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2023年12月09日15:52:08 历史 1026

前言

他为什么被毛主席称为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的人?

刘秀,系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当年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颁布了大名鼎鼎的“削藩”政令“推恩令”,代代诸侯受到“推恩令”影响,实力日益微弱。

到了刘秀父亲刘钦这一代手中早就已经没有封地,手中更无实权,只是当了济阳县的一个小县令,所以刘钦的心中始终是愤愤不平的。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而刘秀出生那日,天生异象“有赤光,室中尽明”,整个县城的小米罕见的“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一根茎居然生了九个穗,实在奇异万分,着实不凡!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遂人占卜,得此子必成大器,刘钦大喜过望,看着来来往往前来县衙拜喜的村民,听闻因为谷类抽穗开花叫“秀”,遂刘钦为这个不凡之子取名“刘秀”,对其给予了极大的期望,不遗余力的培养刘秀,所有教育资源都是找的最好的。

而刘秀也很争气,小小年纪就识字几千,颇有神童之姿态,迎来了刘钦座下的宾客的大加赞誉,每每听见有人夸自己的儿子,嘴上说着“犬子”,身体却每次都是昂首挺胸、得意洋洋的。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刘钦对于刘秀始终都是极为骄傲的,可惜的是刘钦,刘秀轰轰烈烈做得大事业,老父亲刘钦什么也没有看到,就在刘秀九岁那年就因病去世,而没了父亲的庇佑,刘秀的母亲带着六个孩子扶灵回到了乡下,刘秀和妹妹被叔父刘良收养,彻彻底底的成为了农民。

而刘良家中本就有子,生活也是困苦不堪,多个孩子在一张破床上掰开睡,一日两餐,多个孩子掰开吃,刘秀也因为“推恩令”的影响,被村中的孩童讥笑“穷县令”,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但刘秀不在乎,保持着一个非常优良的品性,善于耕种,乐善好施,形象在百姓心中十分的崇高,家中立志为国而战。

行侠仗义的兄长刘縯却十分看不起这个“勤于劳作”的弟弟,认为其毫无能力“鼠目寸光”难成大器,拿其与刘邦二哥刘仲相提并论,因为刘仲同样勤于劳作,但是在国之大事上一无是处,而把自己比作汉高祖刘邦。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但是他想不到刘秀不久之后就会从农民,摇身一变在这乱世成为帝王,开创一个盛世!

成为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口中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的人,为什么毛主席会给予刘秀如此高的评价呢?让我们来看看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传奇故事。

愤慨难平,胸怀大志!

刘秀早年生活虽然贫苦,常常与农耕为伴但是刘秀却并没有放弃学习,神童之姿让老师们都赞不绝口,再加上刘秀仁义、讲话侃侃而谈,肚子里墨水很多,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太学忠很多学生都愿意和刘秀交朋友,又因为生在乱世,特别是一些贵族子弟,常常跟刘秀一起探讨国之大事。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西汉末年,宦官和外姓王当道,民不聊生,而王莽趁机逼迫皇太后,交出了传国玉玺,弑主篡位,改国号为“新”,这样的行为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是极其为人所不齿的。

而刘秀的老祖宗可是刘邦,这汉室就被一个王莽给拿下,心中肯定是愤愤不平的,刘秀与贵族邓禹朱佑等人恨得牙痒痒,但是却无可奈何。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西汉末年的统治不得民心,被王莽反了人民也没有什么太大反应,特别是王莽建立新朝后,实施的各种措施都是仁政,缓解了老百姓的焦虑,甚至有一段时间王莽被称为明君,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好皇帝”。

可是王莽终究不是那真正的明君,日子不过多久,王莽就展现出了起乖张暴戾的一面,比西汉末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宠信宦官,沉迷女色,大兴土木给自己建造“文帝庙”,让老百姓“祭奠”自己。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与此同时,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所谓“狡兔死,走狗烹”,还开始针对功臣进行一系列的屠杀,并且没收他们的财富,一时间战乱四起,王莽手下的那些精兵良将纷纷揭竿而起对战王莽,一时间因为战乱老百姓又生活进了水深火热之中,怨声载道。

这时候刘秀敏锐的察觉到,在王莽的统治下社会秩序已经接近崩溃正是自己出手的时刻,于是刘秀决定揭竿而起,同兄长刘縯不谋而合共同响应绿林军,进行起义,共同拥立更始帝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这时候的刘秀,依然宛如天神下凡,身着将军服饰器宇不凡,丝毫看不出昔日田地间那个拿着锄头辛勤劳作的“农夫”的影子,再加上刘秀在战场上犀利凛冽的表现,众多人开始追随刘秀。

而刘秀的兄长刘縯也对刘秀产生了一些改观,因为自己自封“小汉高祖”,却没有一个被自己称为“小刘仲”的人拥护者更多。

明暗之争,匡扶汉室!

当年刘秀起兵还发生了一件怪事,民间突然有了一个叫做“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而传说刘秀本来是不想当皇帝的,可是就是因为这个“谶语”,刘秀才下定决心的,而说来也奇怪刘秀居然在接下来的战事中如有神助!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居然完成了一场二万人大破王莽四十万大军的传奇战役,刘秀名声大震的同时天生异象,流星坠落王莽营帐之中,敌军大惊失色,人民也在刘秀“匡扶汉室,拯救百姓”的口号之中,见证了“流星坠落”,这么巧的事情,让刘秀遇上了,再一次民间喊起了“刘秀当为天子”的口号。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大大小小小的战役一路打过去,王莽已然被击溃,刘秀的威望越来越高,身为更始帝刘玄的手下,刘玄自然是不放心这个“功高震主”的家伙。

可是刘秀此人宽宅仁厚,颇得民心很不好对付,所以刘玄就拿其性格较为暴躁的长兄刘縯开刀,编造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将刘縯给赐死了,他听说刘縯常常侮辱刘秀是“刘仲”,兄弟两人不和。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却没想到刘縯是刘秀的长兄,两人感情深厚,特别是在起义之后,两人早就化干戈为玉帛了,刘玄这波杀人长兄,已经激怒了刘秀,但是刘秀并没有动声色而是伪装起来假意顺从刘玄,

而刘玄也低估了刘縯在民间的影响力,激起了群愤。

就这样刘秀戴着“面具”,在刘玄手下暗地里构建自己的势力,整整25年,他执行更始帝刘玄的每一个军令,同时在河北汇聚有了一股能够与刘玄抗争的势力。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长兄刘縯以“汉高祖”自居,并鞭挞自己前进匡扶汉室,性格耿直,嘴上可能没有遮拦,但却并没有坏心思,居然惨死在刘玄的手下。

整整25年后,刘秀以为大哥刘縯报仇,以及匡扶汉室为理由,在河北正式宣布起兵,由于更始帝刘玄的疑心病越来越重,再加上其乱授官职,导致民不聊生,刘秀的起兵顿时就迎来了百姓的欢呼。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最终经过12年的内战,刘秀夺下皇权,立为光武帝,百姓口中高喊“匡扶汉室”的口号,为这场人民的胜利欢呼。

而刘玄当初投降赤眉,不仅没有得到刘秀的报复,还被刘秀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为刘玄和其子孙封官加爵。

他白手起家成为皇帝,毛主席评价他:最有学问、会打仗、会用人 - 天天要闻

所以刘秀也被称为一个完美的皇帝,他一生用兵强劲,几乎没有败仗,任人唯贤创造,中兴盛世,再次恢弘汉室霸业!让百姓歌舞升平,深得民心。

而刘秀此人也完美的不真实,所以才有了毛主席对刘秀的大加赞誉!

参考文献

后汉书》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附考异). 邬国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10: 卷四十.

南朝宋范晔著.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一[M]. 延吉: 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5: 1-12.

南朝宋)范晔著. 后汉书·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第八[M]. 延吉: 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5: 95-98.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