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春,欽命欽差大臣和春、清江南提督張國梁奉命二次組建「江南大營」用以圍困天京。
「江南大營」設立於天京城東,到1860年2月,「江南大營」的清軍在悍將張國梁的指揮下,已經連續攻破了天京西北的下關和九湫洲等天國要塞,兵鋒直逼天京城。
天京城面臨危機,天王洪秀全自然着急,因此他急令族弟「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干王」洪仁玕設法解天京之危。
為解天京之危,干王洪仁玕曾數次與忠王李秀成商議破「江南大營」的方法。洪仁玕認為,「此次京圍難以力攻,必向湖、杭虛處,力攻其背。彼必返救湖、杭,俟其撤兵遠去,即行返旆自救,必獲捷報也。」
兩人議定,由李秀成、李世賢兩部人馬直趨杭州、湖州,然後吸引「江南大營」的主力回師湖、杭。待「江南大營」主力回師後,兩李立即放棄湖、杭,然後由小路殺回天京城東,聯合英王陳玉成部搗毀「江南大營」。
江浙一帶歷來就為中國富庶地區,自唐宋時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說,此時又系清王朝賦稅重地。江浙有失乃動搖清朝國本之大事,洪仁玕設計的這個「圍魏救趙」之計確實高明。
太平軍入浙作戰的消息驚動了咸豐皇帝,他為了保住這個財賦重地立即嚴令已經派出軍隊援助江浙之地的和春傾力去救援,倘若湖、杭有失,必將嚴懲救援不力者。同時又特意下旨命已經兵逼天京的門戶安慶的曾國藩湘軍回救江浙。
曾國藩接旨後,只是抽調小股人馬佯裝回救江浙,自己則親督湘軍冒着抗旨的重罪繼續進逼安慶。
面對不理解自己苦衷的部下曾國藩是這樣說的,他說:「欲攻破金陵,必先駐重兵於滁、和,而後可以去金陵之外,斷蕪湖之糧路。欲駐兵滁、和,必先破安慶,以破陳逆(陳玉成)之老巢;兼搗廬州,以攻陳逆之所必救。誠能圍攻兩處,略取旁縣,該逆備多力分,不特不敢悉力北竄齊豫,並不敢一意東顧江浦六合。」
這就是曾國藩的高明之處。他清楚的知道,只要拿下安慶然後直搗金陵才是徹底消滅太平軍的正確戰略。只要拿下安慶危及天京,至於太平軍攻下易攻難守的富庶江浙地其勢亦難久長。
事情果如曾國藩預料的那樣,當太平軍攻取杭州外城以後,當他們得知和春主力回援江浙之時,太平軍立即從杭州撤出急趨天京城東。
1860年4月,諸路太平軍抵達天京外圍,共計十餘萬人。5月2日,隨着總攻開始的一聲號令,諸路太平軍在三天的時間裏蓮破清「江南大營」五十餘座營壘,共殲滅清總兵黃靖以下官兵數千人,同時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光白銀就收穫了十萬餘兩。
表面上看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是太平軍戰術上的大勝利,這次大勝利雖然殲敵不多僅算擊潰戰,但繳獲的大量的軍事物資卻足以讓太平軍用上一陣子。那麼,我為什麼要說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是他們戰術上的勝利和戰略上的失敗呢?請往下看。
就在太平天國舉國上下歡慶二破「江南大營」,天王洪秀全論功行賞之際,這年6月,曾國藩的湘軍在太平軍的叛將韋俊的帶領下攻破了軍事重鎮樅陽。
樅陽的失陷後,天京之門戶安慶就成了一座孤城,從此以後被湘軍徹底合圍。此後,陳玉成曾數次想奪回樅陽,但都被他的老上司以能攻善守聞名於世的韋俊死死的擋住,直到安慶被湘軍攻陷,陳玉成只能望着樅陽城興嘆。
1860年9月,面對安慶的危局,洪秀全方想起安慶之得失對天京的重要性,在此之前只有陳玉成因系封地所在重視安慶的得失。
這個時候李秀成與陳玉成的關係已經徹底鬧僵,任憑洪仁玕如何向他強調安慶的重要,李秀成只是無動於衷,因為他正在江浙一帶享受他的勝利成果。
1861年9月,安慶因為太平天國諸王之間的矛盾而被湘軍攻陷,太平天國的滅亡進入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