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必讀《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我們該如何理解「發展是硬道理」

2025年07月07日02:02:07 歷史 1114


幹部必讀《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我們該如何理解「發展是硬道理」 - 天天要聞

幹部必讀《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幹部必讀《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我們該如何理解「發展是硬道理」 - 天天要聞

幹部必讀《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這是1949年11月,由《解放社》出版發行的,毛澤東定幹部必讀的書12本之《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當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中國革命即將勝利之際,為擘畫新中國的藍圖,黨中央於1949年3月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工作重心將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全黨必須要用極大的努力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提高全黨的政治理論水平,黨中央重新編審了一套12本幹部要學習的馬列主義著作,毛澤東還特地為這套書加了「幹部必讀」四個字。


  這套「幹部必讀」有:

【1】《社會發展史》

【2】《政治經濟學

【3】《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4】《共產黨宣言

【5】《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6】《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7】《國家與革命

【8】《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

【9】《論列寧主義基礎》《聯共(布)黨史》

【10】《列寧斯大林論社會主義建設》

【11】《列寧斯大林論中國》

【12】《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

對學習這12本書的意義,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總結中明確指出:「馬恩列斯是先生,我們是學生。」他還說道:「關於十二本幹部必讀的書,過去我們讀書沒有一定的範圍,翻譯了很多書,也都發了,現在積二十多年之經驗,深知要讀這十二本書,規定在三年之內看一遍到兩遍。對宣傳馬克思主義,提高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水平,應當有共同的認識,而我們許多高級幹部在這個問題上至今還沒有共同的認識。如果在今後三年之內,有三萬人讀完這十二本書,有三千人讀通這十二本書,那就很好。」

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全黨幹部興起了學習的熱潮。從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幹部必讀」印行總數達300萬冊,對提高全黨幹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經濟工作和城市工作能力,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發展是硬道理,但只談論發展,不談論分配公平,是不道德的不正義的,也是耍流氓的;若不解決分配公平的問題,縮小貧富差距,哪會有強勁的消費?而消費不振,經濟就會失去一大動力,就很難健康持續發展。

就像古代的皇朝,有的時候經濟看似繁榮,商業發達,城市裡一片熱鬧景象。可實際上大量的財富都集中在少數的富商和官僚手中,而大多數生活在底層的普通老百姓是過着吃了上頓沒下頓,連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維持,更別說去消費那些琳琅滿目的商品了。時間一長,經濟就開始出問題了,小商販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因為老百姓沒錢買東西,而那些富商巨賈即使有錢,他們的消費也是有限的,畢竟人就那麼幾個,需求也就那麼多。

再來看看工業革命時期的一些西方國家,剛開始的時候,工廠老闆賺得盤滿缽滿,工人們卻在惡劣的環境下,拿着微薄的工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矛盾也日益尖銳。工人沒錢消費,工廠生產的東西就積壓,經濟發展就陷入了困境。後來,資本家也意識到了分配公平的重要性,開始通過一些政策來改善工人的待遇,縮小貧富差距。這才讓經濟重新有了活力,所以,發展和分配公平就像是馬車的兩個輪子,少了哪個這馬車都跑不穩。經濟這輛大車要想順利前行,就得把這兩個方面都兼顧好。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着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