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2025年05月07日09:30:20 健康 1320

文/格子

編輯/凱斯

作為一個今年剛愛上徒步的新人,辦公室的小k最常被勸誡的一句話,就是:
「年輕人,不要輕易嘗試老年徒步團。」
一開始,小k以為是大爺大媽的徒步團,礙於年齡而過於養生,血氣方剛的自己若是參與其中,根本就「拉不開栓」。
然而,在真的和一群比自己大三四十歲的長輩去了一趟京郊後,小k才驚恐地意識到,事實可能完全相反。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在現實里,徒步團里的老年人全是鋼鐵之軀的超人。
參加一次老年徒步團,才知道老年人才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才知道「大爺你慢點走拉我一把」的含金量。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老年人制霸戶外徒步團
據說,不少誤入老年徒步團的年輕人都曾天真地以為:
「跟一群60、70歲的夕陽紅一起在城郊或山上散步,強度能高到哪裡去?」
然後,他們就跟着白髮蒼蒼的叔伯嬸子們,從早上9點一直走到下午6點。
把手機給走沒電了,把腳上走出血泡了,把兩條腿給徹底拉爆了,結果走到最後,居然還走掉隊了。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一位網友說起了去年的一次參加老年徒步團的經歷,自己一個不留神,就被一幫60+的伯伯嬸嬸們甩到看不見影子,只能唉聲嘆氣地吃尾氣。
其中一位70+的老阿叔,更是腳力驚人,令人懷疑是「岩羊轉世」。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20公里起步,連翻三座大山,這種徒步的強度,平常鮮有鍛煉的年輕人,才走到一半就腳也崴了,臉也花了,雙腿都發顫了,哀號「此生再不進山」了。
就算是久戰健身房的肌肉棒子,不少也必須拼盡全力,才能在老年徒步團的中速部隊里佔據一席之地,並在肌肉的酸痛中想起了一位老人的「教誨」👇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可與之相對,大爺大媽們則宛如一隻只開屏的孔雀,興奮地在山路上各種拍照錄像:
帶着長焦大炮的阿公,吸引着想要留影的阿嬤,而沒有設備的阿公,則是一路怒啃饃饃。
所有人都健步如飛,甚至在16公里的急行軍後,還可以在返程的路上一路高歌,以誇張的肺活量,在山裡大聲長嘯。
對此,一些朋友們還沒開局,就已經打出了gg。紛紛表示,自己還是不要去老年團找虐。
還有的朋友表示,參加這種徒步團,「脆皮」大學生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因為「爬一半打退堂鼓都有個伴」。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更有的朋友直言,老年團屬於隱藏boss,遇強則強。
到了像西藏這樣的高海拔的徒步線路,完全就是夕陽紅徒步團的showtime。
當脆皮的年輕人,手捧氧氣瓶,在大巴車裡叫苦不迭時,大爺大媽們則在高原上連打二十分鐘糌粑,然後第二天不到6點便在酒店大堂再次集結,開啟當日的8小時徒步之旅。
是的,叔叔嬸嬸們不僅喜歡普通徒步,還喜歡挑戰自我。
比如有位網友爆出經歷,自己之前參團打算征服一座「地獄難度」的徒步路線,「陡峭的岩壁,濕滑的碎石路」讓人卻步。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時,一位60多歲的大爺殺出人群,飛檐走壁,如履平地,最終帶領大家征服山峰。
這一切,就像雲南雨崩的一位嚮導所言:
「來我們這兒徒步,是人家退休人員的娛樂項目,你們年輕人玩就是花錢找罪受。」
當然,山上的大爺大媽,人都蠻好的,看到有年輕的小夥子與姑娘入隊,自然是能幫則幫。
而這,便給年輕的旅者帶來了一輪新的暴擊。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當走不動路的年輕人停在道上大喘氣,會被手持登山杖的老奶奶關切:「孩子,你是有心臟病嗎?」
爬不動山的年輕人蹲在路旁「回血」,會有七八十歲的同行大爺上前相助:「小夥子,要我拉你一把嗎?」
進團前,年輕人以為自己會在隊伍中打頭陣,結果走了一半才發現,原來自己才是被照顧的那個
你腿軟了,大媽借你登山杖;你抽筋了,大爺給你擦藥酒;你餓了,大家一起拿出自帶的美味開始投喂。
在老年徒步團里,大爺大媽全員大廚,匠人精神,灶台手作,打開飯盒的那一刻,都能感覺到直頂天靈蓋的鍋氣。
更別說還有釣魚佬進行才藝展示,親自為大家帶來現成河鮮。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對此,領隊大叔親自下場,表示,這次徒步吃的算差的,上周來的話,大爺大媽給你做火鍋。
不由得讓人感嘆,對於你來說,自己是來徒步拉練的,對於大爺大媽來說,他們是來過日子的。
還有朋友把話題更進一步,表示如果是和四川的嬢嬢們出門,還能吃到排骨辣香腸,鍋盔夾涼麵。
一位網友直言,進了老年團,就是被老一輩不停地投餵食物。想想大抵可能是因為「年輕人挺好玩的,可不能給累死了」。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比小伙都給力的大爺大媽,其傳奇程度,堪稱鄉土中國版的《本傑明·巴頓奇事》。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睡意昏沉」,可現實劇情怎麼跟歌裏面唱的不一樣吶?
為什麼老年人那麼有精氣神,年輕人如此沒勁兒?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生活是一場漫長的徒步
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叔叔嬸嬸們還是靚麗男女的時候,體力修為就已經達到滿級。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下地種田,插秧施肥。手搖機床,銼刀磨鋼。
幾乎一整代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內,用肢體揮灑着汗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78年,我國體力勞動者佔比約80%~85%。
其中農業就業人口為70.5%,建築與工業等領域體力從業者約為15.6%。
經過火紅時代捶打的男男女女們,留下的最寶貴的時代遺產,就是鐵打的意志與身體。
人是有生活的慣性的,年輕時候的體力勞動習慣,延續到老年時期,腳跟腱上的力道自然也不會弱。
所以徒步這種長時間的體力拉練,對於叔叔嬸嬸來說,約等於飯後散步。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除了體力上的豐沛,物質基礎也重要。
玩徒步,背後的裝備可是有講究的。對此就有朋友進行一個估算,入門的徒步,就需要大幾千塊。老年人們將此認真地作為一項長期愛好,往往在投入上比年輕人們鬆弛多了。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最後,有個網友的解釋值得一提,她認為,這些喜好爬山的老年人,其實是被「遴選」過了。
今天的老年徒步團,裏面都是藏龍卧虎。
如果你能追上健步如飛的大爺大媽,和他們聊上兩句,就會得知77歲的老李頭每年都會參加百公里毅行賽,65歲的張大爺退休前天天橫渡長江上下班。
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老年徒步團里的老年人之於全體老人,約等於衡水中學裏的學生之于山河四省的全體考生了,屬於拔尖上的毛尖尖。
如果拍《中國隊長》,我建議演員就得從老年徒步團里出,大爺大媽對着鏡頭嘴一咧,我可以這樣徒步一整天。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相較於老年人來說甚至有點反常的是,為什麼年輕人在戶外徒步這項考試中表現得這麼遜呢?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年輕人是最會玩的,最有活力的群體。
可當下的年輕人,卻面臨著精神的拷打。
內卷是一種21世紀的勒索病毒,績效考核、加班福報、工作對生活休息邊界的無限侵入,成為了一把精神大劍,撕裂着大家的心智。
在一座座燈火通明的大廈里,年輕人們坐成一排排盡全力推動着社會運轉的齒輪。
而下了班,放下工作,本該是好好躺下,閉上眼睛睡覺的時刻,則更令人糾結。
相信大家在大家庭微信群里,不止一次地聽到長輩勸你,沒事要早睡。但是誰又不想早睡呢?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對此,就有人說過,「我為什麼熬夜,因為熬夜的時光才屬於我自己。
更別提那些成婚帶娃的年輕夫婦們,晚上換尿布喂夜奶,一年到頭睡不了一個整覺。
白天夜晚的雙重夾擊下,讓許多年輕人的生活凝練為一句話,做啥事兒,都沒勁兒,人頹了。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崔健在《藍色骨頭》里唱過:「身體一定要健康,因為身體要是不舒服,什麼都是白給,所以我一周三次跑步加上一次游泳,在運動中想事兒,是越想越起勁兒。」
這是對年輕人的一種期許。年輕時候不珍惜身體,老了喜歡的老太太叫你去登山,你下炕都費勁,那咱80歲也會重新獲得20歲的憂傷。
當然,道理,咱懂的都懂。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卻是一種年輕時普遍的身份困境。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劉老根》里唱得好啊,人生就是一場拼爭,每天都在攀登,爬上這座山,越過那道嶺,眼前又是一座峰。
生活里很多山是有形的,就擺在那裡,有精力、有體力、有財力你就能上去。而更多的山是無形的,年輕人不向山走來,山就向年輕人走去。
像城市的擴張,也讓年輕人的上班通勤,變成了物理意義上的職場馬拉松。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有的網友,上班在北京,家住在河北,每天要跨省通勤180公里上班,日通勤時間高達7個小時。
這是一場生活的徒步。
人生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命題,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命題。徒步的意義不在於競技,而在於沒停。奮勇呀然後休息呀,完成我們並不偉大的人生。
所以,下次就算在戶外徒步的路上被大爺大媽拉到尾燈都看不到了,也不必氣餒。
能在生活的徒步里一路走來,朋友,你真厲害。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參考資料:
17歲的年紀70歲的腰!超半數職場人中招!趕緊自查!勞動報
第一批混進老年徒步團的人,已經進骨科了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切除子宮12年後,她被確診為宮頸癌中期!醫生:保留了子宮頸 - 天天要聞

切除子宮12年後,她被確診為宮頸癌中期!醫生:保留了子宮頸

「醫生,我十幾年前就切除子宮了,怎麼還會得宮頸癌?」在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的診室里,62歲的劉阿姨攥着檢查報告單的手微微發抖,臉上寫滿了困惑。半年前,劉阿姨發現陰道內總是莫名滲出液體,想着自己早就把子宮切除了,便沒把這事放在心上。直到近日癥狀加重,她才在家人催促下就醫,最終被確診為宮頸癌中期。接診的福建省...
家門口的守護,終結消化道疾病患者奔波之苦——南華醫院消化內科新技術精準診療惠民生 - 天天要聞

家門口的守護,終結消化道疾病患者奔波之苦——南華醫院消化內科新技術精準診療惠民生

【來源:衡陽新聞網_熱點關注】 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管思淇報道 「不用跑長沙就能做這麼專業的檢查,真是解決了大難題!」近日,被反酸、燒心癥狀折磨兩個月的謝先生在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消化內科通過先進的消化道動力檢測系統明確病因並完成治療。出院時,他感慨長期的病痛終於得到了緩解。 △患者為胡楊主任團隊送來錦...
頭髮變中藥?老祖宗的智慧絕了!揭秘血餘炭的治病妙用 - 天天要聞

頭髮變中藥?老祖宗的智慧絕了!揭秘血餘炭的治病妙用

生活中你可能聽過「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但你知道嗎?連掉下來的頭髮都能變廢為寶!今天咱們要聊的這個中藥材,名字聽起來怪嚇人的——血餘炭。別慌,它其實就是咱們的頭髮經過特殊加工後的產物。老祖宗用這玩意兒治病救人上千年,效果還特別神奇,快跟我
醫生論文中出現多位男性婦科病患者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回應 - 天天要聞

醫生論文中出現多位男性婦科病患者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回應

央廣網福州5月7日消息(記者張子劍)5月7日,針對網友反映的「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省人民醫院)兩位婦科醫生論文中出現多位男性婦科病患者」一事,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省人民醫院)發佈「情況說明」。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情況說明」(截圖來源: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網站)福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