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2024年05月24日11:36:04 历史 159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

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罗瑞卿在战场上三次历经生死,有一次他身负重伤,连续高烧昏迷,工作人员已为他定制加长的棺材,但他还是奇迹般地挺了过来。

新中国成立后,罗瑞卿被毛主席亲点为共和国第一位公安部长,负责保护毛主席等国家首脑的警卫安全,这个部门国家安危系于一半,罗瑞卿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此后多年中,他一直在这个岗位上任职,兢兢业业、殚精竭虑,耗费了无数心血。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曾受到毛主席的特别器重,曾在权力中心兼任13个职务,他是有名的拼命三郎,还创造过日处理文电3000件的记录。

罗端卿将军就是这样特别的存在,也被称为“毛主席的影子”,身负特殊的历史使命。

上世纪70年代,罗瑞卿的腿部受伤严重,时常要靠轮椅代步,不过他对治好腿很有信心。

1974年底,战友张爱萍听说福建民间有治疗骨伤的名医,建议罗瑞卿去福建试试,他便和夫人郝治平一起来到了福建。

到了福建后,罗瑞卿和夫人在当地人员的安排下,住在一座环境清幽的院子里,院子里种着木棉树和白玉兰树,里面还有个小池塘。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为他治腿伤的是福建最有名的医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吃药和治疗,情况有所好转,罗瑞卿感激地对医生说:“感谢你的精心照顾和负责,能不能站起来就靠你了!”

每天一大早,罗瑞卿便拄着两个拐杖练习行走,在一段时间的坚持下,青草地上踏出一条小路。

夫人郝治平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一天早上,罗瑞卿忽然把拐杖递给了夫人,他信心满满地说道:“这次我想自己试一试!”

郝治平下意识地伸手想去扶他,罗瑞卿笑着直了直身体,艰难地往前走了几步,夫妻两人都很开心,郝治平连忙拿出相机拍下了这个激动的瞬间。

腿上的伤痛日渐变好,罗瑞卿的心情更舒畅了,生活也十分悠闲,他平时听听广播看看报纸,有空时还拍给老朋友们写信,告知身体的状况。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1977年8月,72岁的罗瑞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秘书长,成为小平同志的得力助手,罗瑞卿更加忙碌,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件。

腿脚不便的罗瑞卿还时常下基层视察,有时去油田参观,有时去查看人防工事,轮椅无法推行的地方,就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行走。

走路对他来说也是极大的痛苦,有的每走几步都会疼得满头大汗。

小平同志心疼地说道:“老罗,你身体要紧,不要太拼命了!”

为了帮罗瑞卿彻底治愈腿伤,小平同志也在打听国内外骨科的最新技术。

经过四处打听后,小平同志得知国内有个骨科专家叫卢世璧,治好了叶剑英弟弟叶道英的腿伤,叶道英因车祸受伤后,接受了手术,后来完全恢复了,就成了骨科专家的活广告。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小平同志便对罗瑞卿说道:“我们国内在这方面有专家,你赶紧抓紧时间去医院治疗!”

1978年春天,罗瑞卿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经过几名专家会诊后,大家决定为他进行人工关节的置换。

但是动手术需要时间,罗瑞卿的工作又很忙碌,住了几天后,他就闹着想出院。

但这时,罗瑞卿忽然得知一个坏消息,夫人郝治平在体检中查到肺部有阴影,经确认后是恶性肿瘤,也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罗瑞卿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难受地吃不下饭,他鼓励妻子动手术,手术期间一直守候在手术室外。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看病期间,有同志出于关心请来了德国骨科专家来帮罗瑞卿看腿,德国专家认为,可以帮他安装一个假肢,罗瑞卿对此很感兴趣。

德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士兵腿部受伤,所以安装假肢的技术很成熟。

德国专家还表示,他们的技术比中国强,可以安装人造股骨头,假肢又轻又方便。

罗瑞卿充满希望地对儿子猛猛说:“我要出国治腿,不能老是让你妈照顾我了,治好腿后,我会照顾她……”

有一次罗瑞卿看到卢世璧来到病房时,他特意询问了起来:“卢主任,你说我到底怎么才能把腿治好,国内到底有没有这种技术?”

卢世璧坦然而恳切地说道:“首长,目前最有效的是股骨头关节的置换,你这样的年龄,手术难度有些大,但我们有这方面的先例,虽然是少数,但效果还是很好的。”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听了卢世璧的话,罗瑞卿的心中已经有了主意,毕竟德国那边的成功案例更多。

上级领导十分重视,还特意讨论了这件事,很多人支持,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反对,徐向前元帅等人觉得没必要去德国,怕双方沟通有问题,建议请德国医生来中国做手术。

不过看到罗瑞卿去意已决,小平同志批准了他的要求,由出访德国的卫生部副部长钱忠信和驻德国大使张彤等人帮忙协调,向德国寄去了罗瑞卿腿伤部位的X光照片,德国方面信心满满,确认有99%的把握。

为确保万无一失,组织特意安排卢世璧和余霞君等人一起去德国。

夫人郝治平出院后,罗瑞卿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她,郝治平十分惊讶地说:“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和我商量下?”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安慰道:“这是组织上定下来的,况且还有我们这边的专家一起去,绝对不会有问题的。”

1978年7月15日,罗瑞卿夫妇和随行人一起乘坐飞机,临走时钱忠信找到负责陪同的医务人员嘱咐:“你们要多加注意,一定要确保首长的安全,同时还要多向人家学习!”

飞机在乌鲁木齐转机后,准备飞出国境,罗瑞卿开心地给张爱萍打了个电话:“现在我还坐着轮椅,等我回来的时候,就可以扔掉拐杖了!”

7月18日,飞机降落在德国的科隆机场,随后,罗瑞卿住进了海德堡大学骨科医院,决定于8月2日动手术。在此期间,国内专家几乎寸步不离,确保首长的安全。

8月2日的上午,罗瑞卿被推进了手术室,夫人郝治平一直在旅馆焦急等待,忐忑不安地等到中午,很快得到信息,手术非常成功。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郝治平激动地泪流满面,她想马上见到罗瑞卿,但是怕手术后感染,德国医护把她拦住了。

郝治平睡前准备洗漱时,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她心中掠过强烈的不安,心惊肉跳地接了电话,随即急匆匆地赶到医院后不久,罗瑞卿便去世了。

当天晚上,罗瑞卿麻醉过后醒来时,一切都很正常,手术也非常顺利,他开心地用英语向德国医生打招呼:“晚上好,医生谢谢你!”

医生上前把他的左腿扳动了一下,对手术效果也非常满意,正常情况下,第二天就可以下床了。

但到了伯恩时间8月3日凌晨2点40分左右,北京时间上午9点多,罗瑞卿突然因心脏梗塞去世,让人十分突然。

噩耗发生后,夫人郝志平和子女们都悲痛欲绝,如果当初听从徐向前元帅的建议,不要出国治疗,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国内的心脏病专家分析,罗瑞卿有心脏问题,病情发作到死亡仅有几分钟的抢救时间,如果能及时抢救,有希望挽回生命,但是双方语言不通,中国专家虽然在场,但他们的力量也很薄弱。

当初萧劲光大将突发心脏病时,就是几个部门全力合作,折腾了一个多星期,才抢救了过来。

小平同志得知情况后,也十分后悔,不该批准让罗瑞卿去德国治腿:“怎么会这样呢?真的太不幸了!”

罗瑞卿的去世,让国内医学专家卢世璧等人也受到了刺激,没有坚持把罗瑞卿大将留在国内做手术,成了毕生的遗憾,他们也感慨万千:“不管技术和物质条件如何,人的力量才是第一要素。”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如果在国内做动手术,就算技术没有国外那么成熟,但各部门必定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去德国之前,医院已经组织了专家会诊,还研究了罗瑞卿的输血情况,并特意强调动手术时,要关注首长的心脏问题。

国内的医疗团队,就是被德国方面99%的成功概率给唬住了,自从罗瑞卿将军的悲剧发生后,很多中央领导也再也不愿去国外看病了。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1978年8月10日,天空中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央派专机接回罗瑞卿将军的灵柩,小平同志亲自前往机场,许多革命老同志也前往迎接,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

罗瑞卿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特殊时期遭受不白之冤,受尽了折磨,晚年时期,因一次错误的选择殒命异乡,他的坎坷经历,至今让人惋惜。

参考文献:

党史博览》:罗瑞卿大将的最后岁月 2016-02-01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 天天要闻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文/王丹&秋秋现在聊《无尽冬日》有多成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Sensor Tower最新的5月全球手游收入榜单中,《无尽冬日》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王者荣耀》;点点互动(下称点点)因此实现了约150亿元的年收入,成为全球收入前十的游戏厂商——放眼整个北京圈来看,2024年收入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估计也就点点一家。不止如此...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