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俄罗斯对于我们去开发西伯利亚十分的忌惮呢?是你,你也害怕

2022年12月19日23:14:27 历史 1736

西伯利亚这个地方,在元朝时曾经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可是到明清时期,对于这里的占领就没有了,不能说明清时期不知道努力,只能说明这里的气候太过寒冷,不易于人类生存,在逐渐往南迁移了。直到沙俄时代,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土地,才决定一直向东,也就是从沙俄时代,整个西伯利亚就成为了沙俄的囊中物。

为何俄罗斯对于我们去开发西伯利亚十分的忌惮呢?是你,你也害怕 - 天天要闻


可是有谁注意过,在这个辽阔的寒冷的地方,其实是三块不同的地方,分别是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在古代,甚至现代还有很多人都认为整个西伯利亚就是一个冰窟窿,没有什么东西藏在这里,可是有谁知道,现在俄罗斯一半的能源都在这片我们看起来十分寒冷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的资源对于现在的俄罗斯来说,香得很,这可是世界上的独一份啊!整个俄罗斯90%的煤炭在这里,甚至还有全世界都垂涎欲滴的黑土地埋藏在这片土地之下,可以说在这1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金子。虽然这些资源都是金子,但是也要开发出来才好啊!

为何俄罗斯对于我们去开发西伯利亚十分的忌惮呢?是你,你也害怕 - 天天要闻


可是看看这里的气候,真的是让人望而却步。从北纬55度往北,几乎都是常年积雪覆盖,甚至在纬度更高的地方,冰雪都不会被融化,自然条件要多恶劣就有多恶劣,因此在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什么文明可言。

16世纪,沙俄开始不断做大,往西是欧洲强国,实在是打不动,但是沙俄又想扩大自己的地方,怎么办呢?只能选择往东寻找领土,就这样沙俄一边打,一边占领土地,很快它就轻松的占领了乌拉尔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并且付出的代价是极小的,原因就无须赘述了。

为何俄罗斯对于我们去开发西伯利亚十分的忌惮呢?是你,你也害怕 - 天天要闻


到了17世纪,沙俄的居民就开始在这里定居了,可是与其说是定居,不如说是流放,因为这个地方,大都是犯了罪的人,剩下的只是在这里服役的军人,所以说开发对于沙俄来说几乎没有做。

但是苏联时期,西伯利亚被开发了,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没有很多人愿意来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就算是有人,大多有都在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的边界处,可以说,冷的地方没有人,资源丰富的又在寒冷的地方,这可怎么办呢?

为何俄罗斯对于我们去开发西伯利亚十分的忌惮呢?是你,你也害怕 - 天天要闻


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就动员了100万人来到西比利亚进行开发,可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人力消耗,让这个拥有大量土地,却找不出足够人力,苏联也只能是头疼了,当时赫鲁晓夫也是一时兴起,觉得开发西伯利亚十分的容易,可是真正的去干了才知道,原来一味的蛮干,不仅没有增加粮食的产量, 反而把这里土地的肥力浪费了,很快开发西伯利亚的热度下去了,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勃列日涅夫上台,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垦。这次,苏联可是下了血本了,动用了上百万台的农用车具,而且还增加了肥料的投入,这一顿猛操作,1980年之后,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翻了一倍,当时整个国家的粮食有20%都是来自西伯利亚,可见整个西伯利亚如果真的经营好了,真的是苏联的大后方。在俄罗斯时期,这个地方,更是俄罗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对战的重要基础。

为何俄罗斯对于我们去开发西伯利亚十分的忌惮呢?是你,你也害怕 - 天天要闻


甚至一度有人就认为,西伯利亚就是俄罗斯的战略大后方,要知道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几乎无险可守,如果欧洲有军队进入,毫无阻拦。因此俄罗斯的国防部长绍伊古就还曾建议,将首都迁到西伯利亚。其实他的这个建议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要知道在欧洲几次攻打莫斯科的战争中,莫斯科都是靠着寒冷的冬天撑下来的,如果那一天没有了冬天的寒冷,莫斯科还能撑多久。

可是在地理上我们是知道的,俄罗斯是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如果俄罗斯把首都迁到西伯利亚来,那也就是说俄罗斯在欧洲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而此时俄罗斯把开发西伯利亚的重任交给中国了,那么俄罗斯会不会如鲠在喉呢?

为何俄罗斯对于我们去开发西伯利亚十分的忌惮呢?是你,你也害怕 - 天天要闻


再者说,现在中国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新能源方面,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对于化石能源的需求已经在有意无意的降低了,中国本来就不需要去帮助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以换取低价的能源,毕竟这种寒冷地区开发的事情成本太高,而且收益很难维持,俄罗斯也不会傻到自己作赔本的买卖,赔了夫人又折兵,中国坐收渔利,俄罗斯恐怕不想看到吧?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 天天要闻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在明朝嘉靖年间,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与道士”的奇妙戏码,简直可以用“道士驾到,皇帝傻眼”来形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宫廷中掀起一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