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很多人不感興趣。
不過,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畢竟成年人一個普普適合的補藥就是科學睡覺了。
近日,全國愛衛辦發佈《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釋義》,推薦成年人晚上10至11點入睡,早晨6至7點起床,一些官方微信賬號對此進行了轉載,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記得在之前,類似的話題大多出現在醫學或是專家號的文章裏面,如今越多越多的官方賬號開始關注大眾的心身健康了。
一句「你的睡眠健康嗎?」會瞬間被治癒。
單從話題的內容來看,沒有特別的新意,無非就是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睡前一些老生常談的注意事項了,如不要玩手機。
個人看來,它還是很有積極意義的,你體制內的人不最愛按文件規定辦事了么,如今官宣了,不是行政指令,看個人身體。
長期熬夜,不說遠了,是會影響日常工作的,至少服務群眾的熱情不好維持,長期頂着黑眼圈上班,難免會流露出疲憊感。
許多單位會通過工會、內部通知等形式倡導員工保持健康作息,例如建議「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確保次日能夠精神飽滿。
這些都屬於柔性引導,而非制度要求。
畢竟,體制內工作特殊,一些人是需要二十小時開機待命,在凌晨查收一些緊急通知也是不少見的,佔用休息時間是有的。
再說,私人休息時間裏只要不違規違紀,再像學生時代領導像老師那樣去關心學生也不太現實,何況很多單位領導比職工要年輕,他們可能會更依賴於手機去消遣。
工作性質不一樣,高強度部門普遍存在熬夜現象,比如兩辦系統,作為核心協調部門,需處理大量文字材料、會議籌備及領導交辦任務,工作節奏快、突發任務多。
又如,基層工作人員需應對頻繁的上級檢查、群眾服務及突發任務,加班值班是常態化,甚至流傳「女人當男人用」的調侃。
據不完全統計,超五成職場年輕人每天零點後入睡,超七成平均睡眠不足7小時,主要是由於職場壓力、內卷和手機干擾。
一些單位雖無明文要求,但「早到遲退」或下班後線上處理事務的現象普遍,間接延長工作時間,只有深夜的時間是自己的。
長期熬夜顯然存在健康風險,它與猝死高度相關,我國每年約55萬人因熬夜猝死。
下面對那些經常熬夜的體制人幾點參考。
體制內突發任務難以避免,適當的80分原則,明白完成比完美重要,懂自我調整。
若某日睡眠不足,需在3天內通過分段補覺、減少社交消耗等方式「償還」,避免長期透支,該卷時間卷,該補覺就得補覺。
定期體檢關注血壓、心率指標,對長期失眠者建議通過工會申請心理輔導或中醫調理,用體檢報告來倒逼自己去平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