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辞职最早,死得最惨,77岁被灭门究竟为何?

2023年11月06日11:34:10 历史 1062

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后,便开始重赏开国功臣。当年的一次大封中,授予武将徐达常遇春等人为公爵者共有五人,文官李善长却独得公爵,为六公之首,位极人臣。可见朱元璋对他的看重。

然而好景不长,李善长终因被株连胡惟庸案,与弟李存义等七十余口被诛,只有儿媳临安公主与驸马李祺幸免一死。当时舆论对此均表示不解,李善长开国第一功,儿媳是公主,又已年过花甲,为何反被杀害?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辞职最早,死得最惨,77岁被灭门究竟为何? - 天天要闻

李善长被处死一年后,工部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鸣不平,誉其“功第一”、“位极人臣”,衷心希望为李善长昭雪冤屈。朱元璋看后,沉默不语,但​并没有怪罪王国用。

本文拟对李善长生平事迹作一回顾,以解其生前得失成败,省视人生之无常。

李、朱初遇,一拍即合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早年教书为业,后寓居滁州,以才学德行颇得滁人景仰。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率二万人众攻滁阳。当时41岁的李善长孤身前来拜见,力陈效法汉高祖之道,必可定鼎中原。

朱元璋大喜,留其府中从事文书。此后李善长出谋划策,为朱元璋安排粮饷调度等军需事宜,渐渐显露才干。​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辞职最早,死得最惨,77岁被灭门究竟为何? - 天天要闻

几年后,朱元璋与郭子兴交恶,后者意图削弱朱权力,欲拉拢李善长为自己效力。李善长却一口回绝:“生是朱相公之臣,死亦朱相公鬼。”此后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长。由此可见,李善长忠心报效朱元璋,功勋确实不小。

身居要职,辅佐有方

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始终担任要职。他与同为开国元勋的徐达、李文忠等轮流监督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机要部门。朱元璋常召李善长商议决策,出巡时也全权委托给他。可见,李善长不仅忠心耿耿,而且处理政务确有方略。否则朱元璋也不会如此倚重他。

朱元璋曾直言:“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在屡建奇功的武将中,李善长这个没留下什么战功的文官能排到首位,想来也是实至名归。因为他在后方安排军需,使朱元璋能安心用兵。此后在徐达收复燕云十六州、打败元军的战争中,李善长持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援。可以这么说,朱元璋能顺利推翻元朝,李善长的贡献也功不可没。他虽不曾立下汗马功劳,但事奉朱元璋始终如一,忠心耿耿,为后方供应出谋划策,也是开拓天下的重要功臣。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辞职最早,死得最惨,77岁被灭门究竟为何? - 天天要闻

李善长不仅治军有方,处事也颇得人心。他用人唯才,将人才推荐给朱元璋重用,而对有异心者则设法调剂,化解矛盾。李善长善政爱民,深得百姓拥戴。王国用直言:“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

然而,鹿死谁手,权倾谁家。没有到最后一刻,谁都无法说得清。

李善长晚景凄凉,想来也是人生之无常。他侍奉君主四十载,功业巍巍,却难逃灭门之灾。究其缘由,与胡惟庸案关系重大。

牵连胡案,在所难免

1380年,胡惟庸谋反被诛,李善长理应无辜。但因其侄女嫁予胡惟庸侄子,李存义一度险些遭株连。幸亏李善长分文武两班最早跟从,朱元璋方才网开一面,将李氏一族迁到崇明岛,未加处罚。

其后胡案余波未平,李存义被供出与胡惟庸来往。考虑到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忠心和功劳,朱仍宽容处理,再次发落李氏一族。可见,李、朱二人情谊深厚,朱元璋也有分寸,不会因李氏牵连胡案而加罪于他。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辞职最早,死得最惨,77岁被灭门究竟为何? - 天天要闻

但1390年时,胡案突然被再提,朱元璋似乎仍心存疑虑。此时,朱元璋因李善长替亲戚说情,大怒将其牵连。之后,逮捕审问李善长亲信,他们供出李善长与胡惟庸私交甚密,胡想让他谋反称王。虽李善长不同意,但态度暧昧。还有人告状,说李善长手下的人掌握了胡惟庸与敌人勾结的证据,但李善长都藏着掖着没报告。

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知情不报,同谋叛乱,遂与全家七十多人一并处死。许多大臣如陆仲亨唐胜宗郑遇春等人也受牵连被杀。一时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不得不说,知情不报,态度含糊不清,这让朱元璋都无法忍受。因此,77岁的李善长遭株连,怕也是难免的。因为在朱元璋心中,胡案乃天下大事,凡沾边者皆难逃嫌疑。再加上朝中奸佞火上浇油,李善长终究没能度过这劫难。

李善长被抄家诛族,料想也枉受冤屈。因为此前李氏两次牵连胡案,朱元璋都网开一面未加罪责。况且李善长功高震主,儿媳公主,实在没有必要谋反。如王国用所言:“功第一,位极人臣,安享晚年,何必自毁?”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辞职最早,死得最惨,77岁被灭门究竟为何? - 天天要闻

更何况,李善长已年过花甲,难道不想就此安享天伦之乐吗?如果他真有异心,怎会在胡惟庸策反时拒不从命?根据种种迹象看,李氏灭门很可能是朱元璋有意扩大处理胡案的结果,并非李善长确有谋反的证据。

即便如此,李善长生前亦有失误之处。他对朱元璋虽忠心耿耿,但晚年似有些骄傲自满、鲜有谦逊之举。如其弟李存义全家获赦后,李善长久不上表谢恩,又私自调用军队资源,都使朱元璋颇为不满。李善长若能保持谦卑谨慎之心,或可避免晚年横祸。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辞职最早,死得最惨,77岁被灭门究竟为何? - 天天要闻

结语

李善长忠勤功高,对明朝开国确有贡献。但其晚年失误,又被牵连胡案,导致他与全家人等被诛。虽不能断言李善长完全冤枉,但至少有被判罪过重之嫌。李氏一族蹶然溃败,亦令人唏嘘朝生暮死,富贵难保。李善长的人生轨迹,确实反映出权势的无常,以及君臣关系的复杂性。

李善长之死,亦为后世功臣留下警示:忠心不可磨灭,谦逊亦不可或缺。作为臣子,即便功高震主,也需时刻自省,谨言慎行,方可平安一生。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 天天要闻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文/王丹&秋秋现在聊《无尽冬日》有多成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Sensor Tower最新的5月全球手游收入榜单中,《无尽冬日》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王者荣耀》;点点互动(下称点点)因此实现了约150亿元的年收入,成为全球收入前十的游戏厂商——放眼整个北京圈来看,2024年收入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估计也就点点一家。不止如此...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