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71年的一天,一位穿着邋遢、蓬头垢面的老人,出现在济南军区的大院门口。
他站在门前来回张望,门口的哨兵早就注意到了,这位看上去已年过半百的老人。
终于老人鼓足了勇气,走上前来询问哨兵,杨司令员是否在家,但哨兵看他的穿着,心下便警惕了起来,直接开口让他到旁边的传达室问问。
老人并没有生气,而是和气地来到传达室,又问了一遍刚才的问题。
起初,值班的军人也不想将司令员的行踪,透露给这样一个陌生人,直到老人告诉值班人员,自己曾经是杨司令员的部下,才说动了值班人员帮忙联系。
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位普通的老人,竟然是曾经红军的团长,更是和杨得志一起并肩战斗过,关系十分亲厚。
老人名叫侯礼祥,是一位参加过抗日、走过长征、保卫过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老红军了,可当时他的境遇十分艰难。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好奇了,一个曾经的老红军团长,为何会生活如此窘迫?又为何会与杨得志几十年都没有联系,需要亲自找上门呢?
艰难的前半生
其实侯礼祥在入伍当兵时,并不叫这个名字,他的家乡在江陵县熊河镇侯垱村人,小的时候上过几年私塾。
十五岁那年,他才从老家一路辗转到荆州,想要凭着文凭找一份营生工作。
但从小家境贫寒的侯礼祥,吃不饱穿不暖,个头不高,面黄肌瘦的,连着找了几份工作都不合适。
正当他走投无路,一个小乞丐找上了他。
小乞丐询问过侯礼祥的名字,他当时为表亲切,说自己叫“礼祥”,小乞丐便以为“李祥”就是侯礼祥的名字,之后一直以这个名字叫他。
小乞丐请侯礼祥吃了点东西,然后问他要不要和自己做个伴,到汉口那边讨饭吃。
本就无路可去的侯礼祥,见状便答应了下来。
就是这一机遇,让小小年纪的侯礼祥从沙市洋船码头出发,就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到汉口之后,侯礼祥以“李祥”的身份,进了一家招待所招待客人,后又辗转到了武昌。
1929年春节前夕,恰好碰上红军扩编,侯礼祥便成功进入红三军团当了兵,并在同年3月,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之后,他被分配到红一军参加长征。在长征过程中,侯礼祥屡立战功,很快便成了红一军的营长,是团长杨得志的得力部下。
高职位便代表着更高的责任,在二万里长征路上,侯礼祥多次负伤,甚至有两次差点活不下来,一次是脖子被子弹打伤,一次是右腿差点被打断。
但好在侯礼祥坚持到了红军成功会师,长征结束后他便安心在后方养伤,很快组织便根据侯礼祥在长征时的表现,将其提拔为了团长。
在延安的生活,是他这从军生涯里,过得最为轻松和惬意的日子。
侯礼祥得到了在红军抗日军政大学读书的机会,全了他小时候想继续读书的心愿。
但好景不长,1939年初,侯礼祥因为在战场上受伤,伤势太重,无法再到前线完成任务,只能退到后方。
组织经过安排,把侯礼祥安置在了他的家乡江陵,并派时任中共江陵中心县委书记魏西与其对接,在这里继续开展地下工作。
由于他的家乡那时仍然是国民党控制下的区域,所以侯礼祥并没能将自己这些年的荣誉拿给亲人观看,而是将这段光荣史暂时的隐藏了起来。
在军队的时候,大家都叫他李祥,没有人知道李祥的真实名字其实叫侯礼祥。
对此侯礼祥也并不辩驳,因为在他看来,李姓是个大姓,李祥两个字听上去也朗朗上口,没什么不好的。
就这样, “李祥”的历史结束,侯礼祥的生活在江陵开始了。
后来,侯礼祥通过家人安排,和当地一个女孩结婚,安定了下来。
为了自己和妻子的生活,侯礼祥便开了一家棋牌馆,当起了小店的老板。
邻里之间,和侯礼祥打交道多了些时日,便都知道了他曾经在外面打拼了十几年,这才回家来的事情。
于是,很多人便动起了歪心思,想从侯礼祥这里捞点好东西回去。
侯礼祥并不知道这些牌友心里的想法,并没有加以防备,等到侯礼祥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自己之前参加红军的凭证,已经被人偷走了。
没了凭证,侯礼祥就失去了他作为“李祥”的身份和经历。
但好在组织并没有忘记给侯礼祥安排任务,很快接头人便给侯礼祥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化名侯文彬,以国民党伪军的身份打入敌人内部。
侯礼祥欢欢喜喜地接了任务,但没等多长时间,和他一起的共产党员便叛变了,剩下的地下党员只好遮蔽锋芒。
就这样,侯礼祥失去了和组织上的联系。
没有了凭证,又与组织失去联系,他辗转多方都无法为自己证明身份。
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让侯礼祥终于放弃了继续寻找组织的想法,开始踏踏实实做他的老百姓。
寻找杨得志
在老家开茶馆将近十年,新中国终于成立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各项改革工作,侯礼祥因为不会干农活,只被分到了喂耕牛的任务。
但侯礼祥并不想放弃联系组织的想法,于是他尝试了几次,将自己曾经作为红军团长的身份说出去。
但是他的凭证被偷,在离中央千里之外的小县城,他根本找不到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侯礼祥作为“李祥”的那段经历。
因此,当侯礼祥说出那段红军经历时,不仅没有能够恢复身份,反而遭到了邻里之间的嘲笑,大家都认为侯礼祥是在吹牛:
“红军团长,怎么可能混成你现在这个样子?”
来自各方的质疑,几乎要将侯礼祥的心理防线击溃,甚至村里的干部也都因他曾经的伪军身份,看他十分的“不顺眼”,他们翻看过侯礼祥的过往记录,怀疑他是“特务”。
侯礼祥失有口说不出,他找不到证据证明自己曾经作为地下党员,深入敌人内部完成任务的凭证,只能默默接受来自各方的质疑和刁难。
可就在侯礼祥丧失信心,打算一辈子掩埋那段光辉历史时,1961年的一天,他偶然在小摊上看到了一份报纸。
这份报纸的篇幅不长,却报道了他曾经的老首长杨得志,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图源网络
侯礼祥兴奋极了,他心里明白,只要自己能联系上杨得志,曾经的身份一定可以被证实。
侯礼祥连忙记下了上面的地址,给上面的地址寄了一封信过去,在信中侯礼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希望杨得志能够为他证明。
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几个月后侯礼祥便收到了对方的来信。
他高兴地将来信带给村里的干部们看,想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却被不认识杨得志字迹的干部们,认为是谎报和虚假证明,侯礼祥就这样被送到林场改造。
1971年的一天,侯礼祥像往常一样,在林场里干活,恰好此时邮递员来送报纸,把报纸交给了侯礼祥,希望他能转交。
侯礼祥接过之后,在报纸上发现了曾经的老首长杨得志,就任济南军区司令的消息。
这一次,侯礼祥并没有像之前一样写信证明,他想要亲自找到自己曾经的老首长,替自己证明身份。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侯礼祥根本坐不住了,他不顾被林场工作人员抓捕的风险,匆忙逃走,准备坐船到济南。
要坐船首先得到沙市,但侯礼祥身上没钱,从林场到市里有一百多里的路程,没有办法,侯礼祥便狠狠心决定走路过去。
为了防止林场的人来抓他,侯礼祥只能紧赶慢赶地往前走,从第一天下午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他不吃不喝,终于走到了沙市的码头。
此时的侯礼祥,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他找遍全身,最终只找到了两毛钱。
那时候吃饭都需要粮票,侯礼祥没有,他捏紧这两毛钱和面馆老板商量了半天,终于以全部家当买了一碗面,侯礼祥吃了个精光。
吃饱喝足后,侯礼祥来到了码头,这个码头竟是曾经“梁子”带他到汉口去的地方,时隔四十几年,侯礼祥又来到了这里。
但不幸的是,同样是身无分文,这次却没有人帮他付路费了。
没钱便上不了船,侯礼祥只能想办法混上船,恰好此时他看到一个老奶奶,便想着能不能靠着老奶奶的船票混上去。
侯礼祥没有告诉老奶奶实话,只对她说,自己看老奶奶身体不好,正好两人是一起到武汉,他可以照顾着老奶奶。
就这样,在检票的时候,侯礼祥以送老母亲上船为由混到了船上,没有下来。
下船的时候检票更加严格,侯礼祥见状,便说自己上船后没来得及下船,便被送来武汉了,检票员见两人身份平常,便让侯礼祥跟着老奶奶一起下船了。
到达武汉之后,侯礼祥便想着怎么才能到济南,考虑到手上没钱,他只能通过扒火车的方式。
白天比较显眼,侯礼祥就坐小货车,趁着晚上人少时,再冒险扒在火车上,晚间萧瑟的冷风,都没有吹散老人心中的火热。
杨得志
而这一路上,饿了侯礼祥就摘点地里的黄瓜,或者和当地的老乡讨要口饭,就这样连日的风餐露宿,才让他终于到了济南。
到了军区大院的门口,侯礼祥还等了一整天,一直到天黑都没能等到杨得志。
他只能再到值班室询问,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帮侯礼祥找到了办公室的文书,才得知杨得志最近不在家,需要侯礼祥过几天再来。
但侯礼祥无处可去,只能求助这里的文书,文书见这个老头穿着邋遢,一看就是生活境遇不大好,又担心他真的是司令员曾经的部下,很快便给他找了一个附近的旅馆住下。
恢复身份
几天后,侯礼祥又来到门口的传达室,再次表达了自己想要见杨得志的想法。
文书见是上次的老人又来了,急忙上报给了办公室的参谋员,但参谋员也一时拿不定主意,最终再三衡量之下,他还是决定先把这个消息告诉司令员。
杨得志这才知道,几十年前的老部下“李祥”,居然来找自己了。
自1939年春后,杨得志就再也没见过这位老部下,甚至连他的行踪都查不到。
他以为对方已经牺牲了,建国后还将他的名字上报给了国家,中央将其记载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此时再听到对方的名字,杨得志一时难以相信,担心人是假冒的,便让参谋员先进行接待,问一问当年长征时候的事情,将其撰写下来后由他来辨认笔迹。
很快,参谋员就将侯礼祥请了进来,问了他几个问题,叫什么、从哪里来、和司令员是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证件能够证明。
前几个问题,侯礼祥都一一答了下来,但等到参谋员让他拿出证件,或者十年前杨得志给他的亲笔信时,侯礼祥的神情却显得有些窘迫。
因为他的证件早就被偷了,这次来济南也是偷跑出来的,当年的那封信根本没带过来。
参谋员见状,便认为侯礼祥是带着目的来冒充的,虽然话里不显,但还是生出了几分逐客的意思。
他并没有立刻答应侯礼祥要见杨得志的请求。
参谋员将侯礼祥送回了原来的旅馆,并给他送上了换洗的衣物,还给了他一本军区大院的信笺,让他回忆一段当年和司令员经历过的事情作为凭证,明天带给他。
侯礼祥在深沉的夜里,在微弱的台灯下,拿笔认真写下了当年长征时周总理在甘肃视察前卫连的故事。
当杨得志读起这段回忆时,仿佛也被带到了1935年的那段场景中,不由得眼眶湿润了。
他赶忙要求参谋员将侯礼祥带到办公室来,亲自接见了这位曾经并肩作战的部下。
当真的见到曾经的老部长后,侯礼祥那颗担忧不已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在杨得志面前抱头痛哭。
当得知侯礼祥这些年的艰难经历后,杨得志更是痛心不已。
杨得志一张口便答应了侯礼祥,希望摘掉“特务”身份的请求,之后的几天更是热情招待了对方。
在侯礼祥离开之际,杨得志还派人给侯礼祥送了二十斤的粮票和一百块钱,嘱咐他先好好生活,等着杨得志的好消息。
两年后,杨得志从济南调来了武汉,为了解决侯礼祥的问题,杨得志趁着视察荆州的机会,专门在荆州军区司令员面前提出,想见见自己的老战友侯礼祥。
结果这一问,却直接把荆州司令员问愣了,谁是侯礼祥?
这位司令员虽面上不显,私下却赶紧命令部下,查一查这个叫“侯礼祥”的身份地址。
直到查到江陵县这个小地方,部下才终于发现了一个名叫侯礼祥的老人。
于是他们赶紧给江陵的县委打电话,让他们赶紧与对方联系一下,做好首长可能会下来视察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一个通讯员就骑车赶到了侯礼祥的家里:
“侯礼祥,县里让你赶紧过去,说来了个首长,是你曾经的老战友。”
侯礼祥一听这话,稍一琢磨,立马就明白了这肯定是自己的老首长来了,他等了两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他按耐住内心的激动,赶到区公所,之后又有专车将他接到荆州。
在饭桌上,杨得志郑重地向坐在周围的荆州区和江陵县的各级领导,介绍了侯礼祥,并直呼当年就是侯礼祥,将受伤的自己从战场上背下来的。
之后,杨得志关切地询问起侯礼祥,目前的经济状况。
在得知他这些年都没钱医治,当初在长征路上受过的伤时,杨得志感到十分的痛心。
最后经过各级领导的一致决定,给予侯礼祥二等甲级残废军人的待遇,这样他看病吃药就不用再担心花钱问题,国家给予报销。
直到这时,当地人才知道,原来侯礼祥真的没有说谎,他曾经真的是红军团长,只是后来在紧急情况下,才失去了和党中央的联系。
之后,杨得志还专门为侯礼祥作证,证明他因为负伤才转向后方参加地下工作的特殊情况。
杨得志离开荆州后,当地政府很快便组专人,开始切实解决好这位英雄的困境。侯礼祥家建起了三间大瓦房,一家八口人成了国家商品粮户口。
作为一名曾经保家卫国、走过艰难长征的红军战士,即使是在晚年,侯礼祥也会经常到各大学校,给当地的孩子们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将长征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1991年冬,这位抗战老英雄因病逝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