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中国医学界的天空同时黯淡了两颗明星。相隔七小时,93岁的陆道培院士与84岁的宋善俊教授相继离世,他们的离去恰似一场无声的接力,将中国血液病学的薪火郑重交予后人。
陆道培院士的名字与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紧密相连。上世纪70年代,当这项技术尚属医学禁区时,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简陋的实验室里完成了亚洲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显微镜下的细胞培养皿见证了他连续36小时不眠不休的坚守,病房走廊里回响着他与患者家属长达数小时的病情分析。他创立的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累计完成移植病例逾万例。
宋善俊教授则在长江之滨开辟出另一片医学绿洲。他主编的《现代血液病学》至今仍是医学生必读经典,书中300余万字的手写笔记里凝结着无数临床观察的智慧。在武汉协和医院,他首创的“床边教学法”培养出200余名硕士博士,每次查房时白大褂后跟着的“医学长龙”成为医院独特风景。他主导建立的华中地区首个层流病房,让无数血液病患者重获新生希望。
两位宗师虽相隔千里,却在医学精神上形成奇妙共振。陆道培坚持“移植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首创个体化预处理方案,将移植成功率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宋善俊提出“血液病治疗要像绣花”,在凝血机制研究领域解开多个世纪谜题。他们共同主持修订的《中国血液病诊疗指南》,至今仍是临床医生的行动纲领。
夜空中最亮的双子星或许会隐入苍穹,但他们播撒在人间的生命之光,将永远闪烁,两位大师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他们的学术思想化作千万粒种子,在弟子们的临床实践中生根发芽;他们的人文关怀凝成温暖的星辉,继续照亮后来者的行医之路。在这个樱花纷飞的春天,医学界失去两位巨人,但人类对抗血液疾病的征途上,永远矗立着两座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