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2024年07月24日15:53:12 历史 1483

引言

唐宋之际的许多变革是相当明显的,与此同时,宋代乡里社会亦出现了较之前代的显著变化。乡职人员,在宋代完成了由乡官向职役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使得该群体在乡里社会的权威受到挑战。

一、汉至宋代乡职变迁

《文献通考·职役二》记载:“自汉以来,虽叔季昏乱之世,亦未闻有以任乡亭之职为苦者也。”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 天天要闻

汉代“非役”“不苦”,到宋代已堕落至几同徭役。宋代乡里头目不再具有官的色彩,反为人所役,于是乎“乡职之不愿为”,其权威很大程度下降。

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行政机构处于初建时期,乡里建制初纳国家运行之范围,然而,乡里建设以及乡里事务的处理更多地需要依赖乡里自身。在尚孝的汉朝文化氛围下,将“三老”烙上国家权力的印记,有助于乡里社会的稳定。

这一时期的乡里行政头目的认可来自官方与民间双方,自然具有极高的权威,具有“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崇高地位,掌握着地方管理、教化的各个方面南朝的乡里制度取法秦汉,而北朝则取法《周礼》。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 天天要闻

北魏三长之责集中在管理户籍和催征赋役,而教化与乡里建设等职能日渐丧失,北魏的三长制已经有向职役发展的倾向,但三长依然由“强谨者”出任,仍是乡举里选的方式,并且拥有免除服役的特权。尽管负担日益加重,其职役色彩亦日渐浓厚,而由三长“皆是豪门多丁为之”也可见三长之职依然有不少豪强愿意出任,其仍是地方治理的中坚力量。

唐宣宗时期,按贫富定差的诏令标志着职役制的基本确立。乡里行政头目的选任由重视德才转向了以资产为标准,职责由全面管理乡村改由注重差科与征税之职事。其原有的来自地方社会的认可大幅度流失,国家对该群体亦以役视之。从汉代乡官全面控制乡里至唐后期其地位已然全面下降,堕落到供国家役使的地步。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 天天要闻

乡官制至宋代已为职役制所取代,对其称呼完全以役代之,其任职资格完全依靠户等,即按照资产多少选差,完全淡去了“德才”的标准,具有了差派的性质,即“以乡户等第差充”,职役色彩凸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乡里本有的威望色彩淡化,转向后天由国家赋予的“权力”,这样状况使其在国家与民众眼中的待遇,有了明显的差别。

担任多职,形同徭役,负担之重百姓避之惟恐不及。宋代的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保正副等代替原来里正等职,缴纳雇钱却不免役,被县吏等非理索求,成为百姓沉重的徭役之一,以至有“保正、长募破落过犯人代役”。足见“乡职之不愿为”的状况,其乡里权威的进一步堕落。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 天天要闻

二、差吏下乡

“差吏下乡”在宋代史料中多有提及,而且基本上是禁止的。在官员看来,胥吏这类人乃是性恶之人,贪赃枉法,纵吏下乡如“纵虎出柙”,所以在诸多官、文集、奏折之中对其痛加贬斥。

差吏下乡之事却屡有发生。这种现象纵然可能是胥吏蓄意借机行贿受赃,如“乡书等人每遇乡民收割,辄至乡村乞麦乞谷”,即乡书手在收获之时下乡“乞取”,却也有“官司未有一事,便辄差人下乡”的情形,表明县衙或是乡里需要胥吏介入处理乡里事务。

三令五申的禁止差吏下乡,从侧面说出了差吏下乡出现之频繁征收赋税,是乡里基层头目的最为重要的职责,也是最为紧要的任务,在征纳两税时期也屡有劝诫“差吏下乡”的舆论与诏令。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 天天要闻

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夏秋税差科下,便膀逐村,大字楷书告示人户,除差甲头外,更不刷重叠差人下乡,切虑搔扰。”

对于劝诫,诸县多阳奉阴违,多借口催理积欠,而差人下乡。作县者多是以“催科为先务”,赋税能否按时按量上缴关系到县令的政绩评定,不能正常上缴者还会予以处罚。在这种状态下“催科”便成了县官十分看重的任务,差吏下乡催科也是“千不禁奈何,万不禁奈何”,某种程度上差吏下乡是为了完成“催科”的“无奈之举”。

可见,赋税征收是县府十分繁苛且重视的任务,在乡里头目权威与地位下降,不能有效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之时,胥吏便随即介入。“今州县皆曰官物不办,因不差专人之故”,差吏下乡部分原因是都保、耆长等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不差专人就完不成办官物的任务。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 天天要闻

胥吏是县衙的代表,借助本身的执行权力及官府的威势强力介入乡里社会,在造成乡里不安宁的同时,也增长了其在乡里的权威。催征赋税作为乡职人员的专职,多数时候已无法很好的处理,需要借助胥吏来完成,而且在乡里的其他事务中,也依然可以看到胥吏的身影,胥吏在乡里社会的作用日渐凸显。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有一则关于处理乡里小事纠纷的案例,原本只是件“无甚计利害”的“细故”,由保长出面处理便足够,县官却“差三人下乡”“此件“细故”确实是县官大题小做,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胥吏介入乡里纠纷的情形。该判词中“不免专人”一语也侧面表明确实有让胥吏来介入处理多里纠纷的可能与必要。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 天天要闻

尽管很多情形下,县官差吏下乡乃是故意寻机下乡苛求、勒索,并且产生了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造成了乡里的混乱。但是,从谴责此种行为的史料中依然可以窥见,差吏下乡并不是个别的行为。宋代县级事务繁杂,在执行县衙政令时,县官开始依靠胥吏,使其介入乡里事务的处理之中,况且这种行为并非一如士大夫口中所言的“如虎出柙”。

由于县级行政与任务繁重,里正、保长等乡里头目因权威下降无法有效完成县府所交代的任务,当然这种无法完成尚有多重因素,胥吏便成为县官所依靠的对象,由其承担部分乡里事务,包括征收赋税、处理纠纷等。伴随“血雨腥风”式的介入,其乡里权威也随之增强。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 天天要闻

同时也可以看到乡里豪强纷纷笼络胥吏的情形,“豪民黠吏,相与为奸”的言论案例颇多。在乡里基层头目权威下降的背景下,胥吏开始介入乡里处理部分乡里事务,代表国家执行公权力,这便使得其在乡里地位得到提升。

三、宋代胥吏群体的独立与地位变化

胥吏这一群体本身是存在变化的,大致到隋唐,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群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到宋代其又经历了专业化、职业化的过程,进而形成了“身份群体”。宋初的职役自北宋末以至南宋,发展为胥吏制度。役人逐渐职业化,并且北宋末开始重用胥吏,此一时期其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 天天要闻

南宋时期对于胥吏谴责、谩骂之声极盛,来自士大夫的责骂自不必言,底层百姓也有“打杀乡胥手,胜斋一千僧”的俗语,可见其阶层的独立性日彰。就县级胥吏来看,差役改行雇募,是其阶层独立性突显的重要原因与推动剂。

胥吏出行必须提前知会,在职期间不得随意外出,只能在自己的岗位办公,不得在县衙的其他地方随意走动。募役制之后,日益出现的职业传承性,甚至世袭化倾向所形成的身份垄断,以及社会对其的特有的评价、独特的生活方式都表明其身份群体大体形成。

这种身份群体又反过来,导致对政治权力和相应的经济机会的占有,胥吏也成为“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 天天要闻

在胥吏成为独立群体之时,其在基层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日渐重要,所承担的事务与责任目益加重。差吏下多的事件日益增多,胥吏代表政府介入乡里事务。另外,其在县衙承担的事务亦日渐繁多,“委之于吏”“受成吏手”等虽是从否定意义上表述胥吏为奸,却从侧面道出胥吏依然承担更多县衙事务的情形。

实际的政治生活中,胥吏权威与地位明显上升,而在士大夫眼中其地位却日渐沉沦。县吏与台省吏员的差别相当大、待遇悬殊。他们多是私名、学习吏员,没有俸禄也几乎没有出职的机会,生活在乡里,作为承担县衙行政事务的经办人员。在承担县衙行政事务的同时,他们还承担众多的杂役以及官员的非法苛求。

宋史》记载:“在公则劫持胥吏,胥吏奉承其意,惟恐或忤”。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浅谈宋代基层胥吏 - 天天要闻

胥吏在承担众多县务,而且县官对其依赖日益加深的同时,其官方定位却日益下降,更有甚者,县官待其非人,这样的矛盾也使其处境尴尬。对于豪强,其展现弱势的部分原因是代表公权力的胥吏地位下降。他们作为官府既利用又限制的对象,被视同奴仆,无法对抗当地的土豪,这一情形使得士绅、豪强等势力增强有了空间。

宋代社会较前代发生较大的变异,选官制度上以科举取仕为主,官吏之间的鸿沟日渐增大。来源之不同便影响到认知,这样的状况使得吏不可能拥有良好的待遇与地位。

结语

胥吏的内在矛盾与尴尬处境,使得宋代乡里管理混乱以及政府对乡里、基层的管理失调,胥吏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以及承担县衙、乡里事务的增多与其地位、形象的下降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矛盾在宋以后的社会中日益增强,却挥之不去。

参考文献:

[1]《文献通考》

[2]《名公书判清明集》

[3]《宋史》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 天天要闻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中国日报7月7日电,以"本土根基与人类情怀"为主题的"水乡生态 文学点亮"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近日在盐城草房子文学馆举行,标志着"我心中的乐园——世界儿童文学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宣传部主办,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盐都,这片位于长三...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天天要闻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明明比长江短,为何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像中国一样,独占两条河流究竟有多难?黄河vs长江数据显示,黄河全长5464公里,比6300公里的长江短了836公里,更扎心的是,长江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是黄河574亿立方米的16.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天天要闻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不可一世的日军进逼山西“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义十分重大。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军指挥部向115师下达了作战命令。于是,朱德电令第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八路军第115师主力由红一军改编,在平型关战斗中投入...
“80后”县长戴吉国,主动投案!他曾要求下属不当反面案例“主角” - 天天要闻

“80后”县长戴吉国,主动投案!他曾要求下属不当反面案例“主角”

据云南玉溪市纪委监委7月7日消息:玉溪市华宁县委副书记、县长戴吉国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玉溪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戴吉国(资料图)公开简历显示,戴吉国,男,汉族,1982年8月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戴吉国历任江川县委政研室主任,共青团江川县委副书记、书记、青联主席,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