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学家:连续补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2022年09月27日17:40:56 科学 1110

无论动植物还是细菌、病毒,生物的存续都离不开遗传物质—核酸。而近年的科研进展表明,核酸的重要组成单体“核苷酸”,不仅承担着遗传重任,还能够对我们的免疫能力产生正面影响。西班牙科学家发现,连续30天补充核苷酸,可以观察到免疫能力显著提升。1

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学家:连续补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 天天要闻

  1. 补充核苷酸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西班牙科学家采取了严格的双盲对照实验,实验对象为20名男子跆拳道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在前期的运动实验中,都表现出淋巴细胞血细胞计数显著减少。但是经过30天的干预后,科学家发现连续摄入480mg核苷酸的实验组淋巴细胞、血细胞计数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实验组免疫力的增强,而摄入安慰剂的对照组并没有出现这种改变。

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学家:连续补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 天天要闻

众所周知,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入侵物的重要防御机制。它在消灭衰老细胞、损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人体的安全卫士。一般来说,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遇到感染问题和肿瘤问题,而免疫力强的人则更容易规避开这些风险。

人们普遍认为,坚持运动的人免疫力更强。然而在流行病盛行的这几年,却频频爆出职业运动员感染的新闻。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后,身体会迎来一个免疫力低下期。因而,长期运动的人也需要在特定时期注意免疫力提升。此外,老人、婴幼儿以及体弱多病者更是需要格外注意免疫力的提升。

  1. 多重路径,调节免疫有依据

现存的免疫力提升手段往往集中在饮食调理、多运动等难以量化的方式上,而上述研究却揭示了另一种更为简单高效的途径:补充核苷酸

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学家:连续补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 天天要闻

正如开头所言,核苷酸由核苷磷酸组成,是合成核酸的单体,核苷酸一个个头尾相连形成了核酸。自1869年瑞士科学家Miescher发现核酸以来,科学家们围绕核酸和核苷酸展开了诸多研究。

科学研究表明,核苷酸不仅承载遗传信息,还为遗传信息的表达提供物质基础,并参与调控遗传信息表达过程。核酸、核苷酸、核酸衍生物等核酸类物质营养统称为核酸营养,该类营养日益受到学界和产业界的关注。

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讲,一般情况下,食物中摄取的核苷酸可以支持日常生命活动的需求。但是在快速生长期、损伤修复期和中老年期等外源性补充核苷酸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时,通过外源性补充核苷酸可以更好地满足细胞代谢的需求,尤其是帮助维持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使机体处于更健康的状态。

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学家:连续补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 天天要闻

事实上,早在1996年,科学家就发现外源补充核苷酸能够调节小鼠的T细胞辅助细胞介导的抗体,促进白介素1、白介素2的分泌,进而加强免疫防线2、3、4。后续科学家还发现,适量补充外源性核苷酸的人群在免疫上也有更好的表现5,如今这组针对职业运动员的实验则直接证实了补充核苷酸对人体免疫力的增益。

  1. 安全靠谱,核苷酸潜力或巨大

作为人体内本就存在的成分,核苷酸天然具备安全性的优势。早在本世纪初,就有研究证实了适量补充核苷酸的安全性,国内同济医院等机构也认可相关结论。目前,核苷酸已经在多国作为婴幼儿配方奶粉、特医食品、保健食品成分被广泛使用,针对免疫等特异性需求的产品也在渐渐涌现。

核苷酸又立大功?科学家:连续补充30天,免疫能力大不同 - 天天要闻

随着科学研究的推进,科学家发现核苷酸在应对过敏等免疫应答过度问题时,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承载遗传物质的重要分子,核苷酸对人体的增益潜能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未来或能带来更大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RIERA J, PONS V, MARTINEZ-PUIG D, et al. Nutr, 2013, 10(1): 20.
  2. JYONOUCHI H, SUN S, SATO S. Nutrition, 1996, 12(9)
  3. JYONOUCHI H, SUN S. J Nutr, 1996, 126(6)
  4. JYONOUCHI H, SUN S, WINSHIP T, et al. J Nutr, 2001, 131(4): 1165-70.
  5. CARVER J D, et al. Dietary nucleotide effects upon immune function in infants [J]. (0031-4005 (Print)).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科学家发现寄生虫“鼻祖”,它来自1.6亿年前的侏罗纪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发现寄生虫“鼻祖”,它来自1.6亿年前的侏罗纪

还记得小时候打蛔虫的经历吗?其实,寄生虫家族是非常庞大的,除了蛔虫,还有绦虫、线虫、血吸虫等多个种类。棘头虫也是其中之一,作为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类体内寄生蠕虫,它能够感染人、猪、犬、猫、鱼等各类动物。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16175-轨道保持 - 天天要闻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16175-轨道保持

轨道保持 orbit keeping利用航天器上的动力装置调整航天器的速度,修正轨道参数,使航天器运行轨道与标准轨道的偏离量限制在给定范围内(常以星下点的偏离位来表征)。对不同高度的航天器,轨道保持的方法也不相同。1.
41岁大学教授突发疾病离世!曾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 天天要闻

41岁大学教授突发疾病离世!曾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4月8日,有网友发帖称,青年学俊、宁夏大学李海波教授凌晨去世。4月9日,宁夏大学一名老师向记者证实了李海波因突发疾病去世的消息,他表示:“我们后续应该不会有讣告和追悼会。”李海波(右一)。图/宁夏大学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公众号据该校官网,李海波出生于1984年,任宁夏大学测试分析中心副主任、教授。2012年李海波从...
欧盟拟禁碳纤维,或重创日本尖端材料产业 - 天天要闻

欧盟拟禁碳纤维,或重创日本尖端材料产业

【TechWeb】碳纤维作为一种常见材料,在轻量化、强度、耐久度、安全性和舒适性等诸多领域表现卓越,因此常被应用于高端车、跑车以及性能车等。然而近日有消息传出,欧盟(EU)正在探讨原则上禁止使用碳纤维的方案。欧盟认为,在车辆报废时,碳纤维产生的细小纤维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据报道,欧盟正在就修改“ELV(End o...
运鸿集团研发全生物降解材料,支持生态保护 - 天天要闻

运鸿集团研发全生物降解材料,支持生态保护

水被称为生命的源泉,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但近年来,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隐患。研究表明,纳米塑料可穿透人体细胞膜,跨越血液-脑屏障,甚至影响胎儿发育。其超强的吸附能力更易富集重金属和有毒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峻挑
神农架野人最新目击:2025年红外相机拍到惊人影像 - 天天要闻

神农架野人最新目击:2025年红外相机拍到惊人影像

红外影像与DNA检测揭穿野人传说:直立黑影实为月光下的金丝猴,神秘毛发竟是牦牛围巾碎屑。鬣羚嚎叫、黑熊脚印、低温噪点编织了半世纪的山野谜团。护林员笑叹:“找不着野人不打紧,山里喘气的活宝贝多着咧。”当科学照进迷雾,千年红豆杉与白化大鲵正绽放
新物种一次性20+!在云南这座大山 - 天天要闻

新物种一次性20+!在云南这座大山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团队历时近两年,对高黎贡山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大型真菌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工作,该团队在研究9400多份标本基础上,发表了21个新种、1个中国新记录种。相关成果刊载在《真菌学》等期刊上
接触疫水10秒即可感染,中疾控紧急提醒 - 天天要闻

接触疫水10秒即可感染,中疾控紧急提醒

接触疫水10秒即可感染,中疾控紧急提醒最近气温回升,你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想到户外钓钓鱼、玩玩水?别急!外出玩水需谨防感染血吸虫病,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提醒。↓↓↓血吸虫病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它是如何传播的?怎样才能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