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的人高高在上,自以为了不起,而有的人却愿意低下身子,为人民付出;有的人想要留名青史,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流传千年;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默默无闻,宁愿像野草一样被埋葬在地下。
曾经有着这样一个人,他和焦裕禄一起经历了许多艰辛,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他在年仅22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位县长,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懈努力。
他一直坚持实事求是,揭露了许多干部的浮夸作风。他还带领群众治理盐碱地,制定了治理“三害”的详细规划。
即使他蒙受了冤屈入狱,被迫度过了十几年的铁窗岁月,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他就是兰考县原县长张钦礼,2004年5月,张钦礼因病离世,归返故土兰考县。
在天地间,苍天似乎也有感动的泪水,而万众之中,每个人的口中都化作了一尊纪念碑。现在,让我们一同踏入这篇文章,回顾一下张钦礼一生的经历。
张钦礼
张钦礼,出生于1927年,是河南兰考南彰镇张庄人。张钦礼生于一个红色家庭,从小就沐浴在革命的氛围中。
他的父亲张元谋,在大革命时期就积极参与了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张元谋便与妻子师华清一起进行游击战斗,抵抗侵略者。
张钦礼从小就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的熏陶,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参与地下革命活动,期间表现良好,18绥德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四年后,由于张钦礼出众的表现,他被任命为兰考县县长,这时他年仅二十二岁。
中国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国内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符合战略考量,国家决定将考城县和兰封县合并成为兰考县,这也是焦裕禄和张钦礼成为搭档的地方。
尽管这时兰考县已经成立了。但是之前两个县的领导干部们还是在的,这就让中央在选择兰考县长的问题上犯了难
为了做出最佳选择,中央考虑了党员们的经验和能力。最终,他们选定了一位背景出色、具备领导才能的党员来担任兰考县的领导人。
而这个人选正是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1962年,焦裕禄被派到兰考县,担任兰考县的领导职务。
在当时,兰考县的领导班子对张钦礼担任县委副书记并不看好,他的正直和能干反而遭到了排挤。他逐渐被边缘化,只能深入基层,进入农村,与老百姓一起生活。
焦裕禄是一位善于识人并善用人才的官员。在他听到张钦礼受排挤的事件后,他立即表现出对人才的珍视之心。
在了解真相后,焦裕禄帮助张钦礼复职,并任命他为兰考县委副书记,成为自己的重要副手。
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焦裕禄作为一位优秀的干部,抵达兰考后很快与同样出色的张钦礼合作,展示出他们的才能和干劲。
在张钦礼的倡导下,焦裕禄大胆地抵制虚浮的风气,整顿了兰考各级领导班子的风貌,同时委托张钦礼负责治理“三害”。
当时的兰考正经历着“三害”——风沙、盐碱和内涝的袭击。这两位县领导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带领干部和群众一起研究风向、治理沙丘,研究洪水路径,解决内涝问题,深入翻土壤,治理盐碱地。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兰考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假如说焦裕禄同志是新兰考的奠基者,那么,张钦礼同志就是新兰考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
然而,1964年5月14日,令人痛心的事情发生了,新兰考的“中流砥柱”焦裕禄不幸离世。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焦裕禄躺在病床上,身体十分虚弱地说道:
“我希望在我去世后,组织可以将我的遗体运回兰考,并将我安葬在沙丘上。在我还活着的时候,我未能完全治理好那片沙丘,但我希望在我离世后,能见证着你们把那片沙丘治理好!”
之后,张钦礼不得不临时接过兰考县委的重任,继续践行焦裕禄的遗志。这是对张钦礼的一次考验和挑战。
尽管焦裕禄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兰考,但兰考的发展并未停止。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张钦礼继续领导着兰考县的发展。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功治理了沙尘暴问题,进行了盐碱地反复灌溉,并将黄河的水引入农田灌溉系统,有力地帮助了兰考人民改善生活条件。
到了1973年,兰考县治理“除三害”的工作初见成效。排水河道得到合理安排,阻水设施被拆除,县城的排水系统畅通无阻,洪水不再成为威胁。
通过植树造林的努力,沙尘暴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占地19万亩的树林成为了“无忧的防护带”。
此外,通过反复灌溉盐碱地,约22.7万亩土地成功转变为肥沃良田,近九成的盐碱地问题得到了消除。
这些成果是对兰考县治理工作的巨大肯定,也为兰考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3年秋天,中央派遣代表团来到兰考,对改造工作的成果进行视察。
他们震惊地发现,曾经贫瘠的兰考县如今焕然一新,田地里长满了丰收的稻米,山间绿意盎然的植被,农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对于张钦礼所取得的建设成果,代表团成员纷纷赞叹不已,并深深地敬佩起“焦裕禄”精神。
毫无疑问,焦裕禄同志是我们党干部学习的杰出楷模,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张钦礼同志对兰考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铭记和传承“焦裕禄”精神,同时也要肯定和崇敬张钦礼同志的付出与贡献。
据老百姓所说,每当他们端起碗里的白米饭,就会不禁想起两位令他们感激不尽的书记。
焦裕禄,他为兰考的老百姓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最终活活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而张钦礼,同样经历了无尽的劳累,以和焦裕禄一样的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
兰考老同志陶建国说:张钦礼一生都坚持着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信念。我亲自经历过,也亲眼目睹了他那种一心为民的崇高风范。他的奉献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尽管如此,生老病死,是人生中的自然规律。2004年5月,张钦礼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张钦礼同志是兰考的本地人,他生前对兰考深情厚意,如今他已经辞世,当然会回到他钟爱的兰考。
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赶到可能经过的地方,为张钦礼同志送行。当天一大早,人们带着老人和孩子,汇聚在开兰高速路口和兰考县城,还有猜测灵车可能经过的路段。
人潮如潮水般涌动,兰考百姓齐心协力,向张钦礼同志表达敬意。
在开兰高速路口两侧,各种车辆不断增加。大卡车上摆满了花圈,礼炮车装满了烟花爆竹,还有各种大小汽车和农用奔马车。
车前挂满了黑纱和白花。人们渴了就喝点水,饿了就啃口干粮,他们渴望再次见到他们敬爱的书记,为他送最后一程。
随着张钦礼同志的灵车驶入兰考境内,人们呼喊着“张书记回来了”,纷纷跪拜在张钦礼同志的灵车前。
由于前来送行的人群太多,人们的反应太过激烈,导致原本只需30分钟的路程竟然耗时4个多小时才到达兰考县城。
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自发地为张钦礼送葬,他们怀着滚烫的心情,迎接他们心目中的好县长、好书记的灵魂回归家乡。
如今,兰考有两个著名的墓地,一个是焦裕禄的,另一个是张钦礼的。这些墓地成为了人们缅怀英雄的地方。
历史的书写权最终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了表达对张钦礼的怀念,当地人民自发地建造了一座碑林来纪念他们敬爱的好县长张钦礼。
这座碑林由当地家家户户共同建造,墓地上的纪念碑已经增加到了七十一块,每一块都记录着人们对张钦礼的深深怀念之情。
结语
张钦礼的碑林静静地矗立在中州大地上,它坐落在广阔的原野上,向着历史、现在和未来诉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这座碑林见证了张钦礼同志一生的奋斗和无私奉献,激励着人们坚守初心,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努力。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座碑林都将继续诉说着这些伟大的价值观,激励着人们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张钦礼同志的事迹不仅仅属于兰考,也属于全国。他的故事将继续在广大人民心中传颂,成为激励每一个为祖国进步贡献力量的人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