真的不忍心杀死木华黎的后人,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放纳哈出离开。
当纳哈出被送出营门的时候,朱元璋送给他一匹战马,大声说:"回去吧,告诉元朝的人,我最敬重忠勇之士。
被释放的纳哈出,并没有建功立业,反而成了元朝军队里的 "常败将军"。
1362 年,他奉命攻打附属国高丽,麾下的十万大军竟被高丽将领李成桂打得无法还手。
某一日清晨,纳哈出站在鸭绿江边,看着元军落败的样子,心中一阵酸楚。
猛然间,一名亲兵说道:"将军,李成桂的骑兵追上来了!" 纳哈出拔出祖传的弯刀,却发现刀刃上已有了缺口。
这把曾经跟随木华黎征战的兵器,如今竟然要面对战斗力很弱的高丽军队,无疑大材小用。
更难堪的还在后面。当纳哈出带着十几名亲兵试图与李成桂谈判时,对方直接杀了他的副将。
他立即调转马头,听见身后传来哄笑。他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些士兵在嘲笑自己狼狈。
败退回到元大都后,纳哈出本以为会被治罪,没想到元顺帝仅仅叹了口气:"如今能打仗的,也就剩将军你了。朕就不责罚你了,希望你能够戴罪立功。"
这种 "信任",一时让他哭笑不得。他不由得想起了先祖木华黎,当年被成吉思汗封为 "太师国王" 的风光。
他再看看自己眼下的处境,不禁对着镜子苦笑。
此时的纳哈出,特别像一位迷了路的孩子,眼睛中透露着迷茫与无助。
没多久,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的消息传到大都,纳哈出正在校场训练新兵。
当传令兵念到 "朱元璋称帝" 时,军队中一阵骚动。
纳哈出对士兵们讲:“兄弟们,元朝还没亡!"但他自己也知道,这话连新兵都不信。
就在上个月,他的堂弟已经带着整支骑兵队投降了明军。过了几天,朱元璋派乃刺吾前来劝降。
乃刺吾是他当年的副将,三年前就投奔了朱元璋。如今他却成了劝降使者,命运的讽刺让他想笑。
当时双方的会面,就在两军阵前的空地上进行。
乃刺吾穿着明军的铠甲,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原人”。纳哈出看看乃刺吾的模样,心中燃起了怒火。
尊严之殇
纳哈出根本不想理睬乃刺吾,认为其背主求荣,不是“好人”。投降的谈判在蓝玉的营帐里进行。
蓝玉显然没把纳哈出放在眼里,酒过三巡后,竟把自己的锦袍扔到纳哈出面前。
蓝玉命令纳哈出穿上,装成明军的模样。纳哈出意识到,这不是接纳,是羞辱。
他把酒杯重重放在桌子上,说道:"蓝将军先喝了这杯酒,我就穿。"
这时蓝玉的外甥常茂,突然拔出刀,砍向了纳哈出。虽然只伤到了纳哈出的袖子,却让整个谈判陷入了僵局。
最后还是主将冯胜出面,才勉强平息了事态。
纳哈出离开营帐时,听见蓝玉在背后低语:"什么木华黎后人,不过是个降将。"
这话像针一样扎进他心里,让他第一次对投降的决定产生了怀疑。投降后的纳哈出被封为海西侯,赐宅南京。
但他很快发现,明朝的官员们看他的眼神里,总是带着一丝复杂 。
其中既有对木华黎后人的敬意,也有对降将的轻视。
这种微妙的态度让他坐立难安,终于他在洪武二十一年主动请缨,要求出征云南。
出征的队伍离开南京那天,下着小雨。
纳哈出骑在马上,回头望了望宫城的方向,突然想起太平路被俘的那个清晨。
队伍走到庐州的时候,他突然旧疾复发,高烧不退。
弥留之际,他拉着副将的手,用蒙古语断断续续讲话。没人知道他在说什么,只看见他眼角流下泪水。
或许是想起了先祖木华黎的赫赫战功,或许是在遗憾自己终究没能为大明立下功劳。
朱元璋得知纳哈出去世的消息时,正在批阅奏折。
他放下朱笔,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一句:"厚葬吧,按侯爷的礼节。"
礼部官员建议赐谥号,朱元璋却摇了摇头说:"不必了,他是木华黎的后人,就让他安静地去吧。"
木华黎的传奇故事,在这里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当朱元璋晚年翻阅《元朝功臣名录》的时候,总会在木华黎的名字前停留片刻。
那个他从未见过面的蒙古名将,不仅救了后人纳哈出的命,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对降将的态度。
不过,对于纳哈出而言,作为名人的后代,承受的压力更大,到最后他也无法摆脱,着实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