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2025年07月08日06:13:05 历史 1088

蒋介石私放冈村宁次,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留下巨大阴影——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无论怎样伤害中华民族,都可能不受惩罚。”

0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才赢得了这个扬眉吐气的日子。

受降仪式理应严肃、庄重,尽显中国做为战胜国的尊严,以告慰在抗战中牺牲的英烈和由于日本侵华而受尽苦难的人民,但由于中国首席受降代表何应钦有严重的亲日、媚日情结,仪式被搞得不伦不类。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 天天要闻

首先,日酋冈村宁次,居然没有交出指挥刀,这使整个受降仪式缺失了缴械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冈村宁次之所以“幸运地”投降而不缴械,要感谢何应钦的特别体贴。

9月8日,何应钦飞抵南京,当晚便派亲信参谋王武代他秘密拜会冈村宁次。

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何应钦,深知受到“武士道精神”浸染的日本军人对“武士刀”的变态迷恋,为了不让冈村宁次蒙受“缴刀之耻”,特意让王武叮嘱冈村宁次,受降仪式上带不带军刀,由他自行决定。

冈村宁次当然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当众呈缴指挥刀的败将形象,所以也就乐得顺水推舟,徒手参加仪式了。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 天天要闻

其次,冈村宁次是受降仪式上7名日军将领中地位最高的人。他中国派遣军总司令,是日本侵华的象征。而何应钦是中方将领中地位最高的人,时任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

因此,应由冈村宁次本人亲自向何应钦呈递投降书。

但冈村宁次居然端坐不动,派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代呈投降书,这等于是把何应钦视为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是对何应钦的公然羞辱,也暴露了他“不承认战败”的顽固心理,一向媚日的何应钦,竟唾面自干,欣然接受了。

第三,何应钦起立接受投降书,腰弯得简直比小林浅三郎还要低,单看这张照片,根本无法搞清楚是谁向谁投降。

何应钦似乎仍然没有走出他签订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时的三十年代。

当时在现场的记者邦和还记录了这样的细节:“冈村宁次进入席前,脸色惨白,眉头高聱,向何总司令行一鞠躬,何总司令面呈微笑,欠身答礼……”

一个可以作为对比的例子是:在纳粹德国签署投降书的仪式上,德国首席代表,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陆军元帅步入会场,举起元帅权杖行礼,但在场的所有盟军将领都端坐不动,无人起立,更无人回礼。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 天天要闻

到了签字环节,凯特尔元帅要求副官把文件拿到自己面前,但苏联代表朱可夫元帅不许他摆谱,命令“到我的面前签字。”

凯特尔元帅气得脸色发青,但战败国是没有讨价还价资格的,他只好老老实实地走过去签字。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 天天要闻

“何应钦弯腰”是被历史影像记录在案的,呈递投降书的是小林浅三郎而不是冈村宁次,这也是铁的事实。

奇怪的是,在由军旅画家陈坚创作的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中,何应钦站得笔直且放松,像是一个胜利者了,而呈递投降书的也不是小林浅三郎,变成了冈村宁次本人。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 天天要闻

国民党由于其阶级本性,在接受日本投降这样重大的历史时刻自取其辱,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还要在油画中用意淫的方式美化他们呢?究竟想遮蔽什么?又为什么要误导后人?

令人费解。

02

对冈村宁次来说,这样的投降仪式是舒适的。

仪式结束后,他不无欣慰地说:“向我最亲密的中国友人何应钦投降,心中也有安然之感。”

何应钦之所以对冈村宁次礼遇有加,除了他本人的媚日情结,蒋介石要和侵华日军携手反共,也是重要原因。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 天天要闻

日本宣布投降后,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主要分布在华北、山东江苏等地,最靠近日军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线,可以迅速将日军缴械,光复沦陷区。

南京、上海这些抗战前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周围也遍布新四军

而由于蒋介石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国军主力都龟缩在大西南,要迅速回到东部的日占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谈何容易。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 天天要闻

作为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的冈村宁次,对蒋介石的焦虑洞若观火。

1945年8月27日,国军陆军副参谋长冷欣,到南京向冈村宁次接洽投降事宜时,冈村宁次居然向冷欣表态,愿意用在华的128万日军,帮助国民党打共产党。

蒋介石听了大感称心,只是忌惮民意和盟国的态度,不敢接受。

但是,他和冈村宁次约定,日军只向蒋介石指定的国民党军投降,其他抗日武装进入日占区,日军可视为“扰乱治安”,有权“自卫”。

作为交换,蒋介石则承诺不把冈村宁次作为战犯处理。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 天天要闻

1945年12月13日,蒋介石亲自与冈村宁次见面,两人谈得很投机,冈村宁次回忆,蒋介石对他“慰勉有加”。

这一期间,设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多次向国民政府提出引渡冈村宁次,但均被蒋介石以各种借口搪塞过去,他让冈村宁次担任日军驻华善后总联络官,同时保留他在南京的官邸、随从和车辆。

日本战败,对冈村宁次的生活并无影响,他似乎还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

1949年1月,蒋介石在第三次下野前夕,紧急下令上海军事法庭进行一次走过场的审判,宣告冈村宁次无罪,并当庭释放。

一时举国震惊。

在国共和谈期间,中共方面强烈要求南京方面重新逮捕冈村宁次,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也下了逮捕令,但躲在幕后操纵的蒋介石又密令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星夜将冈村宁次送回日本。

对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蒋介石可谓情真意切。

蒋介石和冈村宁次的交易,意味着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国民党就和尚未解除武装的日寇结成了反共、反人民联盟。

作为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在对解放区扫荡时,实行极其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无数中国百姓惨遭屠杀,难以计数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冈村宁次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即便千刀万剐也难抵消。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 天天要闻

然而,在蒋介石、何应钦之流的庇护下,这个甲级战犯毫发无损,不仅逃脱了死刑,甚至连一天的监狱都没有住过。

蒋介石私放冈村宁次,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留下巨大隐患——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无论怎样伤害中华民族,都可能不受惩罚。

蒋介石、何应钦与冈村宁次的关系,也揭示了这样的事实:

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明线,但还有一条暗线,就是蒋介石暗中勾结日寇,共同反共。

这一暗线,几乎在日本递交投降书的同一时刻,就变成了明线和国民党的主线。

(作者:郭松民;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遗体腐烂多日无人发现,年仅45岁 - 天天要闻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遗体腐烂多日无人发现,年仅45岁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女演员远野凪子近日疑似被发现死于家中,年仅45岁。7月3日,远野凪子的助手前往其位于东京都丰岛区的公寓拜访,却始终无法与她取得联系。助手随后联系公寓管理公司并报警。警方在室内发现一具倒在地上且已腐烂的女性尸体,现场确认该女性已经死亡,根据状况判断其死亡已有几天时间,警方不认为存在被害...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 天天要闻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昨天有网友在《从监督中拿出20%甚至50%的人来搞调查,那会如何》留言说:举个例子,10年前验收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任监督员,到第10个监督员的时候着火了。前面9人没事,第10个进去了,这冤不冤呢?如果隐患很好整改,没有一点压力,为什么前面9个不做?为什么就认为在第10个人身上就应该做,而且能做,还能做好?这段话是什...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 天天要闻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原标题: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重读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李心田著,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年1月《闪闪的红星》是李心田写于60年代的小说,原名为《战斗的童年》。1972年,该作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入选教育部红色经典阅读书目,成为革命传统教育范本,被译成英、法、德等10余种文字,19...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 天天要闻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王舟瑶(1858—1925),字星垣,号默盫,浙江黄岩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和地方文献专家,曾任上海南洋公学教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经史教习、两广师范学堂监督、礼部顾问官。王舟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中国学术史》《读经札记》,编纂有《光绪台州府志》《默盫集》,辑有《台州文征》《台州先哲遗书》等。近日,...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 天天要闻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七七事变”吹响了全民族抗敌御侮的号角。作为事变中的重要场景,卢沟桥迅速为国人所熟知...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 天天要闻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古代北魏,宫里的女人想往上走都难。尤其对胡氏来说,她面前摆着的,不只是后宫的明枪暗箭,还有一道横了百十年的规矩——“子贵母死”。道武帝拓跋珪定这规矩时说得明白:皇子立为太子,亲妈就得赐死,怕的是外戚仗着太后的势乱政。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 天天要闻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7月8日凌晨,河北师范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无党派代表人士、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大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18时14分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8岁。孙大业先生,1937年7月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温州。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石...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 天天要闻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范子文范子文(1909-1975),又名范嗣淹,陕西省绥德县人,享年66岁。早年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