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部骨折是老年人群最常見的骨折之一,並且隨着老齡人口的增加其發病率在近幾年裡不斷的上升。腦卒中是髖部骨折的潛在併發症, 可增加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及醫療成本支出。
腦卒中的預防可以最大限度幫助患者減少機體損傷和髖部骨折的康復。髖部骨折後腦卒中與混雜的危險因素和流行病學相關。
腦血管疾病是由多種血管原因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常涉及的幾種血管原因包括腦血管梗死、腦內出血( I C H )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S A H )。
引起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急性病變原因包括大腦、脊髓或視網膜細胞導致的腦血管損傷。據相關報道,腦卒中是我國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死亡率佔全球的三分之一,發病率仍在持續上升。
在全世界範圍內,卒中的發病率伴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儘管如此,我國研究者卻揭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即我國的腦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在穩步增長。在我國腦卒中的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老齡化、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病史、肥胖和缺乏身體運動等。
我國人口老齡化更廣泛,腦卒中發病率更高。因此,尋找更有效的危險因素對腦卒中的早期預防和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老年髖部骨折是最常見的創傷,在患有骨質疏鬆的老年人群體中發生率高,主要的原因是跌倒。髖部骨折的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因此,老年髖部骨折將是全球健康問題的焦點,尤其在亞洲人群。
研究表明骨折可導致腦血管疾病發生、原有腦血管疾病加重或者發生新的腦損傷,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發生骨折和腦血管疾病與有許多相同的危險因素、病理生理機制和遺傳因素。
腦卒中定義
腦血管疾病是由多種血管原因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如腦血管梗死。引起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急性病變,常涉及的原因包括大腦、脊髓或視網膜細胞導致的損傷。
缺血性腦卒中約佔腦卒中總數71%,大多數缺血性腦卒是由大腦動脈阻塞引起的,靜脈阻塞是罕見的。出血性腦卒中通常由腦動脈破裂引起的,占腦動脈破裂的10-40%。
這一比例與地理分佈有相關性。然而,老年患者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發生腦卒中的情況多數是缺血性腦卒中,而且這種情況致殘率更高。
髖部骨折
近年來,髖部骨折的發生率不斷上升,而老年人因不同程度的骨質流失、骨質疏鬆、各個器官功能減退、聽力、視力下降、平衡反應能力下降、肌肉萎縮等。
跌倒、輕微創傷或沒有創傷都可能導致骨折。據國外相關報道,大約一半的老年人群將會發生一次骨折。
導致老年髖部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跌倒,減少髖部骨折的發生可以最大限度幫助患者減少機體損傷。現如今,這些情況凸顯了老年髖部骨折的嚴重性,也需要我們更加重視老年人的骨骼健康。
病理生理
缺血性腦卒中是最常見的腦卒中,約佔總數71%,出血性卒中包括ICH和SAH。大腦中產生血栓和栓塞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動脈閉塞最常見的是栓塞,包括心肺栓塞(心房顫動或瓣膜心臟病等原因引起)或動脈栓塞(由顱外動脈或椎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引起的) 。
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機制包括原位血栓形成和動脈粥樣硬化,尤其在黑人和亞洲人群中常見。腦血流中斷後大腦中的氧氣和葡萄糖被消耗,導致AT P合成中斷和能量缺乏,以及離子穩態受損和酸鹼失衡。
這些功能障礙都會導致腦神經病理變化,如腦水腫、神經炎症和神經細胞死亡,最終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當腦卒中導致大腦中的血液流動急劇減少時,腦組織細胞就會迅速受到損傷發生不可逆地損害。
值得關注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大腦Willis環和軟腦膜吻合口的側支循環的血供使細胞活動維持一段時間。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機制可能與患者血壓突然升高和凝血功能障礙(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在臨床的應用)有關。
目前研究顯示,大腦與骨骼之間存在調節骨骼代謝、激素反應和神經支配的腦-骨軸。大腦的缺陷會導致骨骼的缺陷,包括骨量減少、骨質疏鬆和發生骨折幾率增加等。突發神經事件可能會造成骨密度迅速下降,尤其是年齡較大的人,可能會發生併發症。
它們可能與神經系統失調,肌肉影響,生活方式改變(跌倒,營養不良,活動不足,維生素D 缺乏等)有關。骨密度降低主要通過雌激素/破骨細胞抑製劑信號通路增加卒中的風險,是腦卒中的預期風險因素。
缺血性腦卒中主要病因是血栓形成、栓塞、貧血等引起組織缺氧和腦灌流不足。TOAST 分類系統描述了以下五種缺血性腦卒中亞型:重度動脈粥樣硬化、小動脈阻塞、心源性栓塞、其他病因確定的腦卒中和病因不明的腦卒中。 因此,腦血管疾病和骨折之間有非常複雜的相互關係。
據報道,脊柱和髖部骨折均會增加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就目前相關研究而言,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發生腦血管疾病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創傷應激等 有關。
疼痛、焦慮、恐懼、失血和營養不良等引起髖部骨折患者神經內分泌反應、免疫、炎症反應和內臟功能代謝變化,涉及多個系統的非特異性全身適應反應。
創傷性壓力會加重先前存在的腦血管疾病或發生新的病灶;最後,骨折患者手術期間血液凝血能力升高,導致發生腦卒中。
相關危險因素
腦卒中危險因素分為不可改變危險因素和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常見的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年齡、性別、種族和遺傳因素。研究發現, 70歲以下人群腦卒中的患病率增加22.0%,發病率增加15%。
雖然男性卒中導致傷殘的數量高於女性,但是女性發生腦卒中的事件高於男性, 儘管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沒有顯著差異,但是男性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高於女性。
可改變的腦卒中危險因素包括:飲食、吸煙、飲酒、久坐不動、活動受限、有規律的體育活動減少、心理社會因素、肥胖、高血壓、糖尿病、 心臟因素(房顫病史、既往心肌梗死)、藥物濫用的關係、感染等,在不同年齡、性別和地理區域的腦卒中患者中,卒中可改變危險因素占 91.5%,它們與腦卒中的發生高度相關。
除了上述常見的危險因素外,還有一些潛在的危險因素包括:呼吸睡眠暫停、慢性腎病、慢性炎症和牙周病等。最後,空氣污染等環境因素也是腦卒中的相關危險因素,並與腦卒中發病率增加有關。
老年人群最常見、最嚴重的骨折是髖部骨折。關於髖部骨折後發生急性腦卒中的患者。
可能與以下幾個危險因素相關:高齡、性別、吸煙、 高血壓、糖尿病、既往腦卒中病史、骨折病史、血栓栓塞病史、手術過程(麻醉方式、術中低血壓等)、創傷應激、高凝狀態、炎症指標、術後活動減少、抗凝藥物治療等。
此外,有其他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有動脈血栓形成病史、高血壓、房顫病史、糖尿病病史是髖部骨折患者手術後發生腦卒中的有利預測因素。
預防
經過對腦卒中的病理生理、流行病學和危險因素分析,對於卒中初級預防、研究衛生保健規劃、優先資源分配和卒中護理等具有重要意義。 卒中的負擔非常高且不斷增加,許多重要的卒中危險因素暴露率也在增加,說明目前的卒中的初級預防措施還遠遠不夠。
在全球範圍內必須加強實施全民一級防禦戰略。糖尿病和吸煙是腦卒中的重要的危險因素,可以通過增加煙草稅收、糖稅、限制糖量的攝入,減少含糖飲料、鹽及酒精的攝入、宣傳教育等措施來進行全人群的干預。提倡健康合理的飲食習慣,對潛在的缺血性腦卒中風險加以干預。
心房顫動是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它的發病率隨着年齡的增加而提高,其發病往往是無癥狀和突發性的,這使得發現心房顫動的診斷變得更加艱難。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使用抗血小板治療對預防腦卒中的發生無效。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群的「最後一次骨折」,腦卒中的發生是老年人髖部骨折後致命性的損傷,患者發生髖部骨折後,長期卧床, 發生腦卒中時無明顯癥狀,易被骨科醫生忽視。無論是發生腦卒中還是髖部骨折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功能,並且加重或者誘發其他併發症,患者的生存率下降。
希望能夠為臨床醫生在髖部骨折患者入院後,診療過程中對腦卒中發生和預防提供指導依據。使臨床醫師在管理腦卒中風險較高的患者能及時得到專業和系統的指導,採取積極措施有效地降低髖部骨折患者腦卒中的加重及發生風險。以改善患者預後,減輕家庭、社會及國家的醫療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