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地的回聲(下)

2022年07月05日09:12:14 歷史 1085

文 | 英沙

5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影響了好幾代人。最重要的是,他將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凜然不屈的民族大義傳承了下來。黃埔軍校就是在曾國藩建軍和治軍思想影響下的產物。

1924年,國民革命大潮澎湃,在第三共產國際的援助下,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孫中山創立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簡稱黃埔軍校,並以此為基幹,組建國民革命軍。中山先生寄望於革命軍,像當年曾國藩的湘軍一樣,收拾舊河山,挽救中國的危亡。

中山先生曾寫過一幅對聯送給「介石吾弟」: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大意就是勉勵蔣介石,效法曾國藩等先賢,做一個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盡忠報國。

1926年11月黃埔軍校開學,大量優秀的共產黨員進入軍校學習,人數達到了空前的4400人。蔣介石背叛革命「清黨」後,軍校學員只留下了800餘人。數千共產黨人離開了黃埔,他們懷揣着革命的初心,凝聚成了一股不可戰勝的精英力量,馳騁奮鬥在祖國的山河,用他們的熱血鑄就了新的人民共和國。

國共決裂後,毛澤東和蔣介石已經是分屬兩個對立陣營的領袖,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的治軍精神和救國思想的火種已經在他們的心上熊熊地點燃。

由時務學堂走出來的楊昌濟先生,被稱為新文化運動中,國民近現代教育的先驅。

穿越大地的回聲(下) - 天天要聞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舊址里的塑像(左起三為楊昌濟)

楊昌濟,因世居板倉,被人稱為「板倉先生」。楊昌濟早年曾師從過譚嗣同戊戌變法失敗後,他絕意仕途,轉而向西方尋找真理。1913年春,先生留學歸國後,接受了湖南高等師範和第一師範等學校的聘請,擔任倫理學和教育學課程的導師。他培養了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一大批有志有為青年,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輸送了尖端人才和中堅力量。

楊昌濟先生對曾國藩是推崇倍至的,他的思想直接影響到了毛澤東。毛澤東現今保留下來的唯一的一本讀書筆記《講堂錄》,記載了大量的有關曾國藩的語錄,特別是楊昌濟先生給毛澤東授課時的提問、考試的題目,內中有大量的內容涉及曾國藩。

曾國藩曾編有一部《經史百家雜鈔》,毛澤東對它評價很高,其中談到恆心和毅力的論述,使他深受啟發。曾國藩曾說,「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1916年,毛澤東寫了一首詠志的律詩,其中一聯「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指出要惜時如金,振奮有為,表達了強烈的進取心和遠大的志向。

曾國藩帶兵十分重視體能的鍛煉,講究日課,推廣兵操,毛澤東在長沙求學時即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主張,並且身體力行,一生踐行游泳、跑步、洗冷水浴,堅持不懈。

曾國藩重視「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澤東一生都很注意這點,他在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的來源,就是曾國藩的《行軍愛民歌》。1911年時,蔡鍔編著了《曾胡治兵語錄》,毛澤東認真研讀過這本著作,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從中吸取了愛民、愛兵、重視精神教育的精華。今天,當我們去韶山瞻仰領袖故居時,在毛氏宗祠的案台上,仍然可以看到,上面擺着兩本書,一本是毛氏族譜,另一本則是《曾文正公家書》。

蔣介石一生都在效法曾國藩,他的床頭經常放着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學治軍,其練兵之法,以《司馬兵法》和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為基礎,治軍則把選將作為第一要務,指出忠勇和血性的重要性。蔣介石把這些都當成了他治軍的準則,他要求將領們必須「認清歷史,效法曾胡」。曾國藩贈予部下腰刀,蔣介石在擔任黃埔軍校校長之時,也授予學員和部下「中正劍」來獲得他們對自己的忠誠。

1934年,蔣介石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希望藉助儒家的「四維八德」進行社會道德和價值的重塑。國民黨政要對於聖賢的推崇很快得到了學術界的響應,大量的曾國藩書籍著作出版,評價曾國藩為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挽救民族存亡的關鍵人物,形成了一股學習曾國藩的熱潮。

19世紀末年至20世紀初的那個時期,在軍政界、文化界精英的共同推動下,民族的氣節在磨難中錘鍊成形,奔流在民族英雄們的血液里,象鈣質一樣補充到他們的骨髓里,形成了堅強和硬氣。在革命鬥爭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的鼓舞下,中國的抗日戰爭中,湧現了相當壯觀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英雄們以他們的生命印證了中國「沒有投降將軍,只有斷頭將軍。」譜寫了一曲又一曲以身許國的壯歌。

1934年8月1日,瑞金出版的簡報《紅色中華》全文刊登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史稱「八一宣言」。這一篇戰鬥檄文,標誌着以中國共產黨為主體的中國先進分子和先鋒力量吹響了迎擊日寇的衝鋒號。

8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1935年初,被國民黨軍合圍於懷玉山地區,絕大部分將士殉難,方誌敏、劉疇西不幸被俘。方誌敏在獄中,在犧牲的前後,心中仍然念念不忘對新中國的憧憬。他這樣寫道:

「從崩潰毀滅中,救出中國來,從帝國主義惡魔生吞活剝下,救出我們垂死的母親來,這是刻不容緩的了。」

「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凄涼的荒地。」

「這時,我們的民族就可以無愧地立在人類的面前,而生育我們的母親,也會最美麗地裝飾起來,與世界上各位母親平等地攜手了。」

「這麼光榮的一天,決不在遼遠的將來,而在很近的將來。」

這是一位革命者臨刑前的絕唱,是他的心室和熱血呯然搏動的拳拳之聲;那充滿希翼的聲音,洪鐘大呂一般鏗鏘地回蕩在中華大地,鼓舞着無數勇敢的革命同志,向著他描繪的美好藍圖和指引的方向劈荊斬棘,奮勇前進。

6

百里先生說:「當國家危難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戰士。」

1943年5月,為了逼迫蔣介石最後投降,日寇重兵逼近長江上拱衛四川的最後門戶石牌要塞,黃埔四期學員胡璉奉命率軍抵抗。戰前,陳誠將軍打電話問他:「守住要塞有無把握?」胡璉斬釘截鐵地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

翻開歷史,可以看到至今仍然留存的,胡璉將軍寫給家中老父和妻子的遺書,白紙黑字,字字如鐵。

《致父書》

  父親大人:

  兒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防守,孤軍奮鬥,前途莫測,然成功成仁之外,當無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較多,有子能死國,大人情亦足慰。惟兒於役國事已十幾年,菽水之歡,久虧此職,今茲殊戚戚也。懇大人依時加衣強飯,即所以操拔頑兒靈魂也。

  敬叩金安。

《致妻書》

  「我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守備,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掛。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里,孤寡無依,稍感戚戚,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

  「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茲留金錶一隻,自來水筆一支,日記本一冊,聊作紀念。接讀此信,勿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匆匆謹祝珍重。」

  「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父報仇,為國盡忠為宜……」

悲莫悲兮生別離,關山萬里,故人長絕,那是怎樣的撕裂之痛?可是,國家,民族,大義昭然,將軍不會後退半步。

下文為胡璉將軍在展開石牌戰役前一日,帶領全體將士的祭天誓詞,亦為集體遺囑。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一師祭天誓詞》

陸軍第十一師師長鬍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堅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鬼伏神飲,決心至堅,誓死不渝。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後人視今,亦尤今人之視昔。吾何惴焉!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壯士臨易水,猛氣貫長纓。5月28日開始,到5月31日的午後,在數十華里狹窄的戰場上,中日軍隊絞殺在一起,殊死相搏。石牌,諧音「失敗」,這裡是日寇命中注定失敗的地方,侵略者終於以慘敗收場。此後,日軍再也沒有越過石牌一步。

從1937年起,抗日戰場如同一台巨型絞肉機,已經讓中國千萬成年男子喪生,兵源嚴重不足。石牌戰役誓師上戰場者,絕大部分都是十六七歲的孩子。

猝然死去的英靈們沒有墓碑,沒有銘文,但是,巍巍的高山一定記得,滔滔的大川一定記得,1943年的那個午後,成千上萬的中國男孩倒在他們歃血盟誓的地方,倒在群山環抱的血泊之中;長江,這條中國最長最寬的母親河,將會一直毫無阻滯地流淌下去,它浩浩蕩蕩,奔流到海。永遠守護着它的,是年輕的勇士們驟然停頓的青春和為國捐軀的忠魂。

幾乎在同時,在白山之巔,在黑水之濱,在中國最廣闊的崇山峻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聯軍正在經歷着更加嚴酷的戰鬥和生死的考驗。別的地方是抗戰八年,東北抗戰是一十四年,甚至時間更長。除開兇惡的敵人,缺衣少被、糧食奇缺以外,他們還要與極端的冰雪嚴寒氣候作鬥爭。

1939年,抗聯的李兆鱗將軍寫了一首《露營之歌》,這支軍歌,一直在東北抗聯兄弟們中間傳唱着,激勵着他們去戰鬥。歌詞寫道:

  「朔風怒吼,大雪飛揚,

  征馬踟躕,寒氣侵人夜未眠。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

  戰友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源,

  ……

  團結起來,奪回我江山!」

李將軍的歌,本來是用來鼓舞戰友們的士氣的,但從歌的內容也可以看到,當時的戰爭環境艱苦險惡到何種程度。

在日軍的瘋狂圍剿追殺下,1940年冬,楊靖宇身邊已經沒有一兵一卒。此時是東北最冷的季節,根據當時的氣象資料記載,楊靖宇所處的濛江地區最低溫度已是零下42度。

這一天是中國農曆的正月十五,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已經連續幾天粒米未進的楊靖宇孤身一人,穿着豁口露花的單薄棉衣和破損漏底的棉鞋,下山進邨,想要找些食物,迎面碰到了穿着便衣的偽軍軍官趙廷喜。趙廷喜認出了他,勸他說:「我看你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不殺投降的人。」

趙廷喜哪裡知道,豈止是不殺,日本人早已經打好了如意算盤,如果楊靖宇投降,就立刻讓他出任偽滿洲國軍政部長,同時,利用楊靖宇的威望,勸誘整個東北的抗日聯軍放下武器投降。

聽了趙廷喜的話,楊靖宇沉默了一會,反問趙廷喜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趙廷喜無言以對,他怎麼也不理解,楊將軍為什麼甘願鑽山林,卧冰雪,挨凍受餓,吃盡苦頭,而不去投靠日寇,去過錦衣玉食的好日子。他哪裡知道,做人與做狗的區別?

趙廷喜更不知道,楊靖宇從來沒有軍銜,楊靖宇這個「將軍」的稱號,不是國民政府封的,而是抗日的民眾給的。他率軍抵抗,完全不是為了高官厚祿,而是為了他心甘情願為之付出生命的祖國,這是他內心始終不渝的精神源泉。

趙廷喜很快將發現楊將軍的消息傳給了警務廳廳長岸谷隆一郎,日軍包圍了楊將軍。將軍心力盡絕,飲彈而死。日本人砍下了楊將軍的頭顱,解剖他的肚腸,他們要看看楊靖宇到底是靠什麼活下來的。當將軍的胃被切開之後,暴露出來的只有草根和棉絮。

岸谷隆一郎突然跪下,嗚嗚地哭泣起來。

岸谷的悲傷,有日本傳統的崇尚武勇的成分,也有他無法直面日本制定的東北招降安撫戰略的失敗而產生的巨大絕望,更多的是面對楊將軍的忠肝義膽時,為將軍寧死不屈的大勇所折服而產生的,發自靈魂深處的震顫和懺悔。

因為他深知,楊將軍雖然倒下了,但他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身後,還有周葆中、李兆鱗、趙尚志、馬占山,還有無數個楊靖宇,還有他們永遠無法征服的中華民族!

八天後,按照岸谷隆一郎的命令,舉行了楊將軍的公祭儀式,包括日軍將官在內,村長以上的偽滿洲國官員全部出席,一起對楊靖宇遺體肅立默哀鞠躬。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岸谷隆一郎率領全家妻兒自盡。就在岸谷隆一郎自殺的那一年,在蘇聯紅軍的協助下,一千多名抗聯老戰士懷帶着楊將軍的遺志,從外興安嶺打了回來,和戰友們一起解放了東北全境,光復了被日寇蹂躪踐踏已久的國土。

1949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前一天,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儀式上,人民領袖毛澤東滿懷深情地告慰着英烈們的在天之靈: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7

我們從客堂里出來,又看到了桐溪寺天井中央的茉莉。清新脫俗的茉莉正靜靜地初放,淺淺地盛開。那純樸芳香的,來自田野的茉莉花,開得如此的美麗,它不象牡丹那樣雍容華貴,也不象杜鵑那樣嬌艷絢麗,它質樸、本色,卻又是那麼地清新動人。

穿越大地的回聲(下) - 天天要聞

忽然想起,曾經看過一期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節目,一位美女主持人用音錘敲響了一架古老的編鐘。那座編鐘也姓「曾」,叫做曾侯乙編鐘,歌的名字叫做《茉莉花》。主持人美麗的身姿翩若驚鴻,宛若游龍,她用木錘輕輕擊打着編鐘,那樣的駕輕就熟,遊刃有餘。那種和諧而美妙的聲音是中國特有的,它是年輕的共和國自信的聲音,是無數古老的靈魂在歷史上游的吟唱。

我還曾讀到過這樣的記錄:

德國埃森市的克虜伯家族歷史檔案館裏,保留了克虜伯家族成員貝塔•克虜伯女士寫於1896年的一篇日記。

896年5月,貝塔剛剛十歲,隨父親應邀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儀式,那是一個世界級的政治舞台,必須面對許多國家的元首或者外交官。那天,俄羅斯的司儀每念到一個國家的名字,這個國家的代表便嚴肅地站出來,演奏和演唱這個國家的國歌。念到清國的時候,一個坐在輪椅上的老頭被人從會場外推了進來。會場中一片死寂,所有目光都投向了輪椅上沉默的老頭。隨即,會場又變得吵吵嚷嚷,大家好象明白了什麼,開始嘲笑清國竟然沒有自己的國歌,有的人還失態地放肆狂笑,就象是聽到了一個很好笑的笑話。

暴露在各國使節鄙夷的目光下,忍受着輕蔑和不屑,老頭挺直了身姿,他的臉瞬間脹得通紅,然後又變得蒼白,再又從白到灰、從灰到紅、從紅到紫,臉上風雲不定,貝塔擔心,會有難以預料的難堪或者不幸降臨這個老頭的身上。可誰能料到,還不到一分鐘,輪椅上的老頭竟豁然站立起來,他清了清嗓子,用嘶混的喉音和殘缺的豁齒開唱了一首歌,那首歌被他用沙啞的聲音唱出來,竟然格外地高亢、蒼涼而悠揚!那是他家鄉的民間小調《茉莉花》。他唱出第一個音符的時候,會場立即一片肅然,剛唱完,全場就爆發了疾風暴雨般的掌聲,經久不息。後來,她的父親告訴她,這個老人是大清國的官員,叫做李鴻章,曾國藩曾經的弟子。

李鴻章回國後,朝廷大為嘉許他挺身而出維護國格的行為,默認了《茉莉花》的「國歌」地位。此後的很長時間,大清國都以李鴻章所唱的《茉莉花》代為國歌。

《茉莉花》源自於南京六合揚州清曲《鮮花調》,千百年來流傳於中國的民間。1804年,英國駐華大使約翰•貝羅記錄了《茉莉花》的歌譜並帶回了故鄉,這首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劇《圖蘭朵》中,將《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隨着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在海外更為廣泛地洋溢開來。

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六合採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將這首歌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

1997年6月30日的午夜,百年滄桑將呈現最後的歷史巨變,1840年鴉片戰爭中被割讓的香港將重回祖國的懷抱。交接儀式上,在中英兩國領導人出場前,兩國軍樂隊各奏三首樂曲,中國軍樂隊演奏的第一首樂曲就是《茉莉花》。

2003年8月3日,2008年中國北京奧運會徽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運動員鄧亞萍和影星成龍扶着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動人旋律,它委婉中交織着剛勁,細膩中包含着激情,靈動中蘊涵著堅定,彷彿一個健美的女子,在世間的風吹雨打中閑庭信步,波瀾不驚。

《茉莉花》,這首古老的民歌,它風行故國,香飄萬里,餘音繞梁,韻味無窮。現在,《義勇軍進行曲》高高飄蕩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還將一路高歌猛進。它與裊裊婷婷的《茉莉花》剛柔相濟,相得益彰。雄健、優雅的歌聲里,富強的中國,恰如陳天華烈士和方誌敏烈士所期待的那樣,正以她矯健的步伐,與世界各國相攜而行,和平、開放、堅定,信心滿滿。

手捧着茉莉花茶的餘溫和余香,我與周居士、周哥一道,漫步到了桐溪寺的院外。

遠方,那鑲嵌在天邊的白雲,在夕陽的照耀下反射出閃閃的金光,顯得分外絢麗。視野所及,是蔥翠和蒼茫的一帶群山,沉靜而厚重。公路從山谷中間穿過,彎彎曲曲地插向山的深處,就象我們走過的和要走的人生之路。一抹斜陽從山谷塗抹過來,染着層層的山巒,照得那麼明亮,象灑上了一層金色的露水,好像走進了童話世界裏。

看着滿天的晚霞,我感慨地說,正如桐溪寺的夕陽正在蒼茫地落下,曾國藩的那個時代已經在歷史上徹底落幕了。但我知道,光芒耀眼的太陽明天一定會更加絢爛地升起,因為這是春天,我恰好站在中國的春天裏。將來,或者就在不遠處,這個飽經磨難的民族,他們更加美麗的春天,還會一個接着一個地到來!

恍惚間,在夜色降臨的朦朧中,從群山深處傳來了韓磊雄渾而昂揚的歌聲:

   在滔滔的長河中

   你是一朵浪花

   在綿綿的山脈里

   你是一座奇峰

   你把寂寞藏進烏雲的縫隙

   你把夢想寫在藍天草原

   你燃燒自己溫暖大地

   任自己成為灰燼

   讓一縷縷火焰翩翩起舞

   那就是你最後的

   傾訴……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嚴守黨的組織紀律《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 - 天天要聞

嚴守黨的組織紀律《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

老八路的底氣——趙予征點擊收聽:撰  稿:段  裕、葉  剛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從駐新疆的一兵團六軍選調幹部組建西北軍區空軍司令部,那個時候人民解放軍進疆部隊正準備集體就地轉業,很多指戰員對新組建的人民空軍心馳神往。六軍十七師四十九團政委趙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趙予征趁着趙予征來...
一批不同年代金銀錠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天天要聞

一批不同年代金銀錠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國家博物館日前舉行唐末—五代、清、民國金銀錠入藏儀式。左為唐末-五代「紹」字五十兩銀錠,右上為清代「湖北鹽厘局薛永陞」五十兩銀錠,右下為民國時期官方造幣廠生產的金錠。(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唐末—五代「紹」字五十兩銀錠,保留了船形錠的原始狀態,使今人可以直觀了解此歷史階段大宗商業交易的...
中國海警5年來海上繳獲毒品超8噸、制毒物品超2噸 - 天天要聞

中國海警5年來海上繳獲毒品超8噸、制毒物品超2噸

新京報訊 據中國海警消息,作為海上禁毒的主力軍,近年來,中國海警局以「凈海」「凈邊」「禁毒兩打兩控」等緝毒專項行動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為主攻方向,重拳打擊懲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動。2019年6月至今,各級海警機構海上繳獲毒品8.729噸(冰毒3.066噸、氯胺酮2.136噸、可卡因2.322噸、大麻0.778...
董卓,曾經也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無能 - 天天要聞

董卓,曾經也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無能

董卓,作為東漢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軍事人物,其形象在後世的文學和歷史記載中往往被賦予了諸多負面標籤。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挖掘歷史文獻,尤其是《後漢書》和《三國志》等史書,可以發現董卓早年的形象與性格並非如《三國演義》中那般單一和極端。