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打蛔虫的经历吗?其实,寄生虫家族是非常庞大的,除了蛔虫,还有绦虫、线虫、血吸虫等多个种类。棘头虫也是其中之一,作为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类体内寄生蠕虫,它能够感染人、猪、犬、猫、鱼等各类动物。4月9日,一项关于棘头虫起源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科研人员通过研究一块产自内蒙古道虎沟的棘头虫化石——侏罗虫,将棘头动物门的出现时间推至约1.6亿年前。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罗慈航在研究员王博指导下,与研究员张海春、博士王盛宇,以及英国牛津大学教授Luke Parry、德国森肯贝格博物馆博士Brendon Boudinot、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Edmund Jarzembowski合作完成的。研究填补了棘头虫的演化空白,为解决棘头动物门的起源之谜提供了实证。
建立200多年
棘头动物门起源之谜无解
在三十几个动物门类中,棘头虫是极少数人们对其起源知之甚少的动物门类。棘头动物门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建立已有200余年,但起源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答。
由于棘头虫的身体构型高度特化,其系统分类位置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基于不同的形态学特征,不同学者分别提出棘头虫与扁形动物门、鳃曳动物门以及轮虫动物门近缘的观点。然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棘头虫最可能是轮虫动物门中一个特化的类群。但是,营体内寄生生活的棘头虫的身体构型与自由生活的轮虫有着很大的差异。

那么,这中间是如何演化的?王博介绍,由于棘头虫是体内寄生虫,很难保存为化石,此前唯一的化石记录是来自晚白垩世鳄形动物粪便中四枚疑似的棘头虫卵。因此,人们对棘头虫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知之甚少。
再加上此前,蠕虫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生代标本,尤其是寒武纪的化石。虽有不少中生代的蠕虫化石标本,但由于年代较新,一般被认为缺乏门类起源等关键演化信息,长期以来被学界所忽视。同时,中生代蠕虫往往个体微小、身体结构趋同、分类特征不清,多属于疑难化石,其鉴定要求高、研究难度大,是本领域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因此,中生代蠕虫化石一直是古生物学领域的“冷门”,迄今仅开展零星研究。
身体像个纺锤
侏罗虫是棘头虫的“鼻祖”
“棘头虫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当它觉得寄主不适合寄生时,会主动从寄主身体里跑出来。”王博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科研人员推测此次发现的侏罗虫化石,有可能寄生在蝾螈体内,当这只蝾螈处于将死状态时,在其体内寄生的棘头虫“跑”了出来,结果被火山灰埋藏后变成了化石,“因为如果棘头虫一直在寄主体内,很难保存为化石。”

科研人员将本次新发现的棘头虫命名为“道虎沟侏罗棘头虫”,简称“侏罗虫”。研究团队借助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精细的解剖学研究发现,侏罗虫的身体整体呈纺锤形,分成明显的三部分,即吻突、颈和躯干。
侏罗虫的吻突具硬化的、略向下弯曲的刺。侏罗虫身体上有约32对仅延伸至身体一小部分的纵毛列,类似的结构也常见于现生棘头虫。侏罗虫的吻突中央保存了消化道,但躯干整体未发现明显的消化道,其身体末端还有一个类似现生棘头虫雄性交合伞的结构。

侏罗虫最奇特的特征是其位于躯干最前方的颚器。颚器整体向前方汇聚,且前部的颚较小,向后逐渐变大,齿的数量也更多。颚器中的齿整体都朝向身体前方,且所有的颚都不超过棘头虫的身体边界。类似的颚器在棘头虫可能的祖先——包含轮虫动物的有颚动物类中广泛存在。

为进一步确定侏罗虫的演化位置,研究团队构建一个最新的、包含各类现生和化石蠕虫动物的形态数据矩阵,并开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侏罗虫的演化位置位于棘头动物门的最根部,是棘头虫的基干类群。
棘头虫出现的时间
还能追溯到更古老的时候吗?
本研究为探索棘头动物门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的线索。侏罗虫展示了棘头动物先前未知的形态多样性和生态特性。其具钩的吻突和较大的体型表明,棘头虫在侏罗纪可能已经演化出了内寄生的习性,也表明棘头虫可能起源自陆地环境,并在侏罗纪已经与其它轮虫分化。

此外,虽然分子生物学能够解决一些传统形态学研究难以解决的系统发育关系,但过渡类型的化石在探究动物身体构型革命性演化中仍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也表明,中生代蠕虫化石并不是“研究荒漠”,它们为我们了解蠕虫类形态和生态的演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证据。
此次发现的侏罗虫化石距今约1.6亿年前。那么,在更古老的时候,棘头虫是否已经出现了呢?科研人员推测是有可能的,“比如寒武纪四五亿年前的化石里可能也有棘头虫,只不过还要继续寻找新的证据。”王博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 文/摄
(部分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画师杨定华绘制的侏罗虫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