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之父陈振龙:为了拯救福建的饥荒百姓,他冒死把红薯藤带回国

2022年12月19日23:14:37 历史 1422

陈振龙是红薯之父,福建长乐人。是他把红薯引进到国内,拯救了无数的饥民。


红薯之父陈振龙:为了拯救福建的饥荒百姓,他冒死把红薯藤带回国 - 天天要闻


1543年,陈振龙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刻苦读书,20岁时看中了秀才,再往上一步考中举人的话,就可以出仕做官光宗耀祖了。

可惜,此后的几次乡试,陈振龙都名落孙山,无缘中举。

眼看三十而立了,迫于生计,陈振龙只得选择成为一名商人。

只不过明清时期,职业从高到低分别为士农工商,商人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是最低的。

陈振龙弃学从商,也是无奈之举。为了生活,挣钱不寒碜。

福建地区自古以来就商贸发达,自从郑和下西洋开辟航线后,更有许多商户驾船出海,直接和外国人做生意,赚了很多的真金白银。

红薯之父陈振龙:为了拯救福建的饥荒百姓,他冒死把红薯藤带回国 - 天天要闻

而且福建人都很团结,注重宗族文化。在同乡人的帮扶下,陈振龙很快就摸到了生意的门道,在和外国人的生意贸易中赚取了第一桶金。

1593年,福建发生了大旱,饥民遍地,饿死了很多人。

陈振龙这时正在吕宋做生意,吕宋就是今天的菲律宾。当他听说了国内的饥荒后,十分的忧心,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些什么。

这天,他行走在菲律宾的乡村地区时,看到了当地人在收获一种叫朱薯的食物。

朱就是红色的意思,朱薯也就是红薯。

红薯的藤蔓郁郁葱葱,一锄头下去能挖出一大串的果实,产量十分大。关键是,红薯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烤着吃,煮着吃,饱腹感很强,很耐饿。

红薯之父陈振龙:为了拯救福建的饥荒百姓,他冒死把红薯藤带回国 - 天天要闻

在陈振龙仔细请教了当地人后,他更加发现红薯浑身都是宝。果实可以给人吃,叶子藤蔓可以喂猪喂鸡,或者把晒干的红薯叶用来烧火煮饭。

最令人欣喜的是,红薯的适应能力很强,很容易种植。它耐热耐水耐干旱,几乎不需要肥料和人工,种下去以后基本不需要打理,产量还特别高。

陈振龙如获至宝,他觉得如果能把这种食物引进到国内,那得救活多少老百姓呀!

想到就做,陈振龙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红薯带回国内。

不过,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红薯也是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菲律宾的。

西班牙人很清楚红薯的巨大价值,把它当做了大宝贝,不允许有人把红薯带出菲律宾。

陈振龙在前两次携带红薯出境的时候,被菲律宾海关人员发现了,遭到了一顿暴打,遍体鳞伤。

红薯之父陈振龙:为了拯救福建的饥荒百姓,他冒死把红薯藤带回国 - 天天要闻

但是陈振龙依然不放弃初衷,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把红薯带到中国,拯救饥饿的千万百姓。”

带在身上是不行了,菲律宾海关查得特别严,贴身衣服都要搜查。放在行李包袱里也不行,海关人员会把包袱里的物品一件件的拿出来翻看。

那还如何是好呢?陈振龙绞尽脑汁的想着带红薯回国的办法。

突然,陈振龙灵光一闪。他发现红薯藤和船上的吸水绳特别的相似,吸水绳是用麻绳编成的。

于是,陈振龙就把红薯藤和细麻绳编在了一起,又在外面抹上了泥土,从外表看上去就和吸水绳一模一样。

光这样,还不够,为了防止船老板走漏风声,陈振龙还贿赂了船老板。船老板收了好处,即便看出端倪,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就这样,陈振龙顺利的通过了菲律宾海关的检查,登上了回国的船,把红薯藤带回了国内。

回家路上,陈振龙像宝贝一样把红薯藤护着。一回到家,他就喊来儿子和他一起种植下红薯苗,做起了初步试验。

几个月后,地里果然结出了硕大的红薯果实。陈振龙开心极了,他让家人和邻居都品尝了一番,众人都说好吃。

为了推广红薯这种食物,让更多的百姓都能摆脱饥饿,陈振龙让儿子去求见福建巡抚金学曾,向他展示了种植红薯的好处。

作为福建的地方官,金学曾正愁无法解决当地的饥荒问题。当他亲眼见到这种生命力顽强又高产的薯类,高兴地眼泛泪花,直呼:“百姓有救了!”

他找来陈振龙作为老师,让他指导福建各地红薯的种植方法,对红薯采取藤苗扦插种植和精心护理。

红薯之父陈振龙:为了拯救福建的饥荒百姓,他冒死把红薯藤带回国 - 天天要闻

几个月后,红薯果然大获丰收。只见红薯子母钩连,一串串,一簇簇,硕大红满,十分诱人,生吃起来甜丝丝的,口感很好。

很快,福建的大多数地方都种上了红薯,饥荒问题也被解决了。

巡抚金学曾在陈振龙红薯种植方法的基础下,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

而由于菲律宾当时属于番邦外国,所以又把红薯叫做番薯。

因为红薯的引入,明朝饥荒问题也得以缓解,国运也得以延续下去。

在饥荒年间,有句话叫做:“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意思是大多数百姓在饥荒年间都是靠红薯活命的。

毫无疑问,陈振龙绝对是千万百姓的救命恩人。

红薯之父陈振龙:为了拯救福建的饥荒百姓,他冒死把红薯藤带回国 - 天天要闻

当我们在品读这段历史时,当我们在吃红薯的时候,也要牢记陈振龙当年冒死引进红薯的巨大贡献,记住前辈的丰功伟绩,以便激励我们有朝一日也能为国出大力!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 天天要闻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中国日报7月7日电,以"本土根基与人类情怀"为主题的"水乡生态 文学点亮"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近日在盐城草房子文学馆举行,标志着"我心中的乐园——世界儿童文学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宣传部主办,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盐都,这片位于长三...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天天要闻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明明比长江短,为何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像中国一样,独占两条河流究竟有多难?黄河vs长江数据显示,黄河全长5464公里,比6300公里的长江短了836公里,更扎心的是,长江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是黄河574亿立方米的16.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天天要闻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不可一世的日军进逼山西“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义十分重大。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军指挥部向115师下达了作战命令。于是,朱德电令第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八路军第115师主力由红一军改编,在平型关战斗中投入...
“80后”县长戴吉国,主动投案!他曾要求下属不当反面案例“主角” - 天天要闻

“80后”县长戴吉国,主动投案!他曾要求下属不当反面案例“主角”

据云南玉溪市纪委监委7月7日消息:玉溪市华宁县委副书记、县长戴吉国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玉溪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戴吉国(资料图)公开简历显示,戴吉国,男,汉族,1982年8月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戴吉国历任江川县委政研室主任,共青团江川县委副书记、书记、青联主席,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