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打不起來?莫迪出現戰略誤判

2025年05月08日11:40:17 歷史 7932

現在的印度有點騎虎難下了。前腳剛封鎖巴基斯坦空域,後腳巴基斯坦就放出 "36 小時內開戰" 的狠話,明擺着在激將:"有種你就打,不打就是慫包"。結果好幾天過去,邊境上還是小打小鬧,大規模衝突壓根沒影兒。印度一開始擺出要打大仗的架勢,最後卻偃旗息鼓,為啥呢?關鍵還是莫迪政府打錯了算盤, 誤以為美國和俄羅斯會無條件給他撐腰。​

印巴打不起來?莫迪出現戰略誤判 - 天天要聞

克什米爾恐襲案一發生,印度立刻把矛頭對準巴基斯坦,說對方是幕後黑手。美國和以色列趕緊遞槍遞炮,土耳其也給巴基斯坦輸送武器,兩邊火藥味一下子就濃了。可沒想到,關鍵時候美俄的態度跟印度想的完全不一樣。​

美國這邊,特朗普政府軍火賣得挺積極,話卻說得特別含糊。特朗普直接來了句 "雙方總會找到解決辦法",說白了就是不想摻和,想當甩手掌柜。美國心裏打的什麼算盤呢?他們就是想把印度培養成制衡中國的棋子,靠賣軍火賺點錢,真要讓他們為印度打仗?門都沒有。

俄羅斯更絕,沒跟老盟友印度站一隊,反而拉着中國搞反恐磋商。要知道巴基斯坦背後有中國支持,俄羅斯這一手其實就是亮明態度:我不站隊,你們別想拖我下水。作為印度最大的武器供應商,俄羅斯這麼一搞,印度的底氣直接去了大半。​

莫迪政府這次犯的根本錯誤,就是高估了大國對自己的支持。他們覺得有美俄幫忙,就能在克什米爾問題上靠武力壓服巴基斯坦,甚至改變地區格局。可現實呢?美國和俄羅斯各有各的小九九,誰也不會為印度的衝動買單。​

印巴打不起來?莫迪出現戰略誤判 - 天天要聞

美國現在中東、歐洲一堆爛攤子,哪兒有精力在南亞再開個戰場?再說了,巴基斯坦跟中國關係那麼鐵,美國要是公開挺印度,難保中國不會出手,到時候局面失控怎麼辦?所以美國玩的是 "軍售 + 觀望" 的套路,既不得罪印度,又不捲入衝突,兩頭討好。​

俄羅斯更實際,作為軍火出口大國,印巴都是他們的客戶,誰也不能得罪。而且俄羅斯和中國在反恐和地區穩定上有共同利益,一起調停衝突既能賣面子給中國,又能維護自己在南亞的能源和軍售利益,何樂而不為?這跟印度期待的 "大哥撐腰" 完全是兩碼事。​

現在印巴邊境天天打槍放炮,但真要打全面戰爭,可能性越來越小了。為啥呢?首先,巴基斯坦有核武器,這玩意兒就是個 "達摩克利斯之劍",印度再牛也不敢冒這個險。其次,國際社會都反對衝突擴大,中國、俄羅斯這些大國都在呼籲談判,印度要是硬打,等於跟全世界作對。​

印巴打不起來?莫迪出現戰略誤判 - 天天要聞

莫迪這一仗沒打起來,卻暴露了印度外交的短板​

這次危機說白了,就是莫迪誤判了 "大國平衡" 的遊戲規則。印度總想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卻忘了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巴之間的死結,靠外部支持根本解不開。高估了自己在大國眼中的分量,低估了戰爭風險和國際約束,結果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着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