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
「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
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
此前兩年,1937年7月7日夜,「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194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猶記得,盧溝橋頭的獵獵戰火,映照着侵華日寇的獰笑;而大好河山的次第淪喪,也激發出中華兒女抗爭的力量。國難當頭,生死以赴,全體中華兒女,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用生命和鮮血書寫下不朽的篇章。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展廳里,陳列着一封晉中特委組織部部長王孝慈寫給弟弟的家書。家書中寫道:「吾謙愛弟,來信收閱,備悉一切。『抗戰』是我們偉大的母親,她正在產生新的中國、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們要為驅逐日敵寇出中國抗戰到底,我們要為爭取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奮鬥到底。」
而在1937年11月,北平市民羅德俊將日軍的暴行記錄下來,封存在當年修繕的白塔寺內的白塔中:「(農曆)六月二十九日(8月5日),日軍佔領北京,從此戰事風雲瀰漫全國,飛機大炮到處轟炸,生靈塗炭,莫此為甚,槍殺奸掠,無所不至,兵民死難者,不可勝計。」
無數「民間記憶」記錄著那段慘烈的歷史,也從歲月深處傳遞出不屈的抗爭精神。任歲月流逝,血水浸泡,卻苦苦支撐,永不言敗。這其實屬於偉大的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視死如歸、寧死不屈;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百折不撓、堅忍不拔……
這些精神氣質的背後,是左權、吉鴻昌、佟麟閣、楊靖宇等慷慨赴死的將領,是千千萬萬前赴後繼的愛國軍民。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遊擊隊共傷亡60餘萬人。僅東北抗聯師以上幹部就有100餘人戰死疆場,其中軍以上幹部達30餘人。而在14年抗戰中,全國軍民傷亡更是高達3500多萬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當人們站在狼牙山頂棋盤陀,佇立騰衝國殤墓園,徘徊在夏日的平型關,輕撫盧溝橋頭的石獅……拼殺彷彿就在眼前,嘶吼似乎從未消散。正是因為有昔日的不屈抗爭和犧牲,才會有今日中華大地的繁榮昌盛。
而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中國也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當此之時,銘記「七七事變」的歷史,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以不斷前行的新成就,告慰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先輩們,實現他們為之奮鬥的理想和夢想,這也是對那段歷史最好的紀念。
一段時間以來,國際地緣衝突多發,大國戰略博弈加劇,「二戰」以來奠定的國際秩序和普遍公認的國際規則遭到肆意破壞,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憂患意識,把自己的事辦好,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維護好、發展好來之不易的相對有利的和平發展環境。
當前,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甚囂塵上,如何排除干擾和阻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開展互利共贏合作,也需要我們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歷史書寫,離不開這個國家千千萬萬的國民。每年的7月7日,很多城市都會三鳴警報,當低沉、雄渾的警報響起,當民眾肅立街頭,歷史歷歷在目。
是的,我們回望歷史,就是要以史為鑒,警鐘長鳴,以團結凝聚強國建設的強大力量,以奮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編輯 / 柯銳 遲道華
校對 /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